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测序也有批次效应?

对于测序结果而言,基因型分型数据结果一般而言是最为稳定的内容。从原理上说,一个个体的胚系基因型在出生以来就应该是确定的(免疫细胞除外),因此如果测序是针对DNA的,那么结果一般是确定的。但是事实上,在变异检测方面,不同测序中心、不同年份的数据间确实是存在批次效应的。这种批次效应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结果进行PCA分析时,同一人群中抽样子集存在明显的分离情况。(文献参考:Identifying and mitigating batch effects in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data 中详细内容)

虽然导致变异检测出现批次效应的根本原因尚不明确,但是其直接原因,其实是变异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导致的。目前相对较大型的梯队研究,很难做到 HapMap 或 1000Genome 这种准确性水平——从不同测序分析流程,不同技术手段对大样本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分子遗传学研究人员,不得不与错误突变信息打交道。


批次效应的影响

DNA变异检测的批次效应,最重要的影响就是 : 大规模梯队分析的统计中,统计效力的下降。当分析选用混合线性模型时尤甚。这是因为,对于基于SNP作为分析输入的情况下,数据集的PCA 结果一般反应样本种族特征(这也是微基因这类提供种族溯源分析的公司的基础原理)。当使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关联分析的时候,一般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化和改进。早期的DNA测序技术主要是基于Sanger测序方法,该方法于1977年由Frederick Sanger发明。Sanger测序方法通过DNA复制的方式来分析目标DNA序列,以识别出组成该序列的碱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第二代测序技术(即高通量测序技术)得以发展。首先是454测序技术,它使用了无模板合成、逐个核苷酸位置以及较长的读取长度等技术策略。接着是Illumina测序技术,基于桥式PCR扩增和荧光标记的测序,能够实现高通量测序,并大幅度降低测序成本。 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其中,Pacific Biosciences的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技术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的纳米孔测序技术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技术。这些技术不需要PCR扩增,可以直接测序DNA分子,大幅提高了测序速度和读取长度,并降低了测序错误率。 而这些不同代的测序技术在测序速度、精确度、读取长度、成本等方面都有所差异。第一代测序技术虽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速度慢、成本高。相对而言,第二代测序技术速度较快,成本较低,但读取长度较短。而第三代测序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读取长度和测序速度,但其错误率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DNA测序技术经历了从Sanger测序到高通量测序再到第三代测序的演化过程。不同代的测序技术在测序速度、精确度、读取长度和成本等方面有所差异,但每一代的技术都在不断完善和前进,为基因组学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