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回溯会议(来自MBA智库文档)
介绍:
质量回溯 = 根本原因(以下简称根因)分析 + 解决方案 + 持续集成。
目的:
(敏捷)开发流程的开始和结束是整个质量控制流程。而质量回溯是基于这个流程的持续改进,即质量控制的结束是质量回溯的开始,质量回溯的结束是下一个质量控制的开始。
质量控制和质量回溯两者构成闭环。质量控制目的是质量水平的保持,质量回溯的目的是质量水平的提高。
根因分析是质量回溯的核心环节。
缺陷的产生和控制:
产生:
1,问题的根因一般在“缺陷引入点”
如:产品,流程设计缺陷,工艺技术缺陷等等。
2,问题的根因一般不会在“缺陷控制环节”
因为它不是问题发生的源头。只有当“缺陷引入点”质量无法控制或在能力范围之外时,必须依赖控制点来进行约束,这时“缺陷控制点”才构成问题的根因。
控制:
1,控制引入点
明确错误是在哪一点引入的,规范这个点的活动,防止错误遗留到产品中形成缺陷。
2,切断传播途径(通过缺陷控制点来监控)
1)通过明确的检查标准或要求,防止缺陷流入到下一个环节;
2)检查离错误的引入点越近,效果越好,成本越低。
3,规避触发条件(隔离)
缺陷虽然隐藏在产品中,但如果将触发条件隔离,该缺陷不会导致产品故障或失效。对无法解决的缺陷可采用此类方法。
根因定义/属性/分类:
定义:
导致问题发生的源头或关键因素,同时这种因素能被识别和纠正,消除了该因素,可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属性:
在逻辑上是问题原因链的源头(又叫基础事件或底事件);如果多种原因在逻辑层次上相同,则取关键的原因。
从逻辑上能够被识别并能够被纠正。根本原因是一个可以具体描述的因素并可以改进的因素。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分类:
根因的分析步骤:
1,准备工作
1)市场发生问题,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并报告
2)现场问题处理(临时措施)
3)组建根因分析小组:确定参加人员并进行职责划分
4)数据收集:主要包括现场数据,观察和测试资料,书面文件等等(部分数据收集需要客户授权)
2,原因分析
1)问题定位:以具体的方式叙述事情发生始末(时间,地点,如何发生),并确认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画出时间线或流程图,协助小组成员将焦点放在事件的事实上,而不是一下跳到结论),定位出造成问题的直接原因。
2)进行小组成员头脑风暴,列出事件所有可能原因:设计因素,人为因素,管理因素等
3)梳理各种原因的关系,组成问题的原因链
3,根因确定
根据“根本原因判定清单”判断哪些原因为根本原因。
4,改善行动
1)列出改进对策(短期措施)(部分规避方案和临时策略需要客户同意)
2)可行性分析:确定根因的关系,确定哪些根因值得改进并确定改进优先级
3)拟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实施(根据SMART原则,确定改进人,计划,措施等等)
4)验证改进结果
5)长期措施:将改进结果共性的经验进行固化(标准化),在团队内分享。达到此类问题不再出现。
根因的判定(根本原因判定清单):
所有根因判定项均为“是”才是根本原因。
补充:
质量回溯的主旨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但团队负责人需要承担问题的主要责任。同时在时效上要注意一般迭代完成后需要给出解决方案和时间安排。不可以使用临时方案替代根因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