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GigaScience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
第一轮通知
“第一届GigaScience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主要针对生物和医学领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旨在提升我国青年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发表的理解和认识,规范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满足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科学性和学术论文写作质量提升的需求。本次培训由GigaScience出版社主办,将于2024年6月13日-14日在深圳举办。
该培训班汇集国内外资深科学家、英文写作专家、基金申请专家和期刊编辑,兼顾系统性与针对性教学方式,采取面授法,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精细化指导。培训内容将涵盖科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科研能力的培养、基金申请、文章组织架构设计、文章撰写指导以及期刊投稿策略和注意事项等。本培训为期2天,培训合格者将获得主办单位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GigaScience出版社
二、日程安排 (持续更新)
三、讲师介绍(按报告顺序)
Laurie Goodman 博士
GigaScience出版社 社长
Laurie Goodman博士(ORCID ID: 0000-0001-9724-5976),是GigaScience Press出版社社长,该出版社出版开放科学期刊《GigaScience》和《GigaByte》。Goodman博士于1986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于199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期间出版了小说《A Spell of Deceit》。在科罗拉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离开实验室,开始了近30年的科学出版事业。Goodman博士最初在《Nature Genetics》担任助理编辑,后担任《Genome Research》的创刊编辑和《Learning & Memory》的管理编辑。2003年,入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担任科学新闻作者。于2004年创办稿件编辑和培训公司“Goodman Writing & Editing”,同时持续培训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文章写作。2008年,她加入华大基因,于2012年创建了开放科学期刊《GigaScience》,在成立华大基因的出版部门后,于2020年推出了第二本期刊《GigaByte》。
刘光慧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主任,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衰老生物学及医学研究。在Cell、Nature、Science等杂志发表通讯作者文章150余篇,授权专利33项(包括PCT专利2项)。代表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 2023),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8;2020;2023),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3),衰老相关系列研究成果“解密衰老”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基础研究领域重大成果。现任国际健康与寿命研究学会创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Life Medicine(牛津大学出版社)主编,Protein & Cell副主编,China Science Life Science编委,Cell Reports编委,Aging Cell编委,PLoS Biology编委。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科学探索奖、侨界贡献一等奖。
沈玥 研究员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首席科学家,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深圳国家级领军人才。沈玥长期从事基因组“写”的工具与应用研究,致力于合成基因组学和相关的使能技术开发及应用探索。自 2010 年起,作为合成基因组学领域里程碑项目“酵母基因组合成国际计划(Sc2.0 project) ”的中国协作组代表之一,主导完成多条酿酒酵母染色体的设计与合成工作, 建立一系列合成基因组学的技术与方法。研发自主知识产权高通量 DNA 合成仪,通量及关键性能指标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建成国内首个自动化模块化 DNA 组装平台。主持/参加国家省市基金项目 14 项。在 Science 等杂志发表论文 38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 17 篇,参与编写《基因组学》著作。申请发明专利 32 项,授权专利 7 项,软件著作权 14 项,主导编制国家标准与广东省地方标准各 1 项,企业标准 6 项。部分科研成果入选“2017 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得“2019 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2021 年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荣誉。
李乐攻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
博导,校学术委员;2009年入选首批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政府特聘专家,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重大专项等会评专家及院士通讯评审专家等;北京海高协会理事现代农业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生物学分会理事,《JIPB》、《植物学报》编委等。2022获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23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全球高被引杰出学者名单。
199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6-2007年曾在日本秋田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工作,曾聘为厦门大学“闽江学者”、南京大学、湖南师大特聘教授等。李乐攻博士长期从事植物电生理学(离子或小分子的转运调控及信号传导)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发现、命名了植物第一个镁离子转运体(MGTs)、生物碱转运体、ABA外排转运体、阴离子外排通道(DTXs/MATEs)以及第一个受体类通道家族(CSCs/OsCAs)等;解析了平衡水分蒸腾和CO2吸收的调控途径、低钾营养信号通路和钾通道整流的基本分子机制;发现了3种不同类型的分子开关分别编码花粉管顶端钙波动、病理和氮营养钙信号,解决了植物学领域长期关注的极性细胞节律生长钙波动维持、硝酸根营养和病理钙信号启动等基本科学问题。连续1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课题等20余项,在Nature,Nature Genetics,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Plant,Nature Comm.,Cell,PNAS,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上发表论文60余篇,引用1万多次。
薛愿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薛愿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2010-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博士后训练,于2015年5月全职回国并入职于生物物理研究所。长期从事非编码RNA的功能机制研究及相关技术研发。近年来,围绕非编码RNA与转录调控开展了系统性探索,在Nature、Nat Cell Biol、Mol Cell、Nat Commun、Cell Res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等荣誉和奖励。
孙隽博士 正高级职称
天津中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孙隽,天津中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聚焦酶促DNA合成装备开发,专注于攻克合成生物学底层关键技术难题。10余年基因组学领域相关工作经验,具丰富的产品孵化和团队管理经验。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6篇,累计影响因子100分以上,参与1项行业标准和1项专家共识编写制定。2023年滨城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领军人才,2019年天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滨海新区“优秀企业家”;2021年获第三届广东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周红玲
GigaScience出版社 编辑部主任
具有植物学专业和生物信息学专业背景,担任《GigaScience》&《GigaByte》双刊学术编辑和编辑部主任,同时担任GigaScience出版社期刊发展部负责人。负责日常稿件处理、国内期刊运营以及出版社运营等工作。担任中国科技期刊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主持广东省高质量科技期刊建设项目两项;作为主要译者出版译著《草木之形》,发表多篇科研和出版领域文章。
汪文静 博士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副编审
201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STTT编辑部,目前担任期刊科学编辑。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度优秀编辑。2021年度四川大学期刊优秀编辑;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责任编辑;2022年四川期刊优秀编辑;2023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编辑。主要参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领军期刊项目。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中英文会议报告或讲课40余次。
罗丽丰 博士
《Protein & Cell》责任编辑
负责部分稿件审理、稿件日常生产、宣传推广运营以及国内外出版社合作沟通事宜。主持或参与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研究课题、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全流程管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等多个项目;撰写或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篇。
刘永鑫
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研究员
《iMeta》执行主编
聚焦微生物组方法开发、功能挖掘和科学传播,在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18000余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信息学会计算生物学专委会委员。主编《微生物组实验手册》专著,创办16万+同行关注的宏基因组公众号,发起《iMeta》期刊(ESCI收录,IF~22)。兼职为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ISME、NAR等70余种期刊审稿200余次。
熊婉 副研究员
《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 编辑部主任
本科毕业于原华西医科大学科技英语专业,研究生和硕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及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08年开始从事生物医学论文写作教学与编辑,编辑修改数十篇SCI论文、译著4本,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四、参会对象
各省市高校、科研单位的青年科研人员,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青年科研工作者。
五、培训方式
授课方式为线下面授,请参加培训的学员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尽早报名,额满即止。
六、收费方式和标准
(一)收费标准:
注:在线报名,学生身份可享受报名费8折优惠;已缴费的参会代表因故不能参会,可申请替换参会人员。如需取消参会,6月5日前取消将扣除50%手续费;6月5日后取消将不予退款。
(二)培训费支付方式:
(请银行转账支付、或培训现场支付)
请转账至如下账户:
账户名称: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银行卡账号:4420 1514 5000 5910 7314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田背支行
备注:姓名+培训费
七、报名方式
请填写下述报名表,并将其与“付款成功截图”一同发送至陈麒邮箱(chenqi@genomics.cn)
第一届“华青”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报名表
注:邮件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10日下午5点;现场报名费为2600元/人。
若报名后48小时内未收到邮件回复,请拨打联系人电话咨询:陈麒/15999672276
八、培训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4年6月13-14日
地点: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华大时空中心
推荐酒店:
注:外部酒店请自行预定;华大时空中心公寓请在报名表填写,由会务组统一安排房间。食宿费用自理。
九、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培训联系人:陈麒/15999672276
咨询邮箱:chenqi@genomics.cn
GigaScience出版社
202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