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思考,快与慢》书中的精髓:很多时候,人其实是不理性的,很容易出现认知偏见,做出非理性决策,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克服这些偏见。

《思考,快与慢》书中的精髓:很多时候,人其实是不理性的,很容易出现认知偏见,做出非理性决策,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克服这些偏见。

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学教授,但他却凭借心理学的研究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开创性地指出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设定存在的弊端,他的研究发现也促成了行为经济学的诞生,这个学科更加关注传统经济学忽视的内容,比如人的行为、情感、认知、心理等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乃至影响经济组织决策的。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天生就会产生各种认知偏见,他提出了一个经典的理论框架,将人的认知系统分为系统1和系统2,其中,系统1负责快速思考,依赖直觉,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系统2负责慢速思考,依赖逻辑和理性,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和专注力。两个系统彼此配合,帮助我们形成认知,作出判断,但系统2又是一个懒惰的系统,这就导致很多时候都是系统1在做主导,而系统1偏偏是充满各种缺陷的,因此我们就难以避免地产生各种认知偏见。我们只有认清自身的局限,有意识地放慢系统1,积极调动系统2,才能弥补缺陷,做出更靠谱的决策。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本书的重点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在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配合下,我们的认知和思考有哪些特点。第二,在由系统1主导认知的模式下,我们会有些什么认知偏见?第三,我们如果要避免陷入认识偏见的陷阱,该怎么办呢?

我们先进入第一部分,了解一下人认知和思考的特点。前面说过,我们有负责快思考的系统1和负责慢思考的系统2,正是在它们的默契配合下,形成了人的认知。

比如我们看到一张照片,上面有一张愤怒的人脸,你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分析出她正处于愤怒的情绪中,你甚至还可以预测她会用大嗓门说一些刻薄话,你看,这就是系统1展现出的快思考。

但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则算术题,比如计算17乘以24,相信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集中注意力,费一番脑筋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你看,这就是系统2的慢思考。

当然,系统1和系统2并非是说大脑中存在这么一个实体区域,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更好地解释人的认知机制。

那么这两个系统是怎么协同配合的呢?一般情况下,系统1作出快速判断,系统2对系统1传达过来的信息,常常是照单全收或略作调整,便发出了决策指令。而当系统1遇到阻碍时,系统2就会出面解决问题,比如刚才算乘法的例子。

看起来,两个系统配合得很好,但系统2却偏偏有一个毛病,它运行起来很耗费能量,所以常常会偷懒。书中给出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实验人员统计了以色列的保释官审批犯人保释申请的通过率,发现在饭后的审批通过率约有65%,但是从下一次吃饭之前的两小时开始,审批通过率稳步下降,一直下降到吃饭之前的零通过率。这是因为保释官又累又饿,他们的系统2已经很难正常运行了。

好了,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存在缺陷,系统2天性懒惰,这就导致我们的认知和思考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偏见和失误。

接下来,咱们就继续讲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在系统1主导认知的模式下,我们会有哪些认知偏见和失误呢?可以总结为:两个“三”——三大偏误和三大效应,我们一个一个说。

首先是可得性偏误,说的是那些可以被我们的大脑轻松获得的信息,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有时这种判断甚至明显不合理。举个例子,当新闻报道了一起重大飞机失事的事故,很可能一段时间内我们就不太敢乘坐飞机了,其实从统计数据来看,飞机是非常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我们明明知道这一点,还是无法克服对乘坐飞机的担忧。

我们再来看典型性偏误,意思是我们会下意识地根据一些典型特征做判断,比如说你乘坐地铁,看到一位乘客正聚精会神地看一份专业的财经报纸,那你猜测一下:他是有博士文凭的可能性大,还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的可能性大?我想,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肯定是博士文凭的可能性大,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学都没上过,不太可能读专业的财经报纸。可实际上,拥有博士文凭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反而是没上过大学的人,占比要大得多。我们被“看专业财经报纸”的典型性所迷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接着看因果偏误,说的是系统1很喜欢找事情中的因果关系,而很多时候,这种看似合理的因果关系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二战时期的德国纳粹,发射火箭弹对英国伦敦进行轰炸,英国政府发现,有一些地方是火箭弹没有覆盖到的,于是就怀疑是不是这些区域有德国的间谍?但是最后,通过严谨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仅仅只是一种随机现象而已。

好啦,说完三大偏误,你是不是听的还不过瘾,那接下来再来说说三大效应。

首先是锚定效应,其实这种认知偏见已经被很多商家用的炉火纯青了,比如说你去逛商场,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旁边写着周年庆打折,原价1000元现价600元,这是不是比直接标一个600元要显得更有诱惑力呢?你看,这就是我们在评估未知量的时候,会受到参考值的影响,比如这件衣服的价格就是未知量,1000元的原价就是参考值。这也提醒了我们,人是会跟着感觉走的,我们要对直觉更加警惕。

我们再来看禀赋效应,意思是说当我们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会高估它的价值。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人员分配给学生们每人一个马克杯,规定大家可以自由交易,但实验结束却发现,没有几个人完成了交易,原因是卖家要价过高,价格中位数是5.25美元,而买家给的价钱又太低,中位数是2.25美元,差了一倍多。禀赋效应背后的原理也正是本书作者最著名的“前景理论”,说的是人非常厌恶损失,我们失去1块钱时所产生的痛苦,要用得到2块甚至更多的钱所产生的快乐才能抵消。所以拥有了马克杯的学生卖出杯子的时候,会产生损失的痛苦感,他们会索要两倍甚至更高的价格,才能够抵消这种痛苦。

最后,我们谈谈框架效应,指的是从两种角度构建不同的描述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直觉。比如说,有一种新药,有90%的治愈率,你会觉得药效听上去不错,但是如果我说有一种新药,有10%的致死率,你的感觉是不是完全不一样呢?这就是框架效应的魔力。

说了这么多认知偏见,那我们该如何去避免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有个有趣的名字,叫“饮水机闲谈”,作者认为,靠自己意识到认知偏见是很难的,那不如在去饮水机接水的时候,还有诸如此类的闲谈场景中,多听听别人不同的意见,借此反思自己。

第二个方法听起来有些吓人,叫“事前验尸”,意思是指,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妨先假设,就算一切都按步骤进行,最后却惨遭失败,让大家来事前分析一下失败原因。这种方法能带来不同的启发。

第三个方法叫“参考同类型事情再做预测”,意思是说,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不妨看看同类型的事情,别人做的怎么样,成功率如何,会遇到些什么困难。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避免过度乐观。

到这里,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下面我们再一起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述了人的认知过程是由系统1和系统2配合完成的,系统1具有快速但不精准的特点,系统2理性却又懒惰,所以人会产生很多认知偏见和失误;第二部分具体讲述了这些偏见和失误,分为3大偏误和3大效应,分别是可得性偏误、典型性偏误、因果偏误和锚定效应、禀赋效应、框架效应;第三部分介绍了避免认知偏见的3种方法,分别是饮水机闲谈、“事前验尸”和参考同类型事情再做预测。

虽然人的认知系统决定了我们很多时候还不够理性,但当我们愿意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并采取措施勇敢地做出改变和应对时,我们一定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