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达尔(Tyndall)效应:探测纳米世界的简易途径

     原则上讲,纳米颗粒(Nano Particles)是我们用肉眼(包括光学显微镜)看不见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十八世纪的后半期,丁达尔(John Tyndall1820-1893)是北欧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对物理学及其普及有很大的贡献。以下是丁达尔的肖像:

        从本质上来看,丁达尔是一个实验物理学家,一生注重物理实验,不信“邪教”。在有关热传导的物理实验中,他需要”提纯“周围的空气,不能有任何一点儿“杂志”存在,即便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颗粒。那么,该怎么办呢?在1860年代的后期,丁达尔想出一个办法:利用”阳光束“(Solar beam)向”目标物“投射,观察隐藏其中的微小颗粒对“阳光束”的散射(Scattering)现象。如果这种极其微小的颗粒确实存在,即便用肉眼(Naked eyes)看不见它们,但是,由这些颗粒的散射光所形成一条“光通道”,会立即凸显出来,肉眼明显可见。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丁达尔效应”(Tyndall's Effect)。

         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我们无法与故人丁达尔教授直接“对话”,与他探讨纳米世界的故事。但是,丁达尔的严谨治学精神对于纳米研究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现今,我们使用手提“激光枪”对着“纳米目标物”一指,如果出现“丁达尔效应”(即出现明亮的散射光束),就立即可以断定其中必有纳米颗粒存在,否则,情况就很难说了。

         说明:如果深究丁达尔效应的物理机制,从现代量子学说来“深究”,事情就麻烦了。光子遇上纳米粒子会发生散射(反射)吗?如果激光束的波长远大于纳米粒子的尺寸,发生散射现象的几率极低,看见“散射光束通道”的出现是一桩很不可思议的事件。由此可见,使用可见光运用“丁达尔效应”是有条件的,不是万能的“检测手段”。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