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以超过百年的跨度来思考一些事情。
前两天家族群里,亲戚发了一张1999年的照片,我总觉得世纪之交不是很久以前,但算了一下才意识到,那会儿我妈和我现在差不多大。
而到我80岁的时候,儿子将和我现在差不多大,只要不出意外的话,我肯定可以活到那一天,而我儿子可以活到二十二世纪。
在这样的时间尺度上,我会想到哪些不一样的东西呢?
比如,我感受到,过去忽视了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的外公外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做了工人(而不是老师)、父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了老师(而不是工人),而我在二十年前进入了科技公司(互联网,而不是外企)做打工人,这几个重要的节点性选择,都是被动的,但跨百年来看,都是对家庭上下几代非常重要的。
作为普通人来说,顺着时代洪流走,可能是最有效的努力了,那么,我的孩子将来应该做什么?是否可以第一次,主动规划起来。从下面这张图看(2026年及后续数据存疑,但趋势没问题),只是把上大学、上好大学作为目标,肯定是有问题的。
至少,我和朋友们已经在探索“AI时代的学习”了,让孩子借力AI,把学校教育的短板保个底,个性化发展长处,至少不差。
比如,我会重新思考简历美德和墓碑美德,以及“内在记分牌”的概念。
注:这两个概念由美国作家 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 在他的著作《品格的道路》(The Road to Character)中提出,旨在区分两种类型的美德,以及它们在人生目标中的差异。
1. 简历美德(Resume Virtues) 定义:简历美德指的是那些能帮助你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技能、品质和成就。它们是写在简历上、展示给雇主的内容,通常与外部世界的认可和回报有关。
2. 墓碑美德(Eulogy Virtues) 定义:墓碑美德指的是那些定义你作为一个人内在品质的价值观和品德。它们是人们在你的悼词中提到的内容,是关于你的道德品格和对他人的影响。
时间尺度越长,后者越重要。这两年,当我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就深有体会,我不会过多介绍自己的简历美德,而是会说,我准备了3年,加上一些抽签的运气,终于横渡了钱塘江,今年我打算尝试,去掉脚蹼也能把蝶泳蝶起来……
比如,运动、饮食、睡觉、情绪,这些往往被打工人忽视掉的内容,才是真正影响全生命周期体验的重要元素。
这也是书里主要讲的内容。
书里的这张图很有意思,现在医学,对多数急症已经很有效,但对于慢病还无能为力(特别是心血管、糖尿病、癌症、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这四类),加上“延长寿命”这个过于狭隘的目标,于是,造成了上图中“短虚线”最右侧的,非常不好的人生终值体验。
而作者提出的医学3.0,简单讲,就是通过对“运动、饮食、睡觉、情绪”这些要素的、长达几十年的用心投入,拉长健康寿命,而不是寿命。最好的死亡,其实是“活够了”以后,某天直接睡过去。
书里讲得挺细的,有专业性也有可操作性,比如运动,就分了有氧(有氧效率+最大摄氧量)、力量、稳定性三大块来讲……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重要但不紧急”的问题——在你工作的黄金二十年(也许是20~40岁),你愿意投入多少时间,为了生命的最后四五十年(也许是50~90岁)?有证据表明,和理财类似,越早投入收益越大,而不是等到退休以后再开始,而这个投入,不只是想法,是实打实的时间精力。
以上,再推荐三本相关的书,大家可以在即将到来的春节里看看。
《最好的告别 :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以及我的读后:
《生命的礼物 : 关于爱、死亡及存在的意义》
以及《百岁人生》(这本货不多,可以略读,或者看AI总结的要点)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