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几代人赓续一个绿色的梦!

75年几代人赓续一个绿色的梦!
杨桂林、

这是1949年10月的一天,从乌兰布和大漠深处黄河的上游撑来一艘羊皮筏子,筏子上坐着32个军人。这些人是接管磴口县国民党旧政权的中共磴口县委、政府全部的组成人员,为首的正是磴口县委第一任书记杨力生。撑筏子是当地的一艄公,他边撑筏边心酸地唱着一首在这里流传了很久的山曲儿“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听着,听着这位追随共产党的队伍,从抗日战争一直战斗到解放战争的硬汉子落泪了。下筏子后杨书记走进当时一个常住人口仅有1.8万人全县只有5万多株小老头树财政收入不足万元的小县城。一条黄土路两边房屋空荡,人畜无影,断壁残垣,沙尘飞扬旧县城的一间被沙淤堵住门匍匐在地的泥巴屋。在昏暗的光线下,一位老人一边卷缩在墙角,一边抹着眼泪诉说着:一场又一场风沙让14处村庄被沙尘吞没,有400多户人家被迫远走它乡……
这时管理黄河水务的人也告诉他:每年这里的风沙将7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经常出现黄河淤堵洪水泛滥饿浮漂流的悲惨景象。
杨书记听着震惊了!一个保卫黄河,保卫黄河中下游安澜,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绿色梦想,在这个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头脑中形成了。这会儿杨书记连行军行李卷也没顾的放下,就匆匆带着通讯员踏遍了全县居住在大漠深处的每一户贫苦人家询问治沙办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杨书记率领着1351名贫苦农民住在沙窝里,打响了疏通被风沙淤堵的申家河、三盛公渠的第一枪。申家河、三盛公渠的的成功疏通,点燃了全县饱受风沙苦难人民植树治沙的绿色梦想。孙林涛一个见证全县21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一茬接着一茬干的老林工。当年老书记的一席话至今他还记得: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保住土地,防住沙子,就要栽树!植树就是植未来!于是在老书记的带领下,住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下,采用扦插枝造林,谁知植一茬被风沙毁一茬。这样反反复复几十次一场春雨过后,树的枝桠处绽处绿芽,孙林涛高兴地在沙窝里打起滚儿。
还有类似孙林涛那样的老书记杨力生、佟秀珍、王曰虎、康永祯、牛二旦、马俊兰等留下名字和没有留下名字的第一代治沙造林人开启了人走到哪里,林带就延伸到那里,耕地就开垦到那里;百万亩乌兰布和沙漠在大兵团作战下开始变绿。
如今这些人中有的还健在,有的已经长眠在以浓烈的色调,绘就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的大漠上了。但是他们绿色的梦想,永远被一代又一代造林人赓续着。

被誉为沙漠愚公的谢恭德在一九八四年义无反顾地在苦豆弯和牛眼睛圪卜承包约5千亩的沙窝地。这天夜晚,当老谢向老伴儿讲起将如何这片沙窝地改造成沙绿、水清、鸟语花香的绿色财富窝的设想时,老伴儿爽快地说:“行!我们搬进沙窝住,我哄孙子、煮饭烧茶,你和儿子媳妇一起干,不信挖不开渠,引不来水,植不起树。在这个家老谢的每一言,每一个决定都是有分量的。于是他带领亲朋、子女等18人和一只只铁锨、一把把镢头、推着一辆架子车心劲儿十足地在飞鸟不落地的大沙窝里安家落户了。
接下来的日子这些被同行誉为三八六一组成的十八勇士团队算是和大沙窝嫑上了。头一天出师不利,一家人被风沙刮得睁不开眼,刚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了;种下的苗木,顷刻一场大风就被刮得漫天飞扬;几经周折好栽活的部分苗木,又被烈日晒死了。这时一个羊倌劝道:我在这里放了几十年羊连个绿点点也碰到,你这是把钱拿上白白地往沙窝里甩!老谢不信这个邪,干脆说服儿子们辞去工作和他一道挖渠道3.5公里,修建简易车马路2.5公里,栽树200亩约15万株,种植灌木40亩达28万株,这些树也是种了死,死了再种;没钱了,就到处借,这样折腾下来卖掉了自己养的羊和所产羊毛和全部身家都投入到治沙之中去了,这些种树的欠款直到2010年才还清,有一年全家人千辛万苦,从3里外担水浇灌种活的500亩树木不巧遇到一场大风一数一半以上被风沙埋压,这位从不认输的铁汉子圪蹴在沙源上抱着头呜呜地哭了。这时背后响起一个声音:老谢挺起要继续干我支持你!站在站在他面前的是当年一起治沙的老书记。
老谢的眼睛顿时湿润了。这次调整了思路,用两台推土机,推平了20多个沙丘和危害最大的8个沙丘,面积达一万二千平方米,控制了流沙,保证了渠道畅通,同时还筑起三个大坝,开挖一条引渠又种植了5000亩亩杨树、柳树、榆树、沙枣树、梭梭、河柳等十多种防护林带。
当年年近八旬的老谢想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些林木。一次他手抚摸着和这些孩子们一同生长树木说:我是党的人,这片林子因该交给党组织。

1996年,20出头的魏均追随祖辈们植树造林治沙的足迹,一头扎进温都尔毛道架子滩的沙漠中在沙丘起伏的大漠深处人工取水、人工运苗,弯腰挖坑、栽树、浇水,种一棵树要磕三个响头,每天抱着树苗在沙地里一走就是几十公里;他和创业初期他和所有在沙海淘金的人一样,钻进沙丘下的地窖窝棚,风餐露宿,植树造林,修路打井。经过这段征服沙漠的历练后他看到了希望,也在这大漠深处播种下绿色的梦想!
2003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辞职,当他把消息告诉家人与亲朋好友时,这个摇头,那个叹息!这时一通电话打来了。电话那端,沉默了半晌!诺诺地问道:决定了?决定了!魏均再次拿起电话时那端已经撂下电话了,这会儿魏均也沉默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面对各种挑战!他没有退却,在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只有稀疏白茨茫茫的沙海里创立了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一干就是近30年。
这近30年的时光里,魏均通过沙生灌木育苗与肉苁蓉人工接种、防沙林网建设反复试验,运用积累的经验和所学知识,改进用于梭梭栽植的浇灌设备,创新了防风固沙梭梭林栽植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沙地的新技术悟出不少治沙道理。有一次刚刚种植下的近千亩梭梭林被一场又一场沙尘暴摧毁的东倒西歪,零零乱乱地散落一地,在场的工人见状后个个一时束手无策!瞪大惊恐的眼睛。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魏均还是那样的淡定,他默默地组织工人重新挖坑补种,这梭梭树野生状态下,几百棵种子才会存活一两株,而且还必须得寄生于另一种植物上。这样一次、两次,这样反反复复终于首次种活3万棵梭梭树!之后又成功种植了6000万梭梭树。人们高兴地拥抱着,跳起来!唱起来!
接着魏均又把目光瞄准种植有机中蒙药材,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那天正好是遇上在种植带内开挖肉苁蓉接种点,只见坑内,通体泛着淡黄色光泽的肉苁蓉像一群刚出胎的胖娃娃挤在一起。技术工告诉说:每丛都有10多根,种子播种到梭梭树根部后,3年多才迎来收获期,亩产鲜品肉苁蓉100—200公斤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在肉苁蓉种植基地上魏均又忙着实验继梭梭树之后接种肉苁蓉优良植物种四翅滨藜的新技术研究表明:四翅滨藜肉苁蓉口感好,产量适中,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含量比较高,按亩产3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格20元估算,每亩产值6000元,公司年销售额可达3000万元。
春光正好!走进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种植基地梭梭林迎风挺立枝繁叶茂牢牢地把沙子锁住住。起起伏伏的3万有机中蒙药材花团锦簇,防风林带生机盎然,在波光粼粼的沙湖上,鸟鸣翔集,水起波涌。
清明节那天一脸都是喜悦,皮肤微黑的魏均把刚采集到的一堆鲜花摆放在父亲的墓碑前。他含着泪喃喃地说道:爸爸!安心吧!你的绿色梦想均儿继续赓续着,均儿完不成还有子子孙孙孙。
2024年四月天,我再次踏上乌兰布和大漠东端被誉为“守沙要塞”黄河流经的磴口县的大漠边缘处。在这昔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茫茫沙海中,体验了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治沙人,因为防沙治沙播种绿色是梦想,这种梦想早已深深印刻在他们生命的基因里了。这次来到被誉为大风口二十里柳子的刘拐沙头,见证了绿进沙退15至25公里的奇观,聆听脚下的黄河年输沙量由7000万吨减少到370万吨的静静流淌声,感叹这片大漠中神奇的生命力量!登上高处的沙丘处, 顺着友人手指的方向: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浅绿,是有机种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中草药材等绿色财富的聚集地,是风时多、品位高、连续性好光伏新能源追“光”逐“绿”,已完成光伏+生态治理162万千瓦,占地面积约5万亩,在建360万千瓦,占地面积约11万亩。林草覆盖度由0.04%提高到37%,1954年,全县沙尘天气日数为146天;到2022年,沙尘暴日数减少到每年1天左右。这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完美融合;友人还告诉说:在这沙海中有91家企业抢占治沙聚富的绿色高地,全县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这个县先后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国家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县等光荣称号。
这时风儿拂过随着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沙丘那边林木蓊郁的林地传来钻鼻的花香;是金灿灿的迎春花、沙枣花、粉红色的狼毒花还是那些叫不上名的花。这些遍染沙漠上下,漂亮而简陋的花不管遇到什么境遇,总是一茬接着一茬兴高采烈地在大漠上盛开着。

  • 3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