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 博客(147)
  • 收藏
  • 关注

原创 第6集《大乘起信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我们上一堂课程讲到马鸣菩萨造作本论的因缘,简单的说明马鸣菩萨之所以造作本论,是要成就大乘的信、解、行、证四种功德。这个信、解、行是大乘的因相,证是大乘的果相,所以说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主要是成就大乘的因相跟大乘的果相,所以造作本论,是这样的一个宗旨而安立这个法门。戊二、释疑明意己一、释疑庚一、征问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答来说明因缘的内涵,这当中分两科,先己一、释疑,先提出疑问,疑问当中先征问,再回答。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有人问:成就大乘的信解行证四种功德,

2024-06-22 13:30:13 585

原创 第5集《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页,甲二、正说五分。在本文当中,我们根据会性老法师的科判,会性法师的科判等于是蕅益大师的科判,分成三大科。第一科是归敬述意,第二科是正说五分,第三科是结施回向。现在我们讲到第二科正说五分。前面一科我们讲到马鸣菩萨造论的因缘,他说: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这段的文章是说明本论主要是成就我们:第一个是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二个是成就大乘的果相,等于是引导我们成就大乘的因果。大乘的因相,本论所要成就

2024-06-22 07:57:21 686

原创 第4集《大乘起信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页。解释标题有别释跟合释,在合释当中又分两科。第一个明心,先明白我们内在的种性,这个种性就会产生不同的业力、不同的果报。在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去扭转这个种性呢?就讲到修学的方法,这净化内心的一个次第。二、净心蕅益大师把凡夫的种性到成佛的次第分成六位,所谓的六即佛。以这个信心来安立六个次第,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理即起信─虽复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业,而信心之性,未曾稍减,如水成冰,湿性不改。这个理即起信是讲我们一般凡夫的相貌。我们凡夫的内心,他不相信自心具足大乘的功德,不相

2024-06-21 13:32:46 639

原创 第3集《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页。这一科是解释标题,分成两科。第一科是别释,把标题分成三段来各别解释。前面一段是讲到大乘。大乘这两个字,是本论主要修学的法门。马鸣菩萨在造论的因缘当中讲到:他之所以要造作本论,主要是要使令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什么叫做痛苦呢?比如说我们今天没有饭吃,这个也是痛苦;或者是没有衣服可以穿,感到寒冷,这个也是痛苦:但这种都是暂时的痛苦。佛法所说的痛苦,是指生死流转的痛苦,因为我们每一期的生命,都积集了无量无边

2024-06-21 07:48:41 566

原创 第2集《大乘起信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第五行的下半段:后应北天竺王之请,作大诗──《佛所行赞》,传遍五天竺,无不讽诵,尊为功德日。这是讲马鸣菩萨修学佛法的第三小段。前面第一段是说明马鸣菩萨遵从师教,第二段是说明他中印度的弘法,第三段是说明北印度的弘法。前一段是说明在中印度弘法的因缘;这一段是说明他到北天竺北印度的弘法因缘。当时整个印度的国土,不管是从国力的强盛,或者是从佛教的弘传这一部分,北印度的国家都是最为殊胜。因为北印度贵霜王朝的国王迦腻色迦王,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好乐艺术。他知道马鸣菩萨能够用戏剧跟诗歌来表达佛教

2024-06-20 14:51:50 353

原创 第四集《唯识与净土》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我们讲到念佛的功德有两个:第一个是“现世的安乐”,第二个是“来世究竟的解脱”。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是一种本尊相应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整个修行破恶生善的过程当中,主要是要仰仗本尊的加持力,我们讲他力法门。重点是你怎么把本尊的功德启动起来,变成你的功德,这个是重点。那么在本经当中讲到忆佛、念佛这两个方式,你就可以把本尊的功德转成你自己的功德。你现在没什么钱,没关系,你靠在本尊身上,套一句印光大师──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一个众生、一个没有资粮的心情,进入到阿弥陀佛的功德海,这个就是本尊相

2024-06-19 13:30:32 513

原创 第三集《唯识与净土》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三、业果强弱。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痛苦的果报,当然也出现过很多安乐的果报,这些痛苦的果报跟安乐的果报,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不是上帝创造的,完全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严格的来说,其实这个心不是诸位现在的心,是你过去的心所变现的果报,所以我们讲一切唯心造。  当我们对现在的果报不满意的时候,那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应该善用你心灵的力量──只有你的内心,能够改造你现在的环境,你不必向

2024-06-19 07:52:58 883

原创 第67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二六页,庚十、业。这一大科是讲到法身的功德。我们从前面的学习,可以把法身的功德分两部分来作个总结:一个是从质,一个是从量。从本质上来说,法身的功德是具足了两种:第一个是解脱身,三世诸佛在因地的时候,因为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所以他成就这样的一个法身,是解脱一切身心的障碍;第二个是安乐身,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依止大悲的愿力,来修习种种的波罗蜜,所以他成就的果报,有种种的庄严、种种安乐的受用。所以从他的本质上来说,有解脱身

2024-06-17 08:25:33 822

原创 第66集《摄大乘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二二页:庚九、念(分二:辛一正念法身;辛二兼显净土)辛一、正念法身(分二:壬一征;壬二释)壬一、征这个是讲到十门分别(二0三页),分别清净法身的第九段,讲到念,这念当中有两段:辛一、正念法身;(辛二释其平等,应该要改成兼显净土;二二四页最后一科的辛一兼显净土,要改成辛二。)辛二、兼显净土。是说我们在忆念佛陀,有忆念佛陀正报的法身,跟忆念佛陀依报净土这两种方法,这个地方是讲念,念佛的法身、念佛的净土。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正念法身,这当中有征跟释。先看征问的地方: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

2024-06-16 13:44:55 972

原创 第65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一九页,庚八、甚深。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在修学佛法的过程,每一个人是不同的,比如说有些人偏重布施、有些人偏重持戒、有些人偏重念佛拜佛,每一个人修行的偏重,是八万四千法门各各不同;但是我们心中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修学佛法,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在整个十法界当中,只有佛法界才是真实的离苦得乐,所以从一个菩萨的角度来说,只有佛法界才是我们真实的归依处。但是到底什么是佛法界的真实相呢?从本论的角度来说,就

2024-06-16 08:16:22 826

原创 第63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一一页,庚五、摄持。我们这一大科讲到佛陀法身的功德,这当中有十门分别,这个地方是第五科。佛陀的清净法身,简单的讲,他的相貌就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也就是说,佛陀那一念明了的心性,摄持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这种状态我们叫做法身。佛陀内心的功德庄严,到底跟我们人天的众生、二乘的功德,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从前面的学习,知道有两种的差别:第一个就是自在跟不自在的差别。我们凡夫跟二乘在修习波罗蜜善法的时候,心中都是有所得

2024-06-15 09:42:24 653

原创 第62集《摄大乘论》

请打开《讲义》二0七页。癸四、常住为相(分二:子一列;子二释)子一、列我们这一段是讲到法身的相貌,有五种。四、常住为相。法身的相貌,他是常住的,他没有生灭变化,那是恒常存在,没有消失跟断灭的情况,叫做常住。这当中有三段解释:子二、释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为什么佛菩萨的法身会常住呢?这当中有三种理由:第一个,[真如清净相故]。就是说因为在因地的时候,所有佛菩萨都是契证了二空真如,都是依止这个二空真如的体性来修习善法,没有一个佛菩萨是依止私心而成佛的,都是以这种无私的奉献,安住在我空、法

2024-06-14 15:09:10 323

原创 第61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0三页,丁二、广释。我们在读诵《楞严经》《法华经》,乃至于《华严经》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诸佛菩萨的身心世界,的确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身为一个初发心的菩萨,刚开始就是对佛菩萨的功德庄严,生起希求好乐的心,我们才从内心发起广大的菩提愿,我们才愿意走在这个充满坎坷而复杂的菩萨道。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随着我们对佛菩萨功德的了解,就更加强我们的信愿,所以对佛菩萨功德的了解,对我们凡位菩萨来说是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存在我们心中

2024-06-14 08:10:54 788

原创 第60集《摄大乘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00页。我们这一科讲到大乘的断德,所谓的无住涅盘。无住涅盘的相貌,简单的说就是转依为相,就是转杂染分而成清净分,这个叫做转依为相。我们在转染成净的过程当中,事实上有两种差别:一种是下劣的,比较不善巧的转变;一种是广大的,比较圆满的转变。声闻人在返妄归真、转染成净的时候,他的智慧是依止我空、法有的思想来转变,所以他的思想是单方面的,一心一意的弃舍生死,他认为生死是痛苦、是真实的,他的杂染也是真实的,所以他只是从生死到涅盘去,他不能再还转回来,不可以的!这个从大乘的角度来看叫下劣转,这个法

2024-06-13 17:29:41 581

原创 第59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九八页,乙九、彼果断分。本论的作者无着菩萨,把大乘的因果分成十科,这十科当中,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分成三个重点:第一、甚深见,第二、广大行,第三、究竟果。这个甚深见是讲前面的二科──所知依跟所知相,它的重点是在说明大乘的缘起,从大乘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缘起,说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宇宙的万法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的,离开了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这样的缘起论,简单的说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们从缘起的角度来说:就是

2024-06-13 06:26:32 726

原创 第58集《摄大乘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九三页,我们看第一个偈颂:庚一、由识相相唯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这一段是说明唯识无义的道理。首先讲到六道里面有四种众生:第一个是饿鬼道;第二个是畜生道,这个地方的畜生包括水中的鱼跟虾;第三个是人类;第四个是天人。这四种众生,各随其所应,随顺他内心的因缘,就现出各自的果报。也就是说,[等事心异故],在相同的一件事情上,因为内心业力的不同,就看到差别的影相。比如说我们讲一水四见:这个水,我们人道看到是一个湿润的水,天人看到是庄严的琉璃地

2024-06-12 14:11:59 550

原创 第57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九0页,庚十三、三智差别。我们前面一大段,讲到菩萨六波罗蜜的法门,也就是说,菩萨根据六度的法门,来积集福德跟智慧两种资粮,而趋向无上菩提。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事实上这六度的法门,是通于五乘的修行。也就是说,你看二乘人,事实上他也是修习六度;你看人天乘的人──一贯道、基督教,也是修六度。这个地方,大家就提出一个问题:那菩萨的六度跟其他乘的六度,有什么差别呢?本论当中,提出了菩萨的六度有两种的差别。第一个,菩萨的六度有

2024-06-12 07:11:40 556

原创 第56集《摄大乘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八七页,庚二、所依。我们前一科讲增上心学的时候,讲到真如三昧。这个真如跟无分别智最大的差别:真如它是一个理体,是一个无为法。无为法就是说,你不管有没有修行,它永远保持一个这样的状态。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盘而非净。它没有变化相。但是这无分别智,它是因缘所生法,它的确是可以透过闻思的修证,而不断进步的,所以这个无分别智是有为法,是能观的智。我们的目标,是契入到无为的真如。无分别智应该怎么修学呢?前面讲到自性要远离五种相状,简单的说,它的相貌是决断名言,契会真如。怎么样

2024-06-11 14:13:55 727

原创 第55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八四页,癸三、约甚深佛法释。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增上心学,增上心学主要的宗旨,就是我们应该要如何透过大乘的止观,来加强菩萨的观照力。这个菩萨对生命的观照,他的重点不是向外观照,他是向内观照,他是观照现前一念心识,大乘止观的所缘境,是以心法为所缘境的。我们这一念心识在观照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差别:第一个,我们可以作因缘观,因缘观就是从心念的作用上去观照。比如说,我生起一个恶念,或者贪、瞋、痴、慢的恶念,我现在用佛号、或者持

2024-06-11 09:09:54 549

原创 第54集《摄大乘论》

讲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八0页:戊二、广能引发(分二:己一十难行;己二四作业)己一、十难行(分二:庚一略释十难释;庚二重释随觉难行)庚一、略释十难释(分二:辛一标数;辛二列释)我们这一科讲到增上心学,这个增上心学是讲到大乘的三摩地,大乘的三摩地有因缘观、有真如观,但是本论所强调的是真如三昧,就是直接的观照真如理性。我们前面讲到,一个菩萨经常能够把心带回家,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从自利的角度──断恶、修善,或者是从利他的角度──产生种种的善巧方便,都有很大的加持力。前面的引发,主要是讲神通有十四种的妙

2024-06-10 14:52:59 706

原创 第53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七八页,乙七、增上心学分。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七科,讲到增上心学。我们在前面花了很多的时间,来介绍六波罗蜜修行的方法。六波罗蜜是整个佛法修学的纲要,这当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福德的资粮,般若是属于智慧的资粮。当我们的内心当中,成就福德跟智慧两种资粮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有三种可能性:第一个,它可能会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第二个,它也可能会成就二乘偏空的涅盘;第三个,它也可能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也就是说,同样是福德

2024-06-10 09:57:40 366

原创 第52集《摄大乘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七二页,戊七、辨修圆满。前一科我们讲到观照力。这观照力,六波罗蜜多里面的观照力,是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使令内心能够得到安住;另外在六波罗蜜多以外,又开出四种波罗蜜多,这个是成就一种假观,使令我们增上。简单的说,菩萨的修学,正如《金刚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修行菩萨道的众生,你要能够处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降伏的问题。安住的问题,当然是空观,以空观来安住其心。我们从过去的经验可以了解,一个人心中有所得,那一定会产生痛苦的。外境是生灭变化的,菩萨不应该安住在外境

2024-06-09 16:37:18 541

原创 第51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六九页,戊五、辨修因果。我们这一科讲到彼因果修差别,这一科总共有七科,这是第五科辨修因果。我们前面讲到菩萨修学的重点,要成就三种的功德力:第一、誓愿力,第二、观照力,第三、行动力。这三种力量,我们从上一堂课的学习,知道这三种力量在我们生命当中,就着能够产生重大的转变──转凡成圣的这个角度来说,那个就是观照力。也就是说一个菩萨的功德,还不在于他有多大的福报,而是在于他内心当中,对生命是不是有正确而不颠倒的观照,这是菩萨

2024-06-09 08:41:16 518

原创 第50集《摄大乘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六三页,辛二、颂。这一科是讲到十地菩萨,他所觉悟的十种真如法界。前面一科是长行,这一科是重颂。辛二、颂(分二:壬一列十义;壬二结安立)壬一、列十义重颂当中有两科:第一个列十义,第二个结安立。先把这个十义,就是把菩萨所觉悟的十种道理,再作一个重颂:此中有三颂: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这三个偈颂,我们也是分成三段解释。遍行,是我所要追求的第一个道理。这个遍行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调伏心中的分别我执,产

2024-06-08 13:44:26 896

原创 第49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六一页,乙五、彼修差别分。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五科彼修差别分。我们在讲这一科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把这一科的大意,作一个简略的说明。我们从前面四科的学习,内心当中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所受用的外在世界,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世界所变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内心当中累积了罪业跟烦恼的时候,我们就会变现痛苦的果报,让自己来受用;当我们内心当中,积集的是善业跟功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变现安乐的果报,让自己来受用。

2024-06-08 08:06:35 759

原创 第47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五五页,寅二、随喜作意。我们学习佛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实道理。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他会出现种种安乐的果报,比如说富贵、长寿、庄严,乃至来生能够往生净土,他会出现安乐的果报,这当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反过来说,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会出现痛苦,他会出现贫穷、卑贱、丑陋,乃至于来生到三恶道去,这当中也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当我们能够掌握痛苦跟安乐的真实道理,我们就能够对生命产生正确的改变,所谓的离苦得乐。生命的真实道

2024-06-07 07:56:12 465

原创 第44集《摄大乘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四三页,我们看第一行的地方:庚一、地前位谓此菩萨,不着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这一段是说明在凡夫位,就是资粮、加行二位,他修习六度的一个相貌。凡夫位修行六度,这个地方讲到因跟果的关系。一个人能够生起六度的动机,他的出发点,一定是由他的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智慧来引导的,菩萨的任何修法,都是以两种根本──誓愿力跟观照力作引导。誓愿力跟观照力引导,产生一种六度的造业的资粮以后,它会创造一个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又帮助他增长

2024-06-05 13:54:27 679

原创 第27集《摄大乘论》

行菩萨道的精神——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

2024-05-27 06:54:46 339

原创 第24集《摄大乘论》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巳二、释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辰三、举例成(分二:巳一举事;巳二释例)巳一、举事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癸三、结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唯识学——唯识所变:一、因缘变,二、分别变。《普贤十大愿王》: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众生界尽众生业尽,我此礼拜无有穷尽。

2024-05-25 13:32:11 501

原创 第23集《摄大乘论》

卯二、理(分二:辰一乘标;辰二征释)辰一、乘标丑三、结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于唯识中,应可比知。蕅益大师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寅二、颂此中有颂: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辛二、成(分二:壬一成十一识;壬二成唯识性)壬一、成十一识(分二:癸一成和合转;癸二成差别转)癸一、成和转识(分二:子一问;子二答)子一、问何故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 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

2024-05-25 07:45:24 310

原创 第16集《摄大乘论》

辰二、辨染所摄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辰二、约出世心难(分二:巳一依前三无色辨;巳二依非想非非想处辨)巳一、依前三无色辨午二、难非所依趣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盘为所依趣。癸三、结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丑二、约过现难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丑二、例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癸三、结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寅二、正难(分二:卯一依如理作意相续心难;

2024-05-21 14:05:14 115

原创 第14集《摄大乘论》

巳三、喻结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巳二、设难住处(分三:午一住贪中;午二住余识中;午三住自体)午一、住贪中巳三、结非所熏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子二、难染污识初生无种不成丑二、无种识生难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癸三、结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2024-05-20 14:35:11 82

原创 第11集《摄大乘论》

壬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分三:癸一乘标缘起;癸二说缘起别;癸三喻愚缘起)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蕅益大师子三、合法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以自性为因、以所做为因、以自在天为因、或者以梵我为因,乃至于无因无缘。

2024-05-19 07:31:28 100

原创 第8集《摄大乘论》

丑三、合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子二、释名(分二:丑一问;丑二答)丑一、问何因缘故,亦说名心?丑二、答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辛二、根本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己三、总成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戊二、叙破异执(分二:己一心;己二阿赖耶)己一、心(分二:庚一叙计;庚二破成)《菩萨戒》: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2024-05-17 13:48:35 72

原创 第7集《摄大乘论》

大乘的经典:第一、阿赖耶识。第二、阿陀那识。第三、心。——无著菩萨辰二、释理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此中颂曰: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无皆成过失。无想生应无,我执转成过,我执恒随逐,一切种无有。

2024-05-17 07:02:29 97

原创 第3集《摄大乘论》

入文分三:甲一、总标纲要分;甲二、依标广释分;甲三、结指释竟分。甲一、总标纲要分(分二:乙一明造论意;乙二明论所依)乙一、明造论意乙二、明论所依(分三:丙一标显;丙二辨次第;丙三显能摄)丙一、标显(分二:丁一长行;丁二颂)丁一、长行(分二:戊一标;戊二显)戊一、标(分三:己一标十相数;己二列十相名;己三结显佛语) 己一、标十相数标十相数、列十相名、结显佛语。已一、标十相数第一个是依他起性,第二个遍计所执性,第三个圆成实自性。研真穷妄,名之为学;返妄归真,名之为修。一、了解到缘起的根源;

2024-05-15 07:04:26 96

原创 第2集《摄大乘论》

二、深信因果,修行十善,成人天乐果——人天车乘。甲三、释论一、境——甚深见第一、所知依,第二、所知相。(一)、所知依《八识规矩颂》: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所以你要断的是这个遍计执,你要保存的是依他起,你所要追求的是圆成实。第一、彼果断。第二、彼果智。(九)、彼果断(十)、彼果智参、随文释义三入文分三:甲一、总标纲要分;甲二、依标广释 分;甲三、结指释竟分。甲一、总标纲要分(分二:乙一明造论意;乙二明论所依)乙一、明造论意。

2024-05-14 13:43:06 79

原创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2024-05-13 13:22:18 80

原创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增长烦恼所以这个破障法门你不能忽略,虽然说佛法是闻思修,闻思修它是一个正行,但是你内心过去有一些罪业,你要不破障,就像这个车子它是可以过去,但是前面有大石头,你不搬开,它就过不去了。

2024-05-13 07:33:46 76

原创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2024-05-12 14:13:05 74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