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考虑求职的行业选择,对产品经理很感兴趣,便拿起这本书作为启蒙,正如它封面所写“互联网 产品经理 第一本书”
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
一、序
1、什么是产品经理
- 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一批人,完成任务-持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
- 管理:管理能力就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2、为什么做产品经理
- 好产品能改变世界
3、产品
- 可以是有形的实物,也可能是无形的服务。
- 要同时解决用户的问题(需求)和公司的问题(商业目标)
4、工作职责
- 市场分析,用户需求分析,制定发展蓝图,实施路线图,需求分析,完成产品uc、demo,产品运营规划,数据分析,改善产品,全面负责产品的整体实现过程。
- 更多侧重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更多侧重于“产品规划、数据分析、用户研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项目管理、敏捷方法”
5、成熟行业vs 新兴行业
成熟行业 | 新兴行业 |
产品定型,用户习惯:产品渐进式创新,侧重于营销创新 | 产品创新,占领市场,主导用户习惯,侧重于研发创新 |
多实物,制造成本大,多考虑供应链的打通,销售。 | 互联网多虚拟物品,复制成本低,侧重于产品本身,需求分析、设计的细节。 |
研发周期长,流程复杂,精雕细啄 | 更敏捷的方法,兼顾项目完成度和产品质量 |
盈利单一,卖产品赚钱 | 盈利多元,为终端用户做,用户多了自然可以盈利,更重视用户研究,把握、实现用户需求。 |
用户心态:花钱买 凑合着用 | 免费的 随时可以换下一个—更重视用户体验,更强调:交互设计、视觉设计、文案设计、数据分析,提供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
二、-1到3岁的产品经理
1、应聘
- 是否机灵好学,逻辑思维是否清晰,沟通表达是否顺畅
- 应届生更看重潜力而不是能力,有实习经历是加分项。
- 常见问题:谈谈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个产品,他解决了什么问题,要是你来改进,打算怎么做?// 看电视/书/电影吗?举个例子分析一下他的目标用户 // 说说你是怎么准备这次面试的
2、用户
做任何产品都是端到端的过程,端即用户。用户是需求之源,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以用户为中心,体会真正的用户。
2.1需求采集
- 需求开发:写产品需求文档,
- 过程:明确目标、选择采集方法、指定采集计划、执行采集、资料整理
- 需求采集方法常见:数据分析、调查问卷、用户访谈
2.1.1用户访谈:
- 围绕特定话题,我们问用户答,用户说我们听
- 用户访谈提纲通常是开放式问题,适用于寻找产品方向
问题 | 方案 |
用户说与做不一致 | 区分用户说的事实和观点;尽量让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说的同时做。 |
样本少,不随机,以偏概全 | 选择样本尽量随机;尽量识别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以增量的方式做访谈:先访谈五个,得出结论;再访谈五个,观察结论是否改变。改变—增加样本量/思考问题是否合适/样本集是否合适;没改—停止访谈 |
用户过于强势,往沟里带 | 时刻牢记访谈目的;扳不回来就尽早结束 |
我峨过于强势,往沟里带 | 牢记访谈的目的,管住嘴 |
- 注意:避免一组固定的问题,备好问题清单;关注目标,问问用户行为背后的原因;避免用户成为设计师,听他说但不照着做;避免讨论技术;鼓励讲故事;避免诱导性问题“如果有xx,你会用吗?”
- 用户访谈的准备:
2.1.2调查问卷
- 封闭问题,不超过10min,开篇简单问题,中间敏感问题,尾部个人信息的问题
- 百分比答案,至少需要100份答案。
2.1.3焦点小组
- 主持人以无结构的自然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者交谈
2.1.4种子用户
- 与忠诚度很高的用户长期保持交流,让他们试用最新产品,从中获取产品建议和意见。
2.1.5可用性测试UGC
- 用户产生内容,让终端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
- 流程:用户使用产品完成任务----询问用户对产品整体的主观看法;询问他们测试中的思考过程,为什么那样操作(发声思维)----研究和分析:记录可用性问题列表,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确定优先处理顺序。
- 各个阶段都可以做
- 改版可能会挑战用户现有的习惯,可用性测试可以保证改版的安全性。
另:改版后 代替可用性测试的其他方法:新旧版本并存,由用户自由选择;小面积实验:小批测试用户用新版,做用户调研
2.1.6数据分析
- 在产品足够熟悉的基础上,做出方向性假设,提取数据并分析,分析现象和问题,尝试解释,经用户访谈,修正解释,指导产品发展方向。
2.1.7单项需求卡片
2.1.8现场调查
- 和用户一起工作深度了解需求
2.1.9 AB测试
- 基于大用户量,可随机挑选少量用户分别测试两种产品,分析结果,再决定如何选
2.1.10 日记研究
2.1.11 卡片分类
- 让用户对产品的各类需求进行讨论、分类,是产品设计师更懂用户,使产品更符合用户心理模型。
2.2需求分析
- 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 伟大的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去探究他内心真正渴望的,再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 对用户的需求:“听用户的但不要照做”,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需求分析),确定需求的基本属性,分析需求的商业价值,只做性价比高的事(需求筛选)
- 是一个分—总—分的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用户需求(树叶-树枝-树干)同时不能提到本质上,要重新分解,让你后端执行人员完成(树干-树枝-树叶)
2.2.1用户需求vs产品需求
- 用户需求——用户的解决方案;
- 产品需求——客户的真实需求。产品的解决方案;
- 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是多对多的关系(一/多个功能满足一/多个用户需求)
- 实现需求的方式改变现状:开发产品(最笨的方法),降低理想,转移需求(寻找更强烈的需求展现给他,而让他不再纠结于原来的需求)
2.2.2给需求做个DNA检测
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然后确定每个产品需求的基本属性、商业价值、实现难度、性价比等
1.feature list(功能列表)
模块 | 子模块 | feature | 任务描述 | 商业价值描述 | 商业属性 | 商业优先级 | 开发量 | 性价比 | 备注 |
2.需求属性
分类:新增功能、功能改进、体验提升、bug修复、内部需求等;
层次:基础、拓展(期望需求)、增值(兴奋需求)
非功能需求:性能、可培训、可维护、可拓展
产品需求=产品功能需求+产品非功能需求
产品包需求=产品需求+开发需求+测试需求+服务需求+...
3.需求的价值
- 通常用重要性(KANO模型)、紧急度、持续时间三个指标衡量
- KANO模型
(1)魅力属性: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
(2)期望属性: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3)必备属性:当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
(4)无差异属性: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
(5)反向属性: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我们做产品设计时,需要尽量避免无差异属性、反向属性,至少做好必要属性、一维属性,努力做魅力属性。
4.需求的开发量
- 除了衡量需求的商业价值,还需要看实现难度
- 开发量由技术经理、系统分析师、架构师做评估,估计做这个的时间 “人天”、
- 需求列表的任一行,工作量最好不超过5人天
5.按性价比排序
性价比=商业价值/实现难度(开发量)
做项目的终极目标:多快好省——项目TRQ;项目时间、项目资源、项目质量、数量
2.2.2 BRD MRD PRD
-
BRD 商业需求文档
是一份产品商业论证报告,基于商业目标或价值所描述的产品需求内容文档,是领导层进行产品研发立项决策评估的重要依据,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早的文档,没有产品细节。
项目背景 | 我们在哪,为什么做,解决什么问题,数据说明项目的必要性 |
商业价值 | 我们去哪,项目价值,预测商业目标 |
功能需求描述 | 我们怎么去,做那些事达成目标,需求描述(非功能需求也可以提一下) |
资源评估 | 成本 |
风险和对策 | 潜在风险,自己的对策 |
2.MRD 市场需求文档
是市场需求分析报告,主要是描述设计什么样的产品、通过什么样的策略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3.PRD产品需求文档
是产品的设计实施文档, PRD文档是产品项目由“概念化”阶段进入到“图纸化”阶段的最主要的一个文档,这个文档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能否顺利的实施完成。
4.区别与联系
BRD—MRD—PRD是一个从高到底的逐层递进的关系:BRD从战略高度告诉我们做什么产品(产品的商业价值),MRD从战术的角度告诉我们怎么做,PRD非常细化的告诉我们做成什么样(项目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