信号完整性-21近端串扰与远端串扰

第二十一章 近端串扰与远端串扰


前言

微信公众号:【鹿末讲电子】 —— 一个分享硬件技术原创文章的公众号。
bilibili:【鹿-末】本文内容已发布视频讲解,请移步B站观看。


21.1 电感矩阵

正如电容矩阵用于存储许多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的所有电容量,我们也需要一个矩阵存储许多导线的回路自感和回路互感值。需要牢记的是,这里的电感元件是回路电感。当信号沿传输线传播时,电流回路沿信号路径传输,然后立即从返回路径返回。这个电流回路在信号的跳变边沿附近探测回路电感。当然,回路自感与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的局部自感及它们之间的互感有关。

在电感矩阵中,对角线元素是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的回路自感,非对角线元素是两对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之间的回路互感,它们的单位是单位长度电感量,通常为nH/in。

下图所示为一组5条微带线的电感矩阵。做出三维图时,回路电感矩阵描绘出了电感的基本性质。对角线元素,即每条导线与其返回路径的回路自感,基本上都相同。两条导线的间距较远时,非对角线元素即回路之间的互感就会迅速下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容矩阵和电感矩阵合在一起,就包含了一组传输线之间耦合的所有基本信息。根据这些值,可以计算出两条或更多条导线之间各种情况下的串扰。据此就能建立SPICE等效电路模型,仿真一组耦合走线的行为。


21.2 传输线上的串扰和饱和长度

两条耦合传输线的电容矩阵和电感矩阵是简单的2×2矩阵。矩阵中的非对角线元素分别表示互容和互感。要理解静态线上噪声的产生,特别是近端噪声和远端噪声的样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沿着导线观察耦合到每一节上的噪声。

假设有两条50Ω微带线,沿线存在着一些耦合。另外,在线的两端接上等于其特性阻抗50Ω的端接,就能消除反射引起的各种影响。等效电路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信号沿动态线传播时,正是互容器和互感器将动态线与静态线相关联。噪声电流从动态线流到静态线上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这些元件,电流流经互容器,或者在互感器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唯一条件就是电压或电流是否发生变化。下图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信号前沿在上升边RT时间段线性增加,则噪声近似与V/RT和I/RT成正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信号沿着动态线传播时,仅在信号边沿出现的特殊空间区域,即存在dV/dt或dI/dt的区域,才有耦合噪声电流流到静态线上。导线上除此之外的任何地方,电流和电压都为常数,所以不会出现耦合噪声电流。

仅在动态线的信号前沿处,才有容性耦合电流从动态线注入静态线。令人惊讶的是,耦合噪声电流总量与上升边无关。上升边越快,则dV/dt越大,所以我们可能认为容性耦合电流也越大。但是,上升边越快,存在dV/dt的耦合线区域越短,并且用于耦合的电容就越小,所以容性耦合电流只与单位长度互容有关。

类似地,仅在动态线信号电压变化的地方才有感性耦合噪声耦合到静态线上。而且,静态线上产生的噪声电压值也与信号上升边无关,只取决于单位长度互感。

静态线上的耦合噪声有如下4个很重要的性质:

  1. 瞬时耦合电压噪声值和电流噪声值取决于信号的强度。信号电压和电流越大,瞬时耦合噪声值越大。
  2. 瞬时耦合电压噪声值和电流噪声值取决于以单位长度互容和单位长度互感为测度的单位长度耦合量。如果随着导线靠近,单位长度耦合增加,则瞬时耦合噪声也将增加。
  3. 信号传播速度越快,瞬时耦合总电流越大。这是因为速度越快,上升边的空间延伸就越长,同时发生耦合的区域就越长。随着信号速度的提高,流出电流的耦合长度增加,总的耦合电容和电感也将增加。
  4. 令人惊讶的是,信号的上升边并不影响总的瞬时耦合噪声电压或电流。虽然较短的上升边会使单个互容器或互感器元件的耦合噪声增加,但是上升边越短,前沿的空间延伸也越短,任一时刻发生耦合的总互容和总互感就越小。这是基于耦合区域长度大于前沿空间延伸的1/2这一假设的。

考虑一对耦合传输线,耦合区域的总时长T_D远大于信号的上升边RT。信号从驱动器出发进入耦合区域,从攻击线流入受害线的耦合噪声开始增大,近端噪声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大。只要有上升边更多地进入耦合区域,近端噪声就会持续增大。近端噪声增大的持续期间等于信号的上升边。这个期间之后,近端噪声已经“饱和”,达到了最大值。

最终,当信号前沿的起始端离开耦合区域时,从攻击线流入受害线的耦合电流开始减小。当然,信号前沿的起始端需要用一个T_D的时间长度去走过耦合区域。一旦传输线远端的耦合电流开始减小,就需要用另一个T_D的时间长度才能返回到传输线的近端,表现为近端噪声开始减小。这样,近端噪声从其最开始出现的时刻算起,经2×T_D时间长度后开始减小。

当两条传输线之间的耦合区域的T_D减小时,将会出现某一个时刻,此时的近端噪声由于信号出发一个RT后达到了最大值,并且这一时刻也刚好是经过了2×T_D时间长度,近端噪声开始减小。所以饱和的条件就是RT=2×T_D。这个条件要求耦合区域足够长,使得近端噪声能达到饱和。

当信号的上升边RT是2×T_D时,耦合线达到饱和。这个条件即T_D是上升边RT的一半,或者说耦合长度是上升边空间延伸的一半。我们称这个长度为饱和长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Len_sat表示近端串扰的饱和长度(单位为in),RT表示信号上升边(单位为ns),v表示信号在动态线上的传播速度(单位为in/ns)。

如果信号上升边是1ns,传输线由FR4组成,则速度约为6in/ns,饱和长度为1/2ns×6in/ns=3in。如果上升边为100ps,则饱和长度只有0.3in。对于较短的上升边,饱和长度通常小于典型的互连长度,所以近端噪声与耦合长度无关。饱和长度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旦噪声电流从动态线传递到静态线上,它将沿静态线传输并引起近端噪声和远端噪声效应。尽管传递到静态线上的是恒定电流,但在静态线上的传播特性将使这一分布式电流源在近端和远端形成不同的样式。为了理解形成远端样式和近端样式的根源,下面首先研究容性耦合电流在导线两端的行为,然后研究感性耦合电流,再把这二者相加。


21.3 容性耦合电流

当电流出现在静态线上时,它将怎样流动?决定电流方向的主要因素是噪声电流受到的阻抗。噪声电流在静态线的每个方向上受到的阻抗都相同,均为50Ω,所以前向和后向的电流量将相等。

静态线上,容性耦合电流回路的方向是从信号路径到返回路径。静态线的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之间是正电压,它分别沿两个方向传播。

当信号从动态线驱动器输出时,有一些容性耦合电流流入静态线,其中一半向后流回近端,另一半向前流动。流过静态线近端端接电阻器的电流是正向流动的,即从信号路径流到返回路径。从驱动器上升边的出现开始,形成的电压从0V开始逐步上升。在信号前沿沿着传输线行进的过程中,后向流动的容性耦合噪声电流以恒定的速度持续流回近端,很像是动态信号在后面留下了一个连续而稳定的电流。

当上升边结束时,近端的电流达到最大值。当动态线上的上升沿的起始端到达远端端接电阻器而离开耦合区域时,耦合噪声电流会开始减小并持续一个上升边的时间。静态线上还有后向电流流向静态线的近端。该电流将持续流向静态线的近端,再用一个等于耦合区域T_D的时延。

如下图所示,近端的样式就是容性耦合电流用一个上升边的时间上升到一个恒定值,并持续达2×T_D-RT,然后下降到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一半容性耦合噪声电流流回近端时,另一半容性耦合噪声电流沿导线向前流动。静态线上的前向电流向远端移动的速度与动态线上的信号前沿向远端传播的速度相同。在静态线上的每一步,这一半噪声电流会叠加在沿正向移动的现有噪声上。正如雪球滚下山,前向流动的容性电流随着移动步数增加而变得越滚越大。

在远端,直到信号前沿到达远端,才有电流出现。信号到达远端的同时,前向容性耦合电流也到达远端。这一电流是从信号路径流到返回路径上的,所以静态线的端接电阻器的两端的压降是正方向的。

静态线上的容性耦合电流与dV/dt成比例,所以静态线远端的实际噪声波形是信号边沿的微分。如果信号边沿是线性上升的,则容性耦合噪声电流为一个很短的矩形脉冲,持续时间等于信号的上升边。静态线远端的耦合噪声样式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动态线耦合到静态线上的电流总量将集中于这个窄脉冲中。电流脉冲的幅度,在端接电阻器上转化为电压。

远端容性耦合电流的幅度直接与单位长度互容和这对线的耦合长度成正比,而与上升边成反比。上升边越短,远端的噪声就越大。

不同于后向传输的噪声,传输到远端的噪声电压与耦合区域的长度成正比,与信号的上升边成反比。容性耦合电流是正向流动的,即从信号路径流到返回路径,因此端接电阻器上的电压也是正向的。


21.4 感性耦合电流

感性耦合电流和容性耦合电流的行为是相似的。互感器受动态线上dI/dt的驱动,在静态线上产生一个电压,进而形成感性耦合电流。或者说,静态线上感应的噪声电压在感受到的阻抗上激励出相应的电流。

沿传输线传播时,动态线上变化的电流从信号路径流到返回路径。如果传播方向是从左到右的,则电流回路方向一样是顺时针方向,这就是信号-返回路径回路。这也是动态线上dI/dt的电流增大方向,它是一个顺时针方向闭合回路。这个变化的电流回路最终在静态线上产生感应电流回路。

感应电流回路的方向可以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确定。通过分析以确定感应电流方向是很烦琐的,而基于楞次定律却很容易记住。该定律指出,静态线上感应电流回路的方向与动态线上原电流的回路方向相反。

静态线上的感应电流回路将沿逆时针方向形成闭合环路,在静态线上的位置正是动态线上信号边沿出现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静态线上产生这种逆时针电流回路时,它在静态线上受到的阻抗是相等的,因此它将沿两个方向等量传播。这一点非常难以理解且容易混淆,静态线上的感应电流回路中的一半电流流回近端,另一半沿前向传播。

沿后向传播时,逆时针电流回路是从信号路径流到返回路径。这与容性耦合电流的方向相同,所以近端的容性噪声电流和感性耦合噪声电流将叠加在一起。

正向传播时,静态线上的逆时针电流回路是从返回路径流到信号路径。容性耦合电流和感性耦合电流沿正向传播时,按相反方向流动形成回路。所以,当耦合电流到达静态线远端的端接电阻器时,流经电阻器的净电流是容性耦合电流与感性耦合电流的差值。

后向感性耦合噪声电流与容性噪声电流的样式非常相似。它从零开始,然后跟着驱动器信号的出现而上升。经过一个上升边的时间后,后向电流的值会达到一个恒定值并保持不变。信号边沿是形成感性耦合电流的根源,在沿着整个耦合长度传播时,它将固定比例的电流耦合过去。

信号的上升边到达动态线远端的端接电阻器后,静态线上仍有后向感性耦合噪声电流。所有这些电流流回静态线的近端仍需要一个T_D的时间。前向和后向噪声电流的流向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前向移动时,感性耦合噪声与动态线上信号边沿的传播速度相同,而且每前进一步,将会耦合出更多的感性耦合噪声电流,所以远端噪声将随着耦合长度而增大。远端感性耦合电流的形状是上升边的微分,因为它直接与信号的dI/dt成正比。

远端感性耦合电流的方向是从返回路径到信号路径,呈逆时针方向,这与容性耦合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在远端时,容性耦合噪声与感性耦合噪声的方向是相反的,净噪声将是二者之差。


21.5 近端串扰

近端噪声电压与流过近端端接电阻器的净耦合电流有关,其波形的一般样式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近端噪声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

  1. 如果耦合长度大于饱和长度,则噪声电压将达到一个稳定值。这个最大电压的幅度定义为近端串扰幅值 (NEXT),通常表示为静态线上的近端噪声电压与动态线上的信号电压的比值。如果动态线上的电压为V_a,静态线上的最大后向电压为V_b,则NEXT就是V_b/V_a。此外,这个比值通常也定义为近端串扰系数k_b=V_b/V_a
  2. 如果耦合长度比饱和长度短,则电压峰值将小于NEXT。实际的噪声电压峰值与耦合长度和饱和长度的比值成比例。例如,如果饱和长度是6in,也就是FR4中的信号的上升边是2ns,而耦合长度为4in,则近端噪声V_b/V_a=NEXT×4in/6in=NEXT×0.66。下图画出了耦合长度是饱和长度的20%到两倍之间的近端噪声。
  3. 近端噪声持续的总时间长度是2×T_D,若耦合区域的时延为1ns,则近端噪声将持续2ns。
  4. 近端噪声是由信号的上升边引起的。NEXT的幅值与互容和互感有关。关系式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NEXT表示近端串扰系数,C_mL表示单位长度互容C_12(单位为pF/in),C_L表示信号路径上的单位长度电容C_11(单位为pF/in),L_mL表示单位长度互感L_12(单位为nH/in),L_L表示信号路径上的单位长度电感L_11(单位为nH/i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两条传输线靠近时,互容和互感将增加,从而NEXT也将增加。

噪声预算中分配的最大可容许串扰约为信号摆幅的5%,这是个经验法则。如果静态线是总线的一部分,则静态线近端噪声可能会提高到一般情况下的两倍,这是因为静态线两边相邻导线和较远导线产生的噪声叠加在一起。这样,在制定近端噪声的设计规则时,线间距应该足够大,以使只有两条相邻导线时的近端噪声小于5%/2≈2%

经验法则:对于5mil宽的微带线和带状线,为了使近端噪声少于2%,最小线间距应约为10mil。信号路径之间的边对边间距应至少为线宽的两倍。

如果相邻信号路径之间的线间距大于线宽的两倍,则最大的近端噪声将小于2%,这时,即使是最差情况下的耦合,即一条受害线的两边有许多攻击线,受害线上的最大近端噪声将小于5%,在许多典型噪声预算之内。

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得出另外两个经验法则,适用于介电常数为4的FR4中50Ω传输线的特殊情况。近端串扰与线宽和线间距的比值成比例。当然,介质厚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特定的线宽和50Ω特性阻抗就已经限定了介质厚度。介质厚度确实决定了从边界算起的边缘场范围,但是当观察电路板上的走线时,看到的只是线宽,那就用线宽去估算介质厚度。

下图进一步归纳了线间距分别为1w,2w和3w时微带线和带状线上的耦合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6 远端串扰

远端噪声电压与流经远端端接电阻器的净耦合电流有关。这就是沿静态线向前传播的电压。下图给出了远端噪声波形的一般样式。它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从信号进入算起,一直要经过T_D时延之后才会出现噪声。噪声在静态线上的传播速度与信号的速度相等。
  2. 远端噪声以脉冲形式出现,它是信号边沿的微分。耦合电流是由dV/dt和dI/dt产生的,并且在信号沿着攻击线传播的同时,静态线上形成的噪声脉冲也向前传播。脉冲宽度就是信号的上升边,下图给出了不同上升边时的远端噪声。随着上升边减小,远端噪声的脉冲宽度也减小,而峰值将增加。
  3. 远端噪声的峰值与耦合长度成比例。耦合长度增加,噪声峰值也将增加。
  4. FEXT系数是对远端噪声峰值电压(通常记为V_f)与信号电压V_a比值的直接测度:FEXT=V_f/V_a。除了基于耦合传输线横截面的本征参数,噪声值还与另两个外在参数(耦合长度和上升边)呈比例变化。关系式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所有导线周围的介质材料是同质的,而且是均匀分布的,如两条耦合的完全嵌入式微带线或两条耦合带状线,则相对容性耦合和相对感性耦合完全相同,在这种结构中就不会出现远端串扰。

如果介质材料有异质现象,根据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之间的具体电压模式,电力线就会经过不同的有效介电常数,相对容性耦合和相对感性耦合就不相等,这将会引起远端噪声。如果一对耦合线的周围空间都充满了空气,并且附近没有其他介质,则相对容性耦合和相对感性耦合就会相等,远端耦合系数k_f=0

如果导线周围的空间充满了介电常数为ε_r的介质,则此时的相对感性耦合不会改变,因为磁场与介质根本无关。

容性耦合C_mL的增加量与介电常数成正比;信号路径与返回路径之间的电容量C_L也随介电常数成正比增加。这样,两者的比值C_mL/C_L也保持不变,所以结果还是没有远端串扰。下图示例了一个没有远端串扰的完全嵌入式微带线和带状线的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将嵌入式微带线上面的介质去掉,则相对感性耦合不会改变,因为电感与介质材料完全无关。然而,电容项会受到介质分布的影响。下图给出了当导线上面的介质厚度减小时,两个电容项的变化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虽然当导线上面的介质厚度减小时,与返回路径之间的电容C_L(C_11)会减小,但是相对而言它只减小了非常小的量,而耦合电容C_mL(C_12)则相对减小了很多。因为耦合电容C_mL与两个信号路径之间耦合场最强区域的介电常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当去掉顶层介质时,耦合电容C_mL明显减小了。在完全嵌入式的情况下,相对耦合电容和相对耦合电感一样大。在上层没有介质的纯微带线情况下,其相对耦合电容要比完全嵌入式微带线的小一些。当减小耦合电容时,远端耦合噪声却增加了。

经常提到的v×k_f是本征项,它只与耦合线的横截面特性有关。当耦合线时延等于上升边,即T_D=RT时,这一项也是对远端噪声的测度。如果v×k_f=5%,则当T_D=RT时,静态线上的远端噪声为5%,如果耦合长度加倍,远端噪声就达到了10%。

经验法则:若FR4中两条50Ω微带线之间的距离是可以制造的最小间距,即线间距等于线宽,则远端串扰噪声为−4%×T_D/RT。

如果耦合长度增加,或者上升边减小,那么远端噪声电压都会增加。如果信号路径两边各有一条动态线,则每条动态线产生的远端噪声值都相等。如果线宽和线间距均为5mil,则当T_D=RT时,静态线上的远端噪声将为8%。

从一代产品到下一代产品,电路板上表面走线的长度通常不会缩短太多,所以耦合时延大约是相同的。但是,随着产品换代,上升边一般都会减小。这就是远端噪声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

随着上升边缩短,远端噪声将增加。在使用最小线间距布线规则的电路板上,若上升边为1ns或者更小,则6in耦合导线上的远端噪声很容易超过噪声预算。

减小远端噪声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增加相邻信号路径之间的距离。下图列出了FR4中两条50Ω耦合微带线在3种不同线间距时的v×k_f值。电容矩阵和电感矩阵元素是与线宽和介质厚度的比值成比例的。所以,只要是50Ω的传输线,这个图表提供了估计任何宽度下远端串扰的便利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ND—

持续更新中,想了解更多知识请点赞并关注我哦!
微信公众号:鹿末讲电子

点我关注微信公众号

bilibili:鹿-末

点我观看讲解视频

  • 1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TRX的近端远端串扰是指在通信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受到邻近信号的干扰。该干扰分为近端串扰远端串扰近端串扰是指同一通信系统内的不同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比如,在TRX系统中,不同通道之间的信号会相互干扰,导致接收信号质量下降。这种干扰一般是由于系统元件(如传输线、天线等)的电磁场相互作用引起的。 远端串扰是指来自其他通信系统的信号对当前系统的干扰。这种干扰一般是由于不同通信系统之间的频谱重叠引起的。例如,在一个复杂的无线通信环境中,不同的基站之间的信号可能会相互干扰,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为了降低近端远端串扰对TRX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1. 频率规划:合理规划不同通信系统的频率资源,减少频谱重叠,避免远端串扰的发生。 2. 发射功率控制:减小系统内信号之间的功率差异,降低近端串扰的影响。 3. 使用滤波器:在系统中添加合适的滤波器,对所需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减少干扰信号对接收信号的影响。这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滤波器设计来实现。 4. 天线设计:优化天线的设计和部署,减少传播路径上的干扰。比如,使用方向性天线来减少远端串扰的干扰。 总之,通过合理的频率规划、功率控制、滤波器设计和天线部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TRX系统中的近端远端串扰问题,提高通信质量和系统性能。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