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进驻云南电网,高空作业展现工业新力

在云南红河电厂扩建项目的220千伏吉安变电站内,一台银白色人形机器人正灵活挥动机械臂,精准完成接地螺栓紧固、高空引流线安装等关键作业。

这是我国电力基建领域智能装备应用的重要突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入高压输变电工程现场。

图片

这款由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引入的智能机器人,身高约1.6米,全身配备27个自由度关节,可模拟人类手臂的精细动作。

其指尖集成高精度力矩传感器,能感知0.1牛·米的微小力度变化,确保螺栓紧固力度完全符合电力设备安装标准。在15米高空作业时,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定位系统,将安装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

现场作业视频显示,机器人接到指令后,自主攀爬至输电铁塔指定位置。六轴协作机械臂以恒定扭矩旋紧接地螺栓,随后精准抓取间隔棒组件,在导线间完成毫米级装配。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相较传统作业方式效率提升3倍,且彻底规避了高空坠落风险。

技术团队透露,该机器人攻克了电力场景三大技术难关:强电磁干扰下的稳定通信、复杂金属结构环境中的精确定位、多型号电力金具的智能适配。通过搭载专用抗干扰芯片,机器人在30万伏电磁环境中仍能保持信号传输稳定;深度学习算法使其能识别200余种电力标准件,自动调整抓取策略。

在安全性能方面,机器人采用双冗余控制系统和防误操作设计。当检测到周边3米内有人员靠近时,自动进入安全暂停状态;遭遇突发强风或设备异常振动时,立即启动应急抓固程序。这些特性使其特别适合在变电站扩建、线路改造等复杂场景作业。

图片

云南电网项目负责人表示,此次应用是人形机器人技术与电力行业的深度结合。

传统高空作业需要3名技术工人耗时2小时完成的任务,机器人仅需40分钟即可精准完成,且施工质量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这种变革不仅提升效率,更推动电力施工向数字化、标准化转型。

图片

行业专家分析,此次实践验证了人形机器人在特种行业的应用潜力。电力设备安装对力度控制、位置精度的严苛要求,恰好发挥出协作机器人的技术优势。

随着算法迭代,未来这类机器人可承担更复杂的设备检修、故障排查任务。值得关注的是,该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机械手可快速更换为绝缘检测仪、红外热像仪等专业工具。运维人员通过AR远程协作系统,可实时指导机器人处理突发状况,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型作业模式。

南方电网透露,将在云南、广东等地扩大机器人应用范围,计划年内完成20个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

随着技术成熟,这种作业模式有望推广至特高压工程、海上风电等更复杂场景,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这次人形机器人的成功应用,是制造业与能源行业的跨界创新,更展现了智能装备重塑传统产业的巨大潜力。在保障作业安全、提升工程质量的同时,也为"双碳"目标下的电网升级探索出新路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