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莱因说:"只有昆虫才专业化。"
这话乍一听有些刺耳,尤其对于我们这些从小被教育要"专注""精专"的芯片人来说。
"一个人如果在芯片行业工作了五年,就很难再转行了。"
看看我们身边那些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几乎都不是单一领域的专家,而是在多个方向上都有所成就的多面手。
不得不承认,在快节奏的芯片行业,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觉:认为只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术上,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站稳脚跟。
日复一日地调试波形,周而复始地优化时序。不知不觉间,我们把自己变成了芯片流程的一个环节,而忘了自己本是一个完整的人。
小李曾经是团队里公认的技术尖子,每天工作到深夜是常态。但在连续三年的高强度工作后,他突然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空虚。
"那段时间我梦里都是逻辑门和时序图,醒来后只能继续面对它们,仿佛人生被压缩成了单一的维度。"
后来他开始尝试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做些完全不同的事情——学习摄影、参加读书会、甚至去市场买菜做饭。
"刚开始会有种强烈的负罪感,觉得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攻克技术难题。但慢慢地,我发现那些看似'无用'的活动反而给了我灵感和动力。"
我们为什么会不自觉地被单一维度所束缚?
也许是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让我们相信"术业有专攻",也许是因为职场评价体系太过单一,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害怕尝试新事物时面对的那种初学者的笨拙感。
但人类的大脑并非为单一任务而设计的。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在多领域间切换学习,反而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当我们在不同知识领域间建立连接时,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突破。
就像在芯片设计中,有时候最优解并不是来自于对现有方案的极致优化,而是来自于对问题的重新定义。这种重新定义的能力,恰恰需要跳出专业思维的局限。
在当下这个时代,技术更新迭代越来越快,单纯依靠某一技能的"护城河"正变得越来越窄。
就拿我们芯片行业来说,前几年还热门的某些岗位,如今随着EDA工具的进步,已经变得越来越自动化。而那些能够结合多领域知识、跨界思考的人,反而越来越吃香。
不止工作,从生活的角度看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把自己限定在单一身份里时,职业的起伏不可避免地会主导我们的情绪和自我认同。项目失败了,仿佛整个人生都失败了;公司裁员了,好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而当我们拥有多重身份、多元兴趣时,生活就像一个投资组合,风险分散,更加稳健。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找到"人生的意义",似乎这意义应该是单一的、明确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人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找到那个唯一的答案,而在于拓展生活的维度,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芯片设计是我的职业,但它不必是我生命的全部。我可以是个工程师,同时也可以是个爱好摄影的旅行者,是个热爱历史的阅读者,是个尝试制作家具的手工爱好者……
这些身份不是互相竞争,而是互相成就。
也许,多维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