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空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军航和通用航空的主要活动区域,像国土资源、海洋资源一样,蕴藏着极大的国防、经济、社会价值。国外航空发达国家高低空域融合管理启动的时间相对较早,由于不同国家空域防御纵深及开发利用的国情军情差异巨大,低空空域的使用情况也各具特色。
197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就城市空中交通系统(UAM)的运营监管、植入城市交通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4年,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提出了发展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NextGen)项目,旨在增大空域系统的交通容量,提高飞行效率,增强系统可预测性,提升通航能力,增强系统复原力并保持提升航空运输的安全性。2014年,NASA正式提出城市低空空域无人机交通管理体系框架(UTM),基于风险防范维度确保大规模、高密度的无人机在城市低空空域内安全高效运行。2013年,FAA推动将无人机植入国家空域系统(NAS),从空中交通管理(ATM)、无人机系统交通管理(UTM)、城市空中交通(UAM)等概念,最终归入先进空中交通(AAM)方案发展路线。2022年3月,《先进空中交通协调及领导力法案》通过。2022年9月,NASA通过互联数字技术和自动化信息交换实现多项功能,对现有仪表飞行规则(IFR)和目视飞行规则(VFR)实施数字化,建立数字化飞行规则(DFR),确保安全高效利用空域内的航路。2023年7月31日,美国FAA发布了无人机系统交通管理(UTM)实施计划。
20世纪80年代末的航班延误问题,促使欧洲空中航行安全组织在其内部成立了中央流量管理小组(CFMU),实施“缩小垂直间隔”和基本区域导航,扩大了空域容量。20世纪90年代末,航班延误问题达到高峰,由此管理人员提出了“欧洲单一天空”倡议,并于2004年发布了首个相关法规。2014年,欧盟制定欧洲空中交通管理总体规划、“2050+机场计划”、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图;发布了将城市空中交通纳入欧洲单一天空空中交通管理项目(SESAR)等规划,描绘了空中交通智能化发展愿景,以适应未来新型航空器、智能航空器的规模化应用趋势。2016年,EASA制定了无人驾驶航空器制造、运营商、飞行管理等政策。201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U-Space计划。2021年,EASA发布《欧洲城市空中交通社会接受度研究》,表明城市空中交通首批运营将成为现实。
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是国家依照国情、军情、社情、民情等综合性发展形势研判,由国家主管机构统一规划并制定政策,具体管理和实施层面的事权则下放到地方政府的。在2009年“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研究”课题一次研讨会上,笔者提出“低空经济”这一概念术语。201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正式开启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截至目前,中央空管委(原国家空管委)已相继在全国组织了三轮(分类化、精细化、协同化)较大规模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
2021年2月,“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3日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首次给出了权威性的明确定义: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航空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低空飞行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保障、衍生综合服务等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国各地都要蜂拥而上发展低空经济,而是必须深入学习、冷静思考、科学认识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意义,洞察低空经济产业链条的细节,加强绿色安全运营监管,稳步推进数智化落地,实事求是谋发展、因地制宜搞创新,打造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