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海量资源聚合互动、多元用户即插即用,有效促进分布式智能电网与大电网融合发展,较好满足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及各类新业态发展需求,为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以高水平电气化推动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

为此该《意见》在电力保供、转型发展、全程管理、改革创新方面提出4项重点任务。

《意见》四项重点任务解读

一是补齐电网短板,夯实保供基础。为全面提升供电保障能力,《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配电设施升级改造,科学补强薄弱环节,并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意见》强调合理提高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相关线路、变电站建设标准,差异化提高局部规划设计和灾害防控标准,提升电网综合防灾能力。

二是提升承载能力,支撑转型发展。为满足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接网需求,《意见》提出有针对性加强配电网建设,评估配电网承载能力,引导分布式新能源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电动汽车的普及,带动充电需求快速增长,但部分商业区、居民区等配变容量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充电设施接入。为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用电需求,《意见》提出科学衔接充电设施点位布局和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并开展充电负荷密度分析,引导充电设施合理分层接入中低压配电网。为促进各类新主体更好发挥作用,《意见》提出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发展和电力系统新业态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全程管理,保障发展质量。配电网规划建设需要与多部门统筹协调,部分电力设施改造涉及与其它基础设施的协同优化,点多面广、环节多、链条长。为提高效率效益,《意见》强调统筹制定电网规划,加强与城乡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协同推进工程建设。在优化项目投资管理方面,《意见》提出电网企业持续加大配电网投资力度,并鼓励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在运行维护方面,《意见》强调完善调度运行机制、提升运维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新形势下配电网发展面临着新挑战,需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技术和体制机制难题。《意见》提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加强配电网规划方法、运行机理、平衡方式、调度运行控制方法研究。为健全新主体、新业态的市场交易机制,《意见》提出研究设计适宜的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鼓励多样化资源平等参与市场交易,并持续优化电价机制。在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发挥好中央投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配电网项目建设等举措。

配电网如何进行智能化转型

1. 智能设备接入:将配电网中的各种设备(如变电站、配电箱、电表等)连接到数字化网络中,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2. 远程监控与控制: 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对配电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设备状态,及时调整运行参数,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 数据采集与分析: 利用传感器、智能计量等设备采集配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电压、电流、功率、温度等,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为运维决策提供支持。

4. 故障诊断与预测:基于数字化技术,开发故障诊断和预测系统,可以及时识别配电设备的故障,并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

5. 智能化运维管理: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配电网的智能化运维管理,包括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维护计划优化等,提高运维效率和服务质量。

6. 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建立数字化安全管理系统,加强对配电网的安全监控和防护,同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配电网数智化转型中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

1. 视觉识别及预警

机器人自身携带的可见光摄像机,完成视频图像的数据采集,通过自主开发的高精度图像识别算法,对图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处理,从而识别图像内容。目前能够准确识别电气设备的指针式、数字式仪表、压板、开关、指示灯、刀闸变位、设备外观等多种表计,并进行表计自动读数记录,生成巡检报告,从而代替人眼及时掌握站内电力设备及环境状态信息。

2.热成像测温

智能机器人利用携带的红外热成像仪对室内电力设备表面温度数据进行采集,经过分析后及时发出故障预警,诊断出致热型设备故障及热缺陷。巡检任务执行完成后会自动生成任务报表,对温度敏感性设备进行有效的诊断。机器人支持多区域测温,在不同点位可以再画面上框选不同的区域,实现点位精确测量,避免环境背景干扰。

3.环境监测

机器人能对气体、温度、湿度、烟雾等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为运维人员分析设备运行状态提供全方面信息。目前机器人默认携带温、湿度传感器。另外每个机器人可选装四个其他传感器,如SF6,O2,O3,CO等。

4.智能巡检

巡检机器人按照预设规划路径自动巡视,自动任务模式的任务类型可以设定为主:全面巡视、例行巡视、专项巡视、自定义巡视等。

5.自动告警

智能机器人在巡检过程中,通过数值分析、阈值对比、趋势分析、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对异常数据进行自动预警。预警信息通过界面弹窗告警和数据库告警记录方式呈现,及时提醒运维人员注意。当后台分析数据显示为异常时,后台监控软件界面会出现告警信息列表,运维人员通过操作滚动显示告警信息。当系统存在告警信息时,系统通过后台监控软件界面弹窗,提醒运维人员注意。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配电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数字化转型不仅是配电网行业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能源领域向前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数字化转型,配电网可以实现设备智能化、运行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提高供电质量、效率和可靠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推动能源行业朝着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 11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引用: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对配电网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技术手段。它包括了配电网监测、故障检测和定位、负荷管理、电能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应用。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目标是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同时减少停电时间和故障恢复时间。 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配电网监测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配电设备的状态和运行情况,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的监测,以及故障诊断和报警功能。 2. 故障检测与定位:利用智能设备和算法,对配电网故障进行检测和定位,快速准确地找到故障点,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3. 负荷管理:通过智能监测与控制,对配电网负荷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实现负荷平衡和负荷优化,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负荷承受能力。 4. 电能质量控制:通过采集和分析电能质量数据,对配电网中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监测和控制,包括电压波动、谐波、闪变等问题的处理,保障用户的电能质量需求。 5. 远程监测与控制:通过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远程监测和控制,包括远程操作、故障诊断和远程调度等功能,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管理性。 总的来说,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是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配电网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它涵盖了配电网监测、故障检测和定位、负荷管理、电能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旨在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