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金属探测器是一种专门用来探测金属的仪器,在现代社会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用途
。
本文设计是基于单片机的一种智能型金属探测仪,其主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
该探测仪原理及电路相对简单,设计及制作成本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稳定性,适于各种场合的金属探测活动,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金属探测器; 电磁感应; 单片机; 涡流; 振荡电路
1.总体设计
1. 1 基于单片机的金属探测器的设计方案
1. 1. 1 高频振荡
此部分是金属探测器的基础部分也是关键部分,金属探测器的基本原理是: 当金属物体置于变化的磁场当中时,金属内部就会产生涡流,而涡流所产生的磁场又会影响原磁场。高频振荡部分的作用就是产生变化的磁场,一般多用 LC
振荡电路构成。
当其变化的磁场遇到金属物质后由于在金属内部产生涡流,涡流又会产生磁场,这个磁场反过来影响原有磁场,使原有高频振荡电路产生的电流振幅和周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经转换后送入单片机系统,单片机再对其进行分析判断。
1. 1. 2 放大电路
信号产生器所产生感应信号的幅度较小的,必须经过放大才能进行再处理。
1. 1. 3 脉冲转换电路
此部分主要实现模数转换
。
由于单片机只能处理数字脉冲信号,而震荡电路产生的是模拟信号,因此振荡电路所产生的信号经放大后不能直接送入单片机,需要进行转换,而此部分转换只需要一个 TTL
门电路即可,简单但很重要
。
1. 1. 4 信号处理与报警
此模块部分是整个电路的中枢,其余各模块的电路都为它服务,也是整个探测器实现网络化或其他功能的桥梁。
作为整个电路的核心部分,它对各模块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做出判断和处理,根据结果判定是否存在金属,是否要发出报警信号。
此部分性能的强弱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效果
。
作为连接外 部电路的纽带,它主要将探测的信号发送给外部电路,同时也接收外部电路传送过来的控制信号,如对金属探测的精度或其他方面进行设置等。如图 1
所示,包括五大部分: 振荡线圈
、
放大电路
、
脉冲产生与变换、
中央处理和外部输入输出模块
。

2 单元电路设计
2. 1 振荡电路部分设计
振荡电路的主要部分是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的小于 300kHz
频率前提下稳定的振荡,不受广播波段的影响。
这部分的电路图如图
2
所示
。
2. 2 放大电路和脉冲变换电路
放大电路与脉冲产生电路共同作用,产生提供给单片机的脉冲信号。
原理图如图
3
所示
。
从振荡回路传过来的正弦波信号经过电压跟随器传送到差分放大电路针对其交流信号进行放大,放大后产生的电压信号送给 TTL
门电路对其进行整形以产生规则的脉冲波送入单片机。
电压跟随器和差分运放均选用 LM358
。
将集成运放的输出端和它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就构成了电压跟随器,由于它的电压增益为“
1
”
所以叫电压跟随器,它的特点是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因此起到隔的作用,对其后的工作电路如同一个恒压源,又由于它的输入
阻抗高就相当于对前级电路开路,这里引入电压跟随器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振荡信号的产生和处理分开,使其互不影响。

使用
74LS08
进行波形变换,,如图
4
所示
。
正弦波经过放大与脉冲转换电路模块后变为梯形波,此波经过 74LS08( 与门) ,转化为标准的方波,如图 4
。

2. 3 单片机系统设计方案
图
5
是单片机处理系统
。
它将频率检测
、
报警和通信程序结合起来,将它们的工作事先编好程序,然后按照程序有序进行。
2. 3. 1 蜂鸣器
蜂鸣器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高
、
低的电蜂鸣器连通,从而使蜂鸣器的不同频率的电平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 3. 2 复位电路
REST
管脚则成为一二周期以上的高水平,所有的
I/O
端口将被复位到“
1
”
状态,编程地址计数器复位到
000h
。
根据特色按钮并联一个 10
μ
F
的电解电容器的阳极连接到电源,所以按下按钮释放由于电容器充电,至少维持高水平的电阻两端的两个时钟周期。
2. 3. 3 单片机部分
单片机选用的是
AT89C2051
高性能
CMOSE8
位单片机,内含 2K
的可反复檫写的
FLASH
只读存储器和
128B
的随机存储器。
由于本次金属探测器的设计,包括前端金属探测部分和后台数据处理和显示两个部分,因此在前断只需要一个容量不大的单片机进行振荡频率的测量、
报警和通信,
2K 的AT89C2051 足以满足需求
。
2051
的
“
1
”
号记数器记录由
LS08发送过来的脉冲信号,联合“
0
”
号计数器来检测振荡电路的频率。
再根据频率的变化激活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进行报警。

2. 4 外围设置与显示系统
外围设置与显示系统,它有三部分构成: 键盘输入
、
液晶显示和单片机系统。
2. 4. 1 输入部分
输入部分采用
2 × 3
的按键阵列键盘,如图
6
所示
。
该键盘是将两条行线和 3
条列线接入
AT89S52
单片机的一组
I/O双向接口,在编写程序时,通过给行线和列线先后输入高、
低电平。
通过电平的高低判断是哪个按钮被按下
。

2. 4. 2 显示部分
显示部分采用液晶显示器显示,其以其功耗小
、
体积轻薄、
显示内容丰富等优点,在低功率的显示仪器仪表里广泛的应用,此显示器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显方便设置各种参数,也方便对整个电路进行调试。
所以,液晶显示不需要太高要求,我们选用液晶显示器 DM - 162
,器价格低廉内置有基本
ASCII字符的显示编码,使用起来很方便。
2. 4. 3 单片机系统
单片机使用的是有
8K
容量
FLASH
的
AT89S52
,由于此部分需要用较好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还要写入键盘与显示器的一些驱动程序,所以需要比较大的程序空间,故没有使用内部存储器小的 AT89S51
。
3 软件模块设计
硬件电路要完成的任务是,产生振荡,并将波形变换为能够被单片机处理的方波,接下来进行频率测定、
报警
、
通讯等都要用程序实现最后烧入单片机。
软件模块是整个系统的灵魂,软件部分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精度、
智能性
、方便性以及可用性,以下是各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
3. 1 前端软件设计
前端软件负责频率的测定
、
频率的比较
、
报警以及与外围模块的通信,程序流程图。
(
1
) 获得频率
频率的获得是通过定时器 T0
与计数器
T1
两个共同完成的。
由于在程序中所使用的频率都是
50ms
的脉冲波形
。
这对此次设计的手持式金属探测器已经足够了,要想提高精度,一是延长获得脉冲的时间,二是减小△
PRISE
( 它是频率波动的范围,如果超出此范围则报警) 。
(
2
) 获取基准频率
基准频率的获得至关重要,因为它一经获得将作为判断有无金属的基准。
其值的可靠性将影响整个程序的健壮性
。基准频率的获得是按照如下方法获得的,如图 3
所示
。F_COMM: 标志是否进行通讯;
F_COMP
: 标志比较的结果; F_FR
: 标志基准频率是否成功获得;
F_COMM
: 后台是否发送通信请求。
F_OK
: 标志通讯已建立
。
F1
: 新获取的频率
。F 基准频率
。
(
3
) 比较模块
比较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如图
4 所示,此模块为关键部分,警报的发出要以此模块的结果作为依据,它也是改变探测器精度的关键部分。
(
4
) 精度设置模块
精度设置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如图
5
所示,精度设置是通过改变传入给比较模块的△
PRISEH
,
△
PRISEL
的值来改变精度的,如果△
PRISEH
,
△
PRISEL
的值设置的都比较大则对微小的频率变化系统不会发出警报。
3. 2 外围数据处理与显示模块设计
(
1
) 液晶显示
该模块是严格按照产品的操作时序图编写驱动函数,有两大类函数,数据的读写和指令的读写,只要将数据位和操作位按照时序严格的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完成数据的显示。
用户只需要调用封装好的显示函数: DisplayOneChar
、
DisplayListChar
、Displayarray。
(
2
) 键盘接收
键盘是输入设备,是用来实现人机交互,可以让机器更好的按人的要求去工作。
在这里引入键盘的目的是,数据通讯时进行控制和金属探测精度的设置。
由于键盘普遍存在抖动现象,为了防止抖动,在程序设计中采用了,一次键位判断,两次键位检测的方法,每一步骤间隔 5ms
,每次键位确定需要15ms,不管在检测与接受过程中哪一步骤出现错误都将会重新开始验证,所以保证了对用户输入的无误接受。
键盘接收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如图 6
所示
。
(
3
) 键盘处理模块
键盘处理模块在根据电平高低判断是哪个键被按下后,就发出下部操作的指令。
同时键盘处理模块也展现出了系统提供给用户的所有功能。
4 结论
根据实验测试发现,该探测仪对于
20cm
以内的范围对磁性物质有着很好的探测作用,探测器的设计和制作是成功的,硬件线路设计和加工完好,软件编制正确,完成了操作功能。探测器具有稳定可靠的性能,待制作工艺改进后适于各种需要用金属探测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