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程序员获得年薪五十万的方法,引起了一些共鸣,有一些读者私聊问我。现在不是大厂竞争很激烈吗?再说大厂的薪水待遇也没有比一些二线公司更好呀,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挤破脑袋进大厂呢?
今天就和大家闲聊几句,以下说的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有不同观点,一笑置之便是。
金字招牌
前几年阿里在校招的时候,一直打的旗号就是阿里大学。把阿里这家公司比作了学校,我们进去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打工,而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学习和深造。所以内网当中很多离职的小伙伴发帖都不说自己是离职,而称自己是毕业。
但你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除去企业宣传的目的和手段之外,还真的有那么几分道理。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程师从BAT离职,进入各行各业大小公司当中继续发光发热,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正是这些大企业提供的。当你去面试,当你去找工作,如果你的简历当中有BAT的工作经历,就好像是清华北大的文凭一样,不说100%面试通过,但至少可以给你争取来一个面试的机会,不至于倒在简历关。
今年我在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在职硕士的时候,就一直在犹豫。因为我想来想去,觉得对我的简历而言,这个文凭有和没有其实没多大区别。我以后要是跳槽,面试的职位一定不是靠文凭就可以争取得到的。既然如此,又何必费钱费力呢?虽然我最终还是决定继续申请,但我心里也清楚,我这么做只是为了学点东西,而不是真的指望它可以给我在职业发展上带来多大的帮助。
很多贩卖焦虑的人士一直在宣传35岁淘汰论,但我知道的几个35+从大公司出来的程序员,他们并没有被淘汰,依然混得不错。
通关地图
很多人很排斥大企业,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厂拧螺丝。
的确如此,大厂由于分工非常明确,工具非常完善,使得大多数岗位的活非常没有技术含量,就是按照一个标准继续往下做就好了,没有惊喜也不大会有改变。我自己亲身体验过,我在阿里两年,就做了两年数据,今天用户数据A,明天用户数据B,有的时候还沦落到和BI一样做报表。我们也经常吐槽,我们哪里是算法工程师,分明就是SQL工程师。
我之前一直觉得在这两年当中,我应该什么都没有学到,所有的技能都是靠我自己业余自学的。我也一度有些后悔,觉得当初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不应该去阿里。但我来了新加坡不久之后就完全颠覆了这个看法,因为我发现我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学到,有点像是冰山理论,我看到的只有水面上的一点,大部分都藏在水下。
什么意思呢,我就用拧螺丝举个例子好了。比如你在一家造航母的大公司当中做一个螺丝工,今天拧拧这个螺丝,明天拧拧那个螺丝。有一天你受不了离职了,到了一家小船厂。你一进去就发现小船厂的厂房顶太低了,现在造小船还好,有朝一日要造大船的话就不够用了。过了两天,你又发现现在拧螺丝的扳子不对,耐久度非常差,只能拧某一个型号的螺丝。又过了两天,你发现建造的船设计也有问题,居然不是流线型……
你在来小船厂之前你以为你只是拧了两年螺丝,什么都没学到,其实你已经看到了通关地图。我现在有的时候也还是会后悔,但我后悔的不再是当初的选择,而是后悔当时有机会的时候,没有把通关地图看个仔细,导致遗漏了不少。
大佬云集、资料丰富
当初我在阿里认识一个非常非常资深的前辈,他在阿里十来年了,但因为各种原因级别不是很高。我当时问他,既然你对现状如此不满,为什么不想着离开寻找更好的机会呢?
他沉思了片刻跟我说,他说我现在在这里虽然待着不顺心,但是我接触到的人都是非常优秀的。我遇到问题,还可以和你们讨论讨论。我如果出去了,我要是再遇到问题,可能连一个讨论的人都没有。
我当时听听只是觉得有道理,现在再回想起来,感受非常深刻。三观、格局、能力,能够进入大公司的,这三个方面一般都不会太差。别的不说,就拿个人能力而言,我出国以后见识了许多各种海外名校的同事,和当初阿里的同事相比说真的也不过如此。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偏见,但就我感受下来,国外的工程师格局相对偏小。
除了优秀的同事之外,大公司里往往还有丰富的内部文档和资料。我当时在阿里内部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文章,也有很多优秀的技术沙龙和分享。现在想起来两年下来,也没有去过几次,文章和资料看得也不算多,现在想想颇为遗憾。别的不说,就拿推荐领域而言,近些年质量不错的论文往往都来源于大公司尤其是国内的大公司,以阿里、华为和头条为主。除了公开的论文,公司内部还有很多技术相关的资料和文档,这些真的可以说是有价无市,非常珍贵。
尾声
都说大公司是座围城,城外的想进去,城里的想出来。虽然很多人从城里出来了,但并不代表城里就不好,我觉得有机会还是很有必要去看一看的。
关于这点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说是三国时期,恒温讨伐蜀汉,见到了一个曾经给诸葛亮服务过的小吏,此时已经一百余岁了。恒温就问他:今天治蜀有谁比得过诸葛亮吗?小吏从容回答说:“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意思是说孔明在时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是等孔明去世了之后,才发现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我觉得很多大公司也是一样的,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不觉有异,但我们离开之后才发现不见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