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影响力》- 作者 Robert B. Cialdini 罗伯特·西奥迪尼
斯坦福大学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全球发行量最高的教科书。
业界大神对此书的评价:
如果在谈判中碰到了棘手的大麻烦,我一定会找罗伯特·西奥迪尼咨询,在这方面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 汤姆·彼得斯 (著名管理学大师,”商界教皇“)。
在影响力这一主题上,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对我看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科学家。 – 查理·芒格 (巴菲特的精神导师)
本书是学习说服心里的实际标准。要是你不读读看,那就等着以后追悔莫及吧! – 盖伊·川崎 (硅谷创意大师)
社会认同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比如有个小孩不喜欢学游泳,有一次夏令营看到同龄的孩子都会游泳,就有样学样得学会了游泳。
比如”罐头笑死“ 为什么能够让观众觉得好笑,因为人都有从众心理,按一下人的惯性就播放。
1964年3月里的一天,《纽约时报》报道了一起凶杀案。半个多小时里,凶手在基尤加登斯跟踪一位妇女,并对其施加三次攻击,而皇后区38位尊敬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们却漠然视之。有两次,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卧室突然亮起的灯光打断了凶手,把他吓跑了。可两次他都回来了,重新跟上她,用刀子刺她。惨剧发生期间,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直到妇女死后,才有一个目击者报了警。
两位心理学家推测,现场有大量的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其原因至少有两个。
- 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因为人人都想着会有其他人回帮忙或打电话,说不定其他所有人已经这么干了。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涉及多元无知效应。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会显得十分紧急。倒在小巷里的男人,是心脏病发作了,还是只是喝醉了酒。
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如何自救
比如你发现自己的一个胳膊略感麻木,但你以为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然而,当你随着人群朝着远处的停车场走去时,你感觉麻木在扩展,手也僵硬了,半边的脸也硬了。你困惑不解,决定靠在树下休息片刻。很快,你意识到麻烦大了。坐下来没有丝毫帮助,事实上,你的肌肉控制力和协调力越来越差,你逐渐连嘴巴都难于动弹,快说不出话来了,你想站都站不起来。一个可怕的想法冒出来:”啊!天哪,我中风了!“ 人们成群结队地经过你身边,可大部分人都没注意到你。
如何快速自救:从人群中找出一个人来,盯着他,直接指着他说:”你,穿蓝夹克的那位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救护车来。“这样一句话,消除了一切有可能阻碍或拖延救助的不确定性。
目录
- 影响力的武器: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 互惠: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 承诺和一致:死脑筋地保持承诺和一致,愚不可及。 – 艾默生
- 社会认同: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了。
- 喜好:如果自己超乎寻常地,迅速地,热烈地喜欢上了对方?只要发现这种感觉,我们就该警惕了,他可能采用了某种手法,而这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必要的反击对策。
- 权威: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 稀缺: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 即时影响力: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
这本书解释了所有影响力武器的社会现象,以及如何防范。
每时每刻,我都变得更好了。 – 埃米尔·库埃(法国心理学家)
每时每刻,我都变得更忙了。 – 罗伯特·西奥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