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时到底如何管?——直播实录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1

科技团队为什么要报工,

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

为什么要管理工时?

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当前环境下的大势所趋。不同于生产制造类企业的流水线与实物管理,对于软件企业或科技团队来说,最大的资产和成本就是人工,要想衡量资源的利用效率,除了看最终产出的软件产品,更精细化的衡量方式就是看这些人的时间精力投入在了哪里。

工时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人”与“事”的匹配及透明化管理上,通过记录和分析人员的工作投入,可以帮助组织了解:

人是否在做合适的事情?确保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最优先的战略任务上;

人的工作负荷是否过载?及时识别并调整资源分配,防止效率下降或人员过载;

事情的投入是否符合管理预期和战略方向?包括投入量是多少、是否符合战略优先级以及投入比例是否合理,确保组织的资源和时间集中在最具战略价值的项目上。

通过这些数据的透明,企业可以将战略执行的情况显性化,持续优化人员与任务的分配,并据此调整战略规划和评估,保证资源投入的高效性,从而实现更精确的战略落地。

e2ef1b76150a32f638ff8211b1557fe4.png

(图:工时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对于工时管理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

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词叫FinOps(FinOps 是“Finance”和“DevOps”的综合体,强调通信和协作业务和工程团队。也被称为“云财务管理”、“云财务工程”、“云成本管理”、“云优化”或“云财务优化”等),是在云原生的背景下火起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大家觉得云计算很便宜,但逐渐大家发现有了云后不断在买机器买CPU,这个集群不断增大,账单逐年上升。这时候大家就开始关心这些机器都干什么了?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哪个应用花的?是哪个业务部门的?

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云资源都用在何处,为谁所用。大家需要通过了解云使用情况来获得云成本的可见性,控制投入和优化决策。

类比这个思路,我们所说的工时管理可能也可以叫“HumanOps”,核心是关注组织的人都用在何处,人的时间都用在哪了。

2

容易流于形式的报工

实际中,大部分组织也会认为需要管理工时,但实施起来却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数据准确性、透明度不足等问题,而且管得稍微一严就极容易引发员工的抵触和对抗情绪。根据我们的观察,产生这种抵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

不确定感:员工可能感觉填报工时是一种对他们的不信任,并且不知道数据会被如何使用,由此增加压力和抵触。

工作零散:部分知识型工作任务较为碎片化,难以精确记录时间,填报不准确导致焦虑和迷茫。

事后填报:很多组织可能采用一周填报一次,或者项目末期后补的方式进行填报,员工常常记不住具体细节,只能敷衍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反馈的及时性都会受到影响。

无效数据:目前大部分的做法是人工填写文字描述和工时分配,非结构化信息很难进一步分析和处理,很多填报后的数据缺乏实际用途,员工感到填报毫无意义,甚至可能导致造假。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填报工时被认为是一种表面功夫,难以真正反映工作内容,且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员工感觉是在浪费时间,填报工时变成配合领导的形式主义。

3

工时管理容易踩的坑

在工时管理中,有几个常见的坑需要避开:

过度追求精确。知识型工作的时间是零散的,难以精确到分钟或秒,小时级别的估算已经足够,不必指望通过精确到秒的工具来获得真实的工时数据。工时管理的重点不在于追求绝对精确性,而是关注那些异常点,让团队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

反馈周期过长。如果让员工一周或更长时间才填一次工时,往往会因为时间过长而导致填报不准确,员工可能忘记自己具体做了什么,进而影响数据的可靠性。

将工时管理与加班、考勤混在一起。这点在很多组织都会纠结,但我们需要想清楚工时管理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工时统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组织资源的整体投入方向和投入分布,而不是精确地衡量每个人的加班时长。所以我们更建议用每天8小时来构建一个“标准成本”,加班应该通过独立的考勤系统来管理,不必和工时填报挂钩。

02

科技团队到底如何报工,

不额外干扰团队且有效?

在研发团队的工时管理上,报工机制不仅要准确记录团队的工作量,同时还需减少对日常工作的干扰,提高效率。对于很多金融科技组织,外包管理是工时管理的一大场景,从推行难易程度、管理效率等方面综合考量,工时管理的推行步骤可能是人力制外包>项目制外包>行员。以外包管理场景出发,工时管理建议如下:

1

工时管理先聚焦人力制外包管理

外包形式一般有项目制外包和人力制外包,项目制外包的成本和范围基本上都是固定的,项目的结果验收是核心关注点,而非具体的个人任务。

而人力制外包的成本和范围灵活,整体责任和控制权主要在用人方,当管不好工时的时候,容易被质疑和引发从人力制外包向项目制外包的后退,因此我们建议先聚焦在管好人力制外包的工时,确保资源投放在优先级高的任务上。

0e483071c7a142d7a57921195f53cbdc.png

(图:项目制外包与人力制外包的区别)

2

小队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小队层级的工时管理

根据ADAPT方法论,小队是最小的端到端交付单元,小队长应成为工时管理的第一负责人,他最清楚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和问题,能够实时发现异常并及时调整,确保工时记录的准确性和管理的高效性。

3

利用每日站会作为工时管理的第一现场,高频对齐

我们提倡小队通过每日站会高频对齐协作信息,在站会上,团队成员对齐当日任务后,即可利用工具自动记录工时。

这些真实的数据为组织积累了微小但重要的数据,通过汇集可以为组织提供重要价值,为洞察战略资源的投入提供帮助。

嵌入日常工作场景的任务报工模式,不仅让工时填报更加简便,降低了工时填报的成本,也让报工统计数据更加可信,既真实有意义又高效。

4

使用自动化工具降低填报成本,提高统计分析效率

工时填报应该尽量简化,降低成本,避免增加员工的负担。在人力外包的模式下,即使可以通过将报工与支付挂钩,倒逼外包员工的线上化填报,但仍然需要通过有效的工时管理工具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知微工具可以支持员工快速报工,比如在每日站会上,员工可以“点亮”当天的任务卡片,系统就会自动记录其在该任务上的工作时间,生成工时记录,降低人工操作成本。

同时团队可以灵活制定报工策略,自定义统计规则和数据校准规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帮助团队结构化分析工时数据。

0fca022ceec2596256d3bd5fee5d0642.png

(图:利用工具实现自动工时填报与统计)

5

分析工时数据,帮助组织优化研发资源管理

工时管理不仅仅是记录工作时间,还能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工时数据分析,管理层能够每周看到各个项目的人员投入情况,快速发现资源分配是否合理。

此外,由于需求是分级分类的,报工数据通过任务汇总到需求上,再通过需求的项目归属等,可以综合、立体地统计出资源投入分布,帮助组织建立一个注意力管理机制,保证资源投在了重要的事情上面。

◉ 讨论:可以通过需求排期的预估时间来统计工时吗?

在我们直播讨论过程中,有同学提出来,只要对需求做好排期,标识好预估时间,工时也就自动出来了。

Leslie认为,采用预估时间是一种方法,而且在团队的协作过程中,工时预估的准确性会逐步趋于稳定,但当多角色或多成员参与任务时,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偏差。在过往的客户案例中,我们也会通过对比预估和实际工时,来观察两者的差异或者发现异常,比如有的团队的预估时间与实际数据非常接近,这种过于趋同的情况也可能是一种异常,在该案例找中经过审查确实存在人工调整的现象。因此预估时间可以用来观察,但还是建议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

博士认同该观点并且补充到,填写预估时间是比较简单的,但获取相对准确的实际工时是困难的,只有获取到实际数据,才能够分析投入情况、估算准确性以及为未来的预估校准提供参考。因此低成本且尽量准确地获取工时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03

报工数据到底如何使用,

与研发资本化有何关系?

除了上面说到的,工时数据可以帮助组织分析员工的投入分布、优化研发资源管理,研发资本化也是工时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应用场景。

◉ 什么是研发资本化?

研发资本化是指将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满足一定条件后,将其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这种做法有助于企业合理分配研发成本,优化财务报表。


在我们既往的客户案例中,知微作为工时管理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线上化、结构化的工时数据为企业提供了详细且可量化的研发投入数据(详见文章:研发支出资本化,关键在于研发管理精细化)。

通过灵活定义和分类管理任务类型,企业可以将符合条件的研发任务归类为资本化项目,并将维护、缺陷修复等日常任务归类为费用化项目。这种精细化的工时填报不仅提高了研发成本核算的效率,还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

63bb6745f30d2086dbedea11ea07d3c1.png

(图:灵活定义和分类管理报工任务类型)

同时,这些工时数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从项目立项、任务分类到具体工时的记录,全程可追溯,为财务部门、内审部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研发资本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摊销研发成本,平滑财务报表。通过工时管理工具,企业能够高效地管理研发支出,既满足财务和审计的严格要求,又能优化整体的财务策略,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合规风险。

04

报工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既低成本又能实时可用?

要高效、准确地进行报工管理,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理想的报工工具应具备低使用成本、便捷的操作体验,同时能够和交付过程紧密结合,构建数据闭环。这其中对工具的核心要求是低成本与高可信。

1

人员的使用成本低

报工往往被视为繁琐的工作,因此工具的使用应当简便易行,避免填写过多重复信息,并尽可能简化工时填报流程,减少员工填报的阻力。

同时,报工工具应具备生成结构化数据的功能,可以支持从各个维度(项目、产品、部门/处室)进行数据分析,让工时数据直观、可视化呈现,方便管理层更好地掌握项目投入。

2

系统的集成和拓展成本低

低成本的另一方面是系统的集成和拓展成本低。工时管理工具应当能够与研发过程、考勤管理、项目管理等上下游系统顺利打通,具备作为“胶水”系统整合企业相关平台的能力,快速集成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整合呈现,确保工时数据能够准确融入整体运营中。

3

高可信

此外,报工工具还应该是高可信的,不仅仅是记录工时,它应当与研发交付过程紧密结合,形成数据闭环,从而确保工时数据的准确性,支持诸如研发资本化等财务需求。

首先,在研发交付过程中,需要对工时和研发的工作项进行关联,并且通过站会等管理实践活动,把工时透明出来,然后进行及时的校准。在有了工时基础数据之后,需要进行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处理,支持结构化的分析,同时工具还需要有T+0数据处理能力,支撑数据快速治理。

最后,利用数据呈现能力,可以使用数据改进团队行为,比如分析工作量的预估和实际的偏差,帮助团队提升需求的估算的能力,增强团队的规划性;也可以透明员工的工作负荷量,发现异常数据,进行调整优化。

3ff6677415b71990653780259e381dbd.png

(图:利用工时管理工具和交付过程紧密结合,构建数据闭环)

在以上方面,知微工具就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便捷的操作可以降低使用成本,同时能与组织现有的系统快速打通,实现从工时填报到数据分析的全流程管理,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工时管理。

44eec0771d582a8df22edc445a8f3097.png

(图:知微的高集成能力可以快速整合企业相关平台的数据)

结语

科技团队的工时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记录,更是帮助企业洞察资源分配和效率的关键手段,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在工时管理过程中,需要像知微这样的工具,在确保数据有效性和相对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操作成本和数据统计分析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管理工时这件事变得可行和可持续。

END

本文贡献者:

吴穹、王海浪、刘雨哲、张棚粟

298f603aa1f2e83379a1c52c2229791d.gif

分享

f06a8a52b450d07dad27814628ccc73c.gif

收藏

ed0c0caa68c98c21f1906e81ab96c892.gif

在看

623ab091eac0636ce47d0ec82145b5e7.gif

点赞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