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的天空,充满香气――说中原的香文化

13 篇文章 0 订阅
13 篇文章 0 订阅

汉唐的天空,充满香气――说中原的香文化

                                                                   作者:雷家林


《古诗》云:"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
从汉魏的博山炉到日本的香道二派,中原的香文化一脉相承而不间断,这中间的战争与朝代变幻加上西方文化的侵入亦不改初衷,香文化兴于汉唐,流传到海外,自从鉴真东渡,带去的不仅是佛法文献,还有唐朝的建筑,花艺,茶艺,书法,香术等等,中原若以大不以小而论,若中原文化所到之处,便是中原文化圈,它没有国界,不被江海山川阻断,香气的力量,强大得足以弥满在应当弥满之处,带给中原与边区不同族类的交融与亲近。
香文化与茶文化一样,最先的历史同样可以从炎帝的百草中寻找,从屈子的“香草美人”的理念中获得文字的肯定,同样它是参禅的一种媒介,若说茶禅一味,那么亦可说香禅一气,是佛理生活的一部分,唐宋的天空充满香气,为此被称为“香痴“的黄庭坚写下《香之十益》:  
感格鬼神,清净身心, 能拂污秽,能觉睡眠, 静中成友,尘里偷闲, 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这便是中原香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所在,中原的士人习惯于焚香夜读,那时的童子们自然是在薰香的空气中长大,那里的中原天空,没有今天这般的有工业文明的毒气,是清新自然而且花香与焚香混合的天空,先民们是怡然自在的生活在这个庄严的乐土,只要是在不发生战争的平和时期便是如此。
佛法西来前,中国的香文化早已兴起,佛法进入中原后结合了焚香礼佛,成为一种必然的程序,鉴真东渡时也许首先是在佛法活动中进行香文化的陶染,后来进入日本的皇室,然后进入日本的平民社会,这个与中国的首先在皇室,然后平民士人,再到佛法来东时与佛礼生活的结合,是不一样的,这个先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香气弥满在中原与周边的天空,没有空隙,这样就足名够了。
若视觉的文化的洗心在于观,那么嗅觉的文化的洗心自然在于闻,道理是一样,所以黄山谷说焚香能“感格鬼神,清净身心。”酒的沉醉可能还会伤身,香的沉醉却没有任何的害处,所谓“多而不厌”,自然的花香可以是“花气薰人欲破禅。”而大部分时候,尤其是在冬日里,自然的香气是不容易享受到的,所以焚香成为中原人民生活必不可少,至少在士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同竹子一般的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爱恋。
在唐朝的皇室里,香是不可以缺少的,而且此香还得有贵族的层次(名贵的香料往往先贡献给皇室),唐天朝的皇帝们的诗句子中不泛咏香的,如李世民:“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武则天:“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李基隆:“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摘录这些唐朝天子的诗句只是说明皇室的香世界是混合了自然与人工的香气弥满,实际上我早年读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句子,已经隐然的感觉唐朝的天空,就是香气弥满的,再在杜甫的“香雾云鬟湿”得到强化,唐朝的雾是真雾,是云雾,不是雾霾,时代的不同,生活的空气环境有异,这是很自然的,我们不可以过分的热忱于工业文明,这种过分会让我们生活有毒空气的世界,不得喜乐。所以我们应当的回想追忆的就是唐宋时既有天然的新鲜空气又有天朝上下热忱焚香薰香的美好生活。
古代诗文中透露的历史有时较之皇家的正史可信,那是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这里面说香的诗句多矣:
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
――《赠张云容舞》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
杨妃与李白上面诗句皆写一个香艳的体香与薰香的混合世界,而且李白的诗中还写一种以沉香命名的亭子。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李白
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
――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
清泠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
静只焚香坐,咏怀悲岁阑。
――
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
――
傅语双峰老,汝师是如来。 如何一瓣香,却为杨诚斋。
――杨万里
 黄山谷《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赠二首》赠给苏轼。
其一:
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
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
其二:
螺甲割昆仑耳,香材屑鹧鸪斑。
欲雨鸣鸠日永,下帷睡鸭春闲。
苏轼以《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和之。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朱熹有《香界》云: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这些诗句只是中原留下诗文中的九牛一毛而已,但由一斑可以见到大体的全貌,中原人如此的喜好焚香与薰香,成为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增添的是一个民族进一步从野蛮到文明的过度,进入雅致的生活境界中去,洗涤心灵,净化身体,甚至是沉醉其中,忘记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放松由于进取不能而带来的心灵困境,这在士人中尤其明显。事实上中原的香文化是二个部分构成,一部分自然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的花香通过培养花圃弥满在庭院,通过花艺(花道)弥散在室中,或者士人女子佩带香囊与戴花而随身是香气环绕,当然有时人们是踏雪寻梅,所以古人能够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思,当然我们知道林处士的诗源于先朝,比如我们知道李世民就写了:“风散动浮香。”的句子,此是写荷香,林和靖却是加了一个“暗”字来写月下之梅,视觉通感上十分妥帖,嗅觉感觉上亦是巧妙的,天然的香并不完全是自然的供给,踏雪寻梅的士人必修课,主观能动的先民知道如何享受香的生活。
香文化在中原的兴起使得相对于周边野蛮的世界,黑暗时期较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中原地区是较早进行众香国里的世界,如佛国之庄严的世界,虽不是黄金布地,却总是香气弥满,是一种人间的乐土家园,不管人是失意得意,皆生活在其嗅如兰的世界时。甚至对于香气的崇尚,到了一个迷信的而且有点疯狂的状态,不然那些历代的皇帝们,会让他们的写手(史官)把自己的太祖与本人出生时的状态写得神兮兮的,说什么是天空泛出红光,或者白烟穿过屋中之类,而且往往是出生时异香满室,过后才散,这个异香,自然是只天上才有,人间那得有的,不然不足以显示自己是天之子民,代天而役民的。
香在中原人民中有此等的魔力,带给中原人民一种美妙的生活境界与沉醉,所以它仿佛无处不在,人们焚香,薰香,浴香,写香,画香,礼香,把生活的天空薰成一片香雾,把心灵铸成一瓣心香
香是中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在绘画中的表现,便是少不了的一个印象,画面有香炉的绘画作品,多半就是香气弥满的世界,从香炉的意象中,感受中原的天空,是香气弥满的。
焚香夜读的生活对于今天的中原人民仿佛成了往事,在电脑的世界里,能够靜心的沉湎于古代文献的世界并不容易,虽然,若我们仅仅只是陶醉在香雾环绕的空气时,忘怀自我,亦是人生一大快事!

  • 2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