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PLC的晶体管输入电路与晶体管/继电器/晶闸管输出电路

本文详细解析了PLC中的光耦晶体管控制电路、继电器控制电路以及晶体管和继电器输入输出电路的工作原理,比较了两者在负载电压、电流、响应速度和寿命等方面的区别,适用于电气工程和技术人员参考。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光耦晶体管控制电路与继电器控制电路原理

(一)光耦晶体管控制电路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常在电路中,尤其是低电压或高噪声敏感电路中,光耦合器用于隔离电路以防止电气碰撞机会或排除不需要的噪声。

图一光耦合器内部结构中,左侧的 1引脚和 2 引脚外露,是一个 LED。LED向右侧光敏三极管发出红外光。

光电晶体管是通过其集电极和发射极来切换输出电路,在这一点上与典型的 BJT 晶体管相同。

LED 的强度直接控制光电晶体管,因为两个独立的电路可以由光耦合器控制。

LED 发光,光线落在光电晶体管的基极上,光落在光电晶体管的基极上后,将被激活,并且可以控制与晶体管相连的输出电路。
LED 发出光照射到光电传感器(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PhotoTriac)上时,光电传感器开始流动电流。在这个系统中,光强度与输出端的电流成正比。当光饱和时光电晶体管达到开关接通作用,此时电路2最大承受电流受光电晶体管限制。

(二)继电器控制电路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一、继电器控制电路原理图

KA1线圈(即线圈1)、KA2线圈(即线圈2)是PLC内部电路控制,其对应的常开点KA1,KA2受线圈ON/OFF控制实现开关功能
继电器型PLC采用了机械继电器和电路控制,具有一定的处理延迟和精度限制。

二、PLC的晶体管输入电路详解

(一)漏型(NPN)输入公共端S/S接入到24V/(+)端、源型(PNP)输入公共端S/S接入到0V/(-)端

  1. 如第一章第(一)节的图一,PLC的晶体管输入(X)的电路是电路1,电路2是PLC其内部电路,当外部输入回路(X点)接通,发光LED亮,光电晶体管接通,内部接收到信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容引自CSDN_PLC输入输出

故同理,NPN型的传感器的信号线均是输出0V(拉低电平),PNP型的传感器的信号线均是输出24V(拉高电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容引自CSDN_PLC输入输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容引自CSDN_PLC输入输出

(二)FX5U举例

1. FX5U 晶体管输入最大电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FX5U 晶体管输入的响应频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FX5U晶体管输入接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X5U (NPN)漏型输入公共端S/S接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PLC的晶体管输出电路详解

(一)晶体管输出电路:NPN输出公共端COM接外接DC电源的(-)极,PNP型输出COM端接外接DC电源的(+)极。

  1. 如第一章第(一)节的图一,PLC的晶体管输出(Y)的电路是电路2,电路1是其内部电路,当内部回路接通,发光LED亮,光电晶体管接通,外部形成回路,输出信号成功传达,输出回路最大承受电流受光电晶体管承受能力限制

晶体管输出型电路的外接电源只能是直流电源,允许负载电压一般为DC5V~30V,允许负载电流为0.2A~0.5A。
晶体管输出电路的形式主要有两种:NPN和PNP型集电极开路输出。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PNP晶体管输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NPN晶体管输出

由以上两图可看出这两种晶体管输出电路形式的区别:NPN型集电极开路输出形式的公共端COM只能接外接电源的负极,而PNP型的COM端只能接外接电源的正极。

【以上引自CSDN_PLC输出电路(继电器,晶体管,晶闸管输出)区别和注意事项

⭐PLC交流电源可以由市电直接供应,PLC内部24V电源功率都较低,大部分的PLC自带24V直流电源,只有当输入设备或者输出设备所需电流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才能使用PLC自带直流电源,当输入端口的传感器功率较大时候,需要接单独的外部电源。 输入输出最好共用一个外部24V电源,只需要将输入端的0V并接到外部24V电源的负端(共0端)即可。【内容引自CSDN_PLC输入输出

(二)FX5U举例

1. FX5U 晶体管输出单点最大承受电流0.5A

2. FX5U 晶体管输出的每个公共端的合计负载电流

如下所示
• 输出4点/公共端:0.8A以下
• 输出8点/公共端:1.6A以下

3. FX5U 晶体管输出接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X5U (NPN)漏型输出公共端COM接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PLC继电器输出电路详解

(一)继电器输出电路

  1. 如第一章第(二)节的图一,PLC的输出(Y)控制是中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的常开点控制外围输出电路,当线圈回路接通, 常开触点接通,外围输出电路接通,外部形成回路,输出信号成功传达

(二)FX5U举例

1. 最大负载为2A/1点

2. 每个公共端的合计负载电流

如下所示
• 输出4点/公共端:8A以下
• 输出8点/公共端:8A以下

3. 继电器输出接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PLC晶闸管输出电路

双向晶闸管输出电路只能驱动交流负载,响应速度也比继电器输出电路形式要快,寿命要长。
其电路形式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双向晶闸管输出

双向晶闸管输出的驱动能力要比继电器输出的要小,允许负载电压一般为AC85~242V;单点输出电流为0.2A~0.5A,当多点共用公共端时,每点的输出电流应减小(如单点驱动能力为0.3A的双向晶闸管输出,在4点共用公共端时,最大允许输出为0.8A/4点)。

注意:
为了保护晶闸管,通常在PLC内部电路晶闸管的两端并接RC阻容吸收元件(一般为0.015uF/22Ω左右)和压敏电阻,因此在晶闸管关断时,PLC的输出仍然有1~2mA的开路漏电流,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小型继电器在PLC输出OFF时无法关断的情况。

【引自CSDN_PLC输出电路(继电器,晶体管,晶闸管输出)区别和注意事项

六、PLC晶体管输出和继电器输出的区别

PLC晶体管输出和继电器输出的区别
1.负载电压、电流类型不同
负载类型:晶体管只能带直流负载,而继电器带交、直流负载均可
电流:晶体管电流0.2A-0.3A,继电器2A。
电压:晶体管可接直流24V(一般最大在直流30V左右,继电器可以接直流24V或交流220V。
2.负载能力不同
晶体管带负载的能力小于继电器带负载的能力,用晶体管时,有时候要加其他东西来带动大负载(如继电器,固态继电器等)。
3.晶体管过载能力小于继电器过载的能力
一般来说,存在冲击电流较大的情况时(例如灯泡、感性负载等),晶体管过载能力较小,需要降额更多。
4.晶体管响应速度快于继电器
继电器输出型原理是CPU驱动继电器线圈,令触点吸合,使外部电源通过闭合的触点驱动外部负载,其开路漏电流为零,响应时间慢(约10ms)。
晶体管输出型原理是CPU通过光耦合使晶体管通断,以控制外部直流负载,响应时间快(约0.2ms甚至更小)。晶体管输出一般用于高速输出,如伺服/步进等,用于动作频率高的输出:如温度PID控制, 主要用在步进电机控制,也有伺服控制,还有电磁阀控制(阀动作频率高)。
5.在额定工作情况下,继电器有动作次数寿命,晶体管只有老化没有使用次数限制
继电器是机械元件所以有动作寿命,晶体管是电子元件,只有老化,没有使用次数限制。继电器的每分钟开关次数也是有限制的,而晶体管则没有。
内容引用百度爱采购

单片机和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中的光耦隔离电路用于电气信号的隔离和传输。它的作用是将输入信号从电气设备的输出电路中隔离开来,以防止干扰和电气噪声,确保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计算光耦隔离电路的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输入输出电路的电压。 接下来,选择合适的光耦隔离器件,常用的有光电耦合器和光隔离栅的组合。根据选择的器件,查找其数据手册,了解其基本参数,如最大输入电流和最大输出电压等。 然后,根据输入电路的电压和输出电路的电压,计算所需的电阻和电流限制器的数值。这是为了保证输入输出电路之间的电压和电流匹配,以使电气信号能够正确传输。 接着,计算输出电路中所需的负载电阻。负载电阻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以确保输出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进行线路的布局和连接。根据计算得到的参数,设计出合适的电路图,并按照正确的方式连接器件和电阻。 在实际搭建和调试光耦隔离电路时,要注意保证信号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布线过程中,减少导线的长度和干扰源的干扰,使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和连接器件等。 总之,计算单片机和PLC中的光耦隔离电路需要根据输入输出电路的电压,选择合适的器件,并计算所需的电阻和电流限制器。同时,要注意布线和连接的正确性,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和可靠性。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尖枫508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