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拥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和但只有很短的历史,本文介绍了机器人的定义和历史,阐述了制约当前机器人发展的两大瓶颈:人工智能和莫拉维克悖论。最后介绍了机器人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包括安全问题、恐怖谷理论和机器人引起的担忧等。】
关键词
机器人;人工智能;莫拉维克悖论;恐怖谷;认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已经走出实验室,进入工业中,现在又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人们是欢迎还是担忧,机器人的时代已渐行渐近。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发展机器人产业对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带动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主要大国都将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摆在本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美国推出国家机器人计划(National Robotics Initiative,NRI) ;2012年,韩国发布《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2014年,欧盟启动“SPARC计划”;2015年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Japan’s Robot Strategy)》,纵观这些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已成为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的“必争之地”。
同样,在我国无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 “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都是重要内容。今年(2016年)4月,我国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作出总体部署,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
“机器人(Robot)”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21,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Capek,1890-1938)创作了科幻舞台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al Robots),剧本中首次使用了机器人的英文“Robot”一词。“Robot”这个词来源于捷克单词“Robota”,意为“努力工作”或“奴役”。
2.1 机器人三定律
在卡雷尔·恰佩克创造机器人(Robot)一词21年后,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在于1942年发表的作品《我,机器人》(I,Robots)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ThreeLaws of Robotics)。
即: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袖手旁观)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虽然,“机器人三定律”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并不是一个严密科学的定律,内部各法则之间也有对抗性,现实中在人工智能安全研究和机器人伦理学领域的很多专家并不认可它,没有人将它作为指导方案。甚至,即便在阿西莫夫自己的科幻小说里它也会出问题。但“机器人三定律”仍然在媒体、网络和科幻爱好者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很多人对机器人最初的认识都是伴随着“机器人三定律”而来的。
2.2机器人的定义
各国相关组织机构对机器人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美国机器人协会(RIA)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可编程序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