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清华大学朱军:深度学习“盛行”,传统方法何去何从?

记者 | 何永灿

朱军博士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2013年,入选IEEE Intelligent Systems的“人工智能10大新星”(AI’s 10 to Watch)。他主要从事机器学习研究,在国际重要期刊与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担任国际期刊IEEE TPAMI和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编委、国际会议ICML 2014地区联合主席、以及ICML、NIPS等国际会议的领域主席。

图片描述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 朱军

近日,朱军博士接受了CSDN的专访,采访中分享了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深度学习与传统机器学习如何融合发挥最大作用,成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必备特质,以及在CCAI 2017上的分享与筹备工作。

7月22-23日,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CAI 2017)将于杭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朱军将作为“人工智能青年论坛”共同主席主持会议,欢迎青年学者到现场参与讨论。

深度学习 VS. 传统机器学习

CSDN:在深度学习“盛行”的大环境下,如何看待相对来说比较传统机器学习(如支持向量机、贝叶斯学习、决策树等)?

朱军: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 首先,深度学习不是万能的,它虽然在特定任务上取得了显著性能提升,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对抗样本的鲁棒性、可解释性、处理不完全信息与不确定环境等,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深度学习不擅长解决的问题会逐渐明显,未来肯定会有更好的机器学习方法出现,或许还叫“深度学习”也可能是其他的名字。
  • 其次,深度学习不是孤立的,它的进展与所谓的“传统机器学习”是分不开的,不能把功劳都归于“深度学习”,例如:用于保护深度神经网络避免过拟合的Dropout技术实际是一种贝叶斯学习方法,用于AlphaGO的深度神经网络需要在强化学习框架下发挥作用等。

因此,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深度学习,它的优点可以与其他机器学习方法共融,比如已经取得很多进展的贝叶斯深度学习、深度产生模型(如GAN)等。同时,它的缺点也需要从其他方向寻求改善,比如:我们最近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新的训练准则和测试准则,可以显著提升深度神经网络(如CNN,VGG,ResNet)对对抗样本的鲁棒性;另外,我们与清华大学的刘世霞老师合作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