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思想:
- 从“阅读内化”的第6次输出开始,将开始进行产品相关的书籍的内化复盘;
- 本书作为我第一本了解B端产品的书籍,整本书的措辞严谨,且方法论非常详尽,能够深入的了解到作为B端产品经理是如何进行B端产品的设计的。接下来的转型很有可能进入的是2B的企业,因为当下AI的发展处于赋能B端的一个高峰期,而2B的产品尚未成熟,所以了解B端产品非常必要。
什么是B端产品:
- B端产品也叫2B(to Business)产品,使用对象是企业或组织,B端产品帮助企业或组织协同办公,解决某类经营管理问题,承担着为企业或组织提高收入,降本增效,控制风险等责任;
- C端产品是企业与客户在互联网渠道连接的桥头堡,但是在C端产品极简体验的背后,可能有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业务支撑体系,需要多个业务团队、业务单元来配合;
- 所以,一个业务的开展可能只需要1个C端产品研发团队,但是为了支撑其运作,可能还需要好几个同等规模的B端产品研发团队。
B端产品的特点:
- 目标用户是一个群体:B端产品用户是某个业务团队或组织,这一组人需要协同作业,所以B端产品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高效的分工协作;
- 效能第一,体验第二:B端产品的目标是解决组织的某类业务问题,所以聚焦的是流程和提升业务效能;
- 强调抽象和逻辑:B端产品背后的业务复杂度高,需要产品经理将杂乱无章的业务抽象出共性,进行合理的建模和设计;
- 收益难量化:B端对业务体现在支持,但是业务成效的好坏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很多时候并非取决于B端产品的好坏。
B端产品的部署方式:
- 私有化部署:将软件部署在公司自己的IDC以及专门配置的主机与存储设备中,与外部网络隔离,安全性强,网络稳定;
- 云部署:将软件部署在第三方云服务商(或企业自建IDC实现云管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节省数据中心成本,业务系统一般采用私有云部署,安全性相对较高。
B端产品的技术架构:
- B/S(Browser/Server)架构,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目前市面上的B端产品均采用这种架构;
- C/S(Client/Server)架构,即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用户安装软件并需要时常进行软件更新,目前已经较少采用。
B端产品的分类:
- 业务平台方向:
- 供业务部门使用的产品,以及对这些产品提供基础服务支持的产品;
- 垂直业务线——为一个具体垂直业务提供支持:
①CRM: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客户开发、管理、营销、服务的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狭义即销售管理);
②SCM: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仓储和配送管理;
③WMS:仓储管理系统,用来支持仓库管理业务;
④TMS:运算管理系统,用来支持配送管理业务;
⑤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配送管理、财务管理、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狭义即财务管理或进存销管理);
⑥CallCenter:呼叫中心,包括客服平台、话务平台(狭义即支持客服进行呼入呼出业务的软件系统,包括客服系统、质检系统、知识库系统等)。 - 基础服务产品线——为软件体系提供共性需求的支持:
①Psssport:企业客户账号管理,对于开展了多个业务的企业,建设一套统一的客户账号管理平台;
②MDM:主数据管理;
③Auth:权限管理平台,集中的权限管理平台,把全公司的业务系统管理起来;
④Org:组织架构管理平台,公司的不同业务团队由不同的管理层级,需要一套一套来统一管理业务团队的组织架构;
⑤Msg:消息服务,对于短信、通知的通用模块,避免重复开发;
⑥SSO,单点登录服务,可以让用户只登陆一次系统,既可以访问所有接入单点登录服务器的其他业务系统。 - 交易平台产品线——电商后台支撑:
①支付模块;
②商品管理模块;
③营销管理模块;
④订单管理模块。
- 办公协同方向:
- 支持企业内部办公的高效运转;
- OA:办公自动化,主要提供资料查询、单据审批等功能;
- 内部IM:内推沟通工具;
- HRM: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招聘、简历管理、入职管理、薪酬管理等;
- 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可视化、数据管理。
- 商家管理方向:
- 平台型公司为商家提供了交易平台,而商家管理则提供了公司对商家的审核、服务的管理;
- 商家管理系统:
①商家入驻;
②审核与资质管理;
③商户管理中心;
④风控与合规管理;
⑤经营报表。 - 商家自主管理系统:
①商品管理;
②订单管理;
③售后管理;
④广告投放管理;
⑤财务管理;
⑥报表管理。
B端产品的设计流程:
- 业务调研:
- 梳理业务现状:
①选取调研对象: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
②确认调研方法:深度访谈、轮岗实习、调研问卷、数据分析;
③执行调研计划。 - 总结业务问题。
- 梳理业务现状:
- 产品整体方案设计:
- 核心流程:通过总结的业务问题以及解决思路,以泳道图形成业务流程并优化流程;
- 产品定位:明确产品对业务的支持范围以及总体的目标加粗样式,将目标分解抽象为若干大模块;
- 应用架构:考虑新产品在公司的原有应用架构中如何接入、融合;
- 功能模块:将产品定义时抽象出的若干模块进一步细化,各个模块中包含什么子模块的进一步具象;
- 演进蓝图:将具象好的若干大模块可视化呈现,并作出版本规划,如一期、二期分别实现哪些核心功能。
- 产品细节方案设计:
- 数据建模:利用ER图进行实体建模,针对业务特点归纳设计对应的底层数据模型;
- 流程角色:在业务流程的泳道图中,进一步细分其中的特定角色,目的是确认系统角色以及业务岗位的安排,并基于主干流程设计页面交互的流转;
- 界面报表:界面交互设计,可参考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包括反馈原则(过程可视化)、隐喻原则(图像化)、一致原则(风格与习惯)、防错原则(可反悔)、记忆原则(效率)、灵活易用原则(用户分级)、简约设计原则(聚焦重点)、容错原则(错误解决方案提示)、帮助原则(文档);
- 数据埋点:在网站注入分析工具提供的代码片段,以便网站分析工具能够准确捕捉用户行为,流程为“申请分析账号”→“获取埋点代码片段”→“将代码片段埋入网站或APP”→“观察分析数据”;
- 权限管理:利用功能权限表来定义不同层级用户的操作权限;
- 文档编写:撰写BRD或PRD。
- 技术方案/实施/运营迭代:
- 技术方案:参与技术评审会,与程序敲定设计方法以及排期;
- 项目管理与实施:梳理思路,将所有工作内容,事无巨细,全部细化为表,确认负责人以及对应的时间,对计划表和发开过程紧盯。
- 运营管理:收集需求和反馈;
- 迭代优化:建立需求池,确认需求池优先级的评判标准,基于需求优先级以及开发周期进行版本迭代。
二.我的收获:
- 互联网产品已经进入到“存量争夺”阶段,越来越多的公司从线上转到线下寻求机会,目的可能是以打通线上线下、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来进一步放大产品的商业价值,而一旦涉及到线下业务的铺开,公司的业务模式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这也会导致效率和成本问题,公司需要B端产品的支持来实现降本增效,其中B端产品相对于C端有更明确的痛点,更注重模式化的流程,这也为当下的AI能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输出口,所以懂B端产品是作为AI产品经理的一个必要的认知;
- B端产品从头到尾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抽象”的能力,而“抽象”则需要产品经理具备优秀的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思考,来发现业务的本质,自上而下地将业务一步步从抽象变为具象,而这本书提供的非常详尽的方法论让我也能体会到与之前做C端产品的异同,作为不断学习的产品经理,迅速转换频道的能力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