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2S全称Inter-IC Sound, Integrated Interchip Sound,或简写IIS,是飞利浦在1986年定义(1996年修订)的数字音频传输标准,用于数字音频数据在系统内部器件之间传输,例如:CODEC、DSP、数字输入/输出接口、ADC、DAC和数字滤波器等。除了都是由飞利浦定义外,I2S和I2C没有任何关系。
1:I2S硬件接口
I2S协议只定义三根信号线:
串行时钟信号:SCLK(BCLK) --- 主设备提供 (位时钟)
数据信号:SD
左右声道选择信号:WS --- 主设备提供
I2S是比较简单的数字接口协议,没有地址或设备选择机制。在I2S总线上,只能同时存在一个主设备和发送设备。主设备可以是发送设备,也可以是接收设备,或是协调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其它控制设备。
在I2S系统中,提供时钟(SCK和WS)的设备为主设备。
时钟信号
串行时钟SCLK,也叫位时钟BCLK。SCLK是模块内的同步信号,Slave模式时由外部提供,Master模式时由模块内部自己产生。不同厂家的芯片型号,时钟信号叫法可能不同,也可能称BCLK/Bit Clock或SCL/Serial Clock
例如:设声音的采样频率为44.1 kHz
即声道选择信号(帧时钟)WS的频率必须也为44.1 kHz;
左/右2个声道的量化深度均为16 bit,则I2S的SCK的频率为:44.1 kHz×16×2=1.4112 MHz
如果需要传输20 bit、24 bit或32 bit的左右声道的数据,可以提高SCK的频率,由上式可以计算出需要的SCK的频率。
左右声道选择信号
WS也称帧时钟,即LRCLK,Left Right Clock。WS频率等于声音的采样率。WS既可以在SCK的上升沿,也可以在SCK的下降沿变化。Slave设备在SCK的上升沿采样WS信号。数据信号MSB在WS改变后的第二个时钟(SCK)上升沿有效(即延迟一个SCK),这样可以让Slave设备有足够的时间以存储当前接收的数据,并准备好接收下一组数据。
WS是声道选择信号,表明数据发送端所选择的声道。当:
√ WS=0,表示选择左声道
√ WS=1,表示选择右声道
数据信号 Serial Data
SD是串行数据,在I2S中以二进制补码的形式在数据线上传输。在WS变化后的第一个SCK脉冲,先传输最高位(MSB, Most Significant Bit)。先传送MSB是因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字长可能不同,当系统字长比数据发送端字长长的时候,数据传输就会出现截断的现象/Truncated,即如果数据接收端接收的数据位比它规定的字长长的话,那么规定字长最低位(LSB: Least Significant Bit)以后的所有位将会被忽略。如果接收的字长比它规定的字长短,那么空余出来的位将会以0填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音频信号的最高有效位得到传输,从而保证最好的听觉效果。
√ 根据输入或输出特性,不同芯片上的SD也可能称SDATA、SDIN、SDOUT、DACDAT、ADCDAT等;
√ 数据发送既可以同步于SCK的上升沿,也可以是下降沿,但接收设备在SCK的上升沿采样,发送数据时序需考虑
2:Master Clock
在I2S/PCM接口的ADC/DAC系统中,除了SCK和WS外,CODEC经常还需要控制器提供MCLK (Master Clock),这是由CODEC内部基于Delta-Sigma (ΔΣ)的架构设计要求使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类的CODEC没有所谓提供芯片的工作时钟晶振电路。它需要外部的时钟提供内部PLL。
wolfson WM8960 Stereo AUdio CODEC芯片框图
3:I2S信号时序图
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数据格式。根据data相对于LRCK与SCLK位置的不同,分为I2S标准格式(飞利浦规定的格式),左对齐(较少使用)和右对齐(日本格式,普通格式),发送和接收端必须使用相同的数据格式。
I2S标准格式:
左对齐:
右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