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输不起,怎么办?》有感

今天听了王琳老师关于此主题的文章,因为自己家里的娃偶尔会有这个倾向,因此急于想了解缘由并掌握解决之策。
输得起和输不起的人,相同之处在于输了以后都会很难受,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将输赢跟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
输得起的人在输掉比赛以后,难过的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的不足,但他们不会因此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没有价值。他们能够将输赢与自我价值分开,他们的价值不是依靠是否赢了比赛,所以他们输了会难过,但任然有自我价值感支持他们重来。
1、如果孩子从小得到太多的“你真棒”这样的表扬,那就切记要减少对孩子的表扬。
这个观点,老师解释说是因为日常家长的表扬是针对孩子做成某件事情的结果上的赞赏,无形之中会让孩子内心觉得我很棒是因为某件事情我做成了的结果而得到的赞许,这就暗示孩子,他的价值在于做成事情本身,但是人总会失败,一旦失败,孩子就会认为,没有成功,就没有自我价值。
关于此观点是认同的,记得之前看到过关于表扬的技巧,就是表扬可以,但是针对做事的过程而非做事的结果,这样是将表扬同一些良好的品质关联起来,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关注过程,而对于结果,大人都了解结果的不确定性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天时地利都有可能,运气也占极大成分,孩子那么小,他们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作为家长可以日常中将这种思维方式灌输给孩子,但同时他们又必须认知到想要成功,过程的重要性不可以忽略,对于结果就看天吧。
2、在孩子因为输赢而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要总是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总是说“没关系”,“失败了也没关系,下次努力”这样安慰的话;而要保持平静的态度,帮助孩子表达这些情绪,组件学会管理这些情绪。
在这点上,不只是孩子,大人也应该去了解并认知它然后学会管理情绪。
管理情绪第一步:接纳它,当我们有情绪时,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就是接纳它,首先要意识到我有了某某种的情绪,当我们意识到这点,对于管理它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管理情绪第二步:管理情绪,当我们已经认知到自己的情绪了,比如内心中对自己说“我现在愤怒了”,“能解决问题吗?”,“有其他方式吗?比如可以双赢的方式”,“试着做一做。”经过这些内心灵魂的交流,估计愤怒已经臣服于我们了。
对于孩子,有些安慰达到的效果是让他们回避情绪,例如上边举例说的几种,那么什么样的回答是正确呢?陈述情绪本身,“失败了,真伤心”,和孩子产生共鸣,这样孩子内心觉得得到了大人的理解,下一步帮助孩子管理他们的情绪,“伤心对于事情结果不会有改变,我们开心些吧。他们平复内心的沮丧情绪后,在其他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尝试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PDCA,我就经常告诉孩子“吃一堑长一智”,“有智慧的人,是因为失败多了,他们长的智慧就多”,每当她做事没成她自己就会说吃一堑长一智。
说到情绪,前几天自己就没有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和路人大吵了一架,这件事不知道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不?我要私下和她在针对此事沟通一下,向她道个歉,说自己那次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下次遇到我会怎么做。
3、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
用优势带动劣势是教育中的一个原则。一个真正自信的人能客观的认识和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在孩子还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时,父母总是去找她的短处,总是让孩子去补他的短处,往往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难以接受失败。而父母先帮着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让孩子在优势上获得的信心去提升劣势就容易得多了。
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对于他人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这样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体系,而自信和尊严是紧密关联的,这能成为孩子的心理优势。
关于这点,我的认知欠缺,日常只是做到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但是没有理解和实际操作“让孩子在优势上获得的信心去提升劣势”,这个是不是例如当孩子说我优点害羞,不敢上台时,我可以说你想你画画那么棒,那么这个你一样可以做的很好啊。这个需要继续学习和了解。
想到之前一件教育孩子的事:
之前沟通孩子和小区的爷爷奶奶打招呼成功做到后,后续没有强化这个事,导致没有将这个习惯固化下来。
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的步骤:认知-接受-实际操作-固化为习惯。
接受的过程要有耐心,多给孩子些时间,可以和她说妈妈给你时间,当你觉得你可以做到了就告诉我,某一天她就会告诉我,妈妈我可以了。平时看见有些孩子真的是很有礼貌,但是只限于在他妈妈在跟前的时候,妈妈不在跟前了,那就全变样了,这种就是孩子并不是内心真的接受这件事,而是在家长的权威下去做,这就会导致不同场景效果不一样,这有啥用。
关于这个事,我还得继续强化啊。
4、帮助孩子调节归因倾向。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归因倾向,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会给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找到原因。而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这种归因倾向是自我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
比如,孩子围棋输了,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有的孩子会想“是因为我总也学不好,因为我笨”,而有的孩子会想“是因为我这次比赛的状态不好,因为我不够认真努力,因为我有几步棋疏忽大意了”。这样不同给的归因对孩子如何对待输赢、看待自我,影响是不同的。后一种归因导致的自我评价会比前一种归因导致的自我评价高。
要帮助孩子调整归因倾向,父母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喜欢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个性、能力比如“我真笨,总是会忘记拿钥匙。”这个归因倾向就是认为自己对这个行为是无能为力的,证明了自己无能,而且以后也一致这样下去。这种归因对孩子就是不好的榜样。而如果对同样这件事,父母说“我这次没拿钥匙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下一次我呀提前想好走之前需要带什么,就不会忘记了。”
另外,对输不起的孩子,在平时要帮助他注意自己归因的合理性,找到实际的例子让他看到把失败完全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是不合理的。当然,这要在接受了孩子的情绪以后,否则,孩子会因为陷入激烈的情绪中而不能接受。
关于这点,是首次了解到,之前会在失败时,引导孩子分析下其他的原因,但是不记得是不是每次都是没有将自己的能力作为主因告诉孩子。
这点后续会尝试,这点和我们以前学到的教育认知有些不一样,我们可能会被大人说“别总找客观理由,找找主观因素”,但是可能脸皮也比较厚,也没觉得自尊心太受挫。这个就需要父母能判断孩子是找的客观原因还是孩子真的是过程很努力但结果不尽如意了,针对“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的孩子也要适当的挫败一下下吧。
平时对于自己的犯错,注意一下措辞,不要讲个人能力作为犯错的主因的说法传到给孩子。
关于此点,针对大人也有所感触,有时经常听到“我记性不好,忘事是正常的”,这种是不是也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可以长期犯错的借口呢?因为我觉得忘事,是没有将此事重视,按照自己的经验是这么认为的。
5、增加孩子的自我复杂度。
作为自我复杂度,就是每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少种身份、多少特点。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身份越多,特点越丰富,那么他的自我复杂度就越高。
一个孩子可以说“我是学生、我会下围棋、我是儿子、我是哥哥、我是XX的朋友、我是运动会短跑第三名、我喜欢听XX音乐会、我会做西红柿鸡蛋。。。。。如果这些能表明他特点的项目越多,他的自我复杂度就越高。”
一个自我复杂度比较高的孩子,就拥有更多的支撑我的支柱。那么,某一个支柱倒塌对自我价值的伤害,就比自我仅靠有限几个支柱的情况很多。随意,如果孩子将过多的自我价值放在一个支柱上的时候,就很容易输不起。
因此,父母平时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让孩子除了学习、功课、课外班,还有其他社会交往的机会,去发展他们的自我发展度,这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也是有好处的。
之前听樊登某本书名字忘了,社会负责度越高,越不容易崩塌。原来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个人,个人越复杂那么越不容易崩塌。增加孩子的社会交往的机会吧,去和其他人交流,产生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