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工作经验的应届生”,不再是个笑话,而是会大量出现。
上周三下午,风和日丽,和一些“不满”现行教育体系的家长朋友们聊了一场,做些感想记录。
公司的组织结构会从“固态”变为“液态”,因为要解决的问题更动态、解法更动态,所以任务更动态,完成任务的“组织结构”自然更动态,甚至是实时生成的。
延伸阅读:第三篇预言,AI时代的组织 | 从一人公司到AI原生公司——做一个AI Native的孵化器,服务AI Native的小公司
于是,未来的公司(如果还有这个组织形态的话)是什么样的?要做什么工作?需要什么岗位?现在谁也不知道……
所以,倒推回教育,传统的——
“好好读书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的逻辑链条彻底崩碎。
我有一些激进的家长朋友,因为看不惯学校教育的滞后,主动给孩子选择了退学,现在,他和同学家长再见面时,彼此的眼神好像互道一声“SB,珍重”……
当然,那么激进,对家庭托底的要求太高了,但有些变化我们可以预判。
第一,学习与教育的形式更灵活。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选择体系外的教学内容作为补充,注意,不是补课,补课还是为了体系内的升学,也不是非高考线路,非高考线路也还是走一条既有的线路。
他们的选择更加解构主义,从“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出发,“学校”只是一种选择。
我们这一代(80后)小时候,从世俗标准上讲,家长的能力大多不如老师,所以让教育由学校主导没问题,但我们的下一代,(特别是我们社群的)家长有很多在眼界上已经远超娃们的老师,所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也很正常。
第二,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
我们太习惯“学以致用”了,现有的教学过程,教了孩子一大堆知识技能,但往往忽略回答“我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个根本问题。
既然很难预判未来还有什么“工作”,不妨从至少中学阶段就开始做产品解决真问题,提前掌握更通过的“工作技能”。
做事的过程中,碰壁了,再去对应的学,这种学习更有可能是内驱的。
我们上学时,老师不停的说,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个原动力并不是听道理就能拥有的,必须做事、碰壁。
第三,愿意写在简历上的内容发生变化。
对于上了什么大学、拿了什么证书弱化,反正卷也卷不过。
那些信息,无非是想证明这孩子有什么能力、能做什么事。那为什么直接看做过什么事、拿到了什么结果、而且都是直接在网络上留痕,随时可查的。
未来,“三年工作经验的应届生”,不再是个笑话,而是会大量出现。
孩子们从十几岁开始,工作几年、学习几年、多次切换,成为常态,或者,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可以持续三五十年。
第四,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复兴。
AI时代,到底什么能力是重要的?
我感觉在招募产品经理时的一些标准可以用上,即“好奇心(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快速学习能力,多元沟通能力”。
好奇心又可以激发想象力,乃至使命感。按照GASKE框架,这是最底层的Gene,后两者是Ability。
扩展阅读:GASKE框架:如何面试高阶产品经理,以及其他高阶岗位
娃们比我们富足,他们将来做的事情一定更偏这张图里的上半部分。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好奇宝宝,未来的教育应该呵护、甚至强化这部分,而不是摧毁它。
让每个孩子在学生时代,搞清楚自己这辈子想做什么、要怎么度过这一生,是最重要的。
暂时这么多,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也挺好。
对“AI时代的学习与教育”话题感兴趣的家长,欢迎联系我,我拉你进群。
我们即将在5月10号举办第二场“AI亲子营”,更多信息也会在群里公告。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