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阻抗和特征阻抗
当信号在传输线上传输时,每向前传输一个等效电路(这里,我们把等效电路看做信号传输方向上的最小单元,长度的等效电路)时,都要在所经过的路径上建立相应的电磁场,并且有一定的电流流经等效电路。
这时,根据之前的阻抗定义,由最小传输单元的等效电路所构成的阻抗,相对于传输信号来讲,就是此时刻的瞬时阻抗。按照这个理解,信号不停地向前传播,那么对于每个时刻,信号传输到传输线的某个特定单元位置,有这个位置上的等效电路所构成的阻抗,就是该信号此时的瞬时阻抗所以,瞬时阻抗和信号传输的时刻相关,也和该传输线的位置相关。
有一种理想的情况,如果每个时刻,该传输线上每个最小传输单元的等效电路,其物理特性都完全一致,而该信号在此传输线上传输时,每个瞬时阻抗都完全一致,那么我们就将瞬时阻抗定义为该传输线的特征阻抗。这也就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所有有关电磁理论的知识中会提到,对于特征阻抗的传输介质要求是“连续并且均匀的传输介质”了。
特征阻抗和信号完整性
传输线阻抗(包括瞬时阻抗和特征阻抗)是影响信号传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信号传输的角度看,如果每个相邻的最小传输单元等效电路的传输阻抗完全一致,信号会被完好传输。如果相邻传输单元的阻抗不一致,那么信号的能量会被反射,这样当信号到达接收端时就会失真。对于高速系统设计,为保证良好的信号传输质量,其设计目标就是设计一个阻抗连续一致的互连系统,使得信号在整个传输路径上按照一致的特性进行传输。
可以说,在高速系统设计中,所采取的一切技巧和方法,包括减小Stub长度、进行源端或终端的匹配、采用Daisy-Chain的布线拓扑结构等,其最终目的都是要保持一个瞬时阻抗一致的传输系统,从而保证良好的信号完整性。
为什么是50
在我们设计的系统中,几乎要求的都是50的传输线阻抗。有些工程师经常会问为什么要选50作为标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早期的一些电子仪器中,比如雷达和电报设备,已经设计成要求信号传输阻抗为50。并且,很多的电子系统测试仪也已经按照这个接口要求设计。因此延续历史习惯,现代的电子设备也要求按照50的传输阻抗设计。
2.50的传输阻抗设计,有利于按照目前工艺技术和设备参数进行大规模生产。
3.目前比较流行的CMOS器件,其输出阻抗一般在几十左右,因此可以方便的和这些大规模集成电路进行互连。
4.使用50 的传输阻抗设计,是对功耗、串扰、匹配、信号延迟、负载电容,以及系统集成度等几个方面综合权衡的考虑,有利于整个系统的性能优化。
如下图所示,是IBM研究机构给出的一个调查统计,在目前的材质和工艺水平的条件下,板级系统设计中,40 ~80 的设计区间是一个比较优化的选择。
阻抗的测量
通过上面的分析知道,将信号源连接到一段均匀的传输线上之后,从信号传输的角度,应该可以看到某一条传输线特征阻抗值,比如说是50。在高速系统设计的环境下,如果某个工程师还坚持说,某条导线的阻抗值应该是零(短路)或者无穷大(开路),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种观点还是建立在直流稳态,以最朴素、最直观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电路,认为导线从一端到另外一端,就应该是零电阻;或者认为电路另外一端开路,电阻就是无穷大。这种观点不是从高速信号传输线的角度和从传输线的物理结构上来看待问题的,这两种测量的拓扑结构的不同可以从下图中看到区别。
上图中,欧姆表的测量意图是同轴芯的阻抗,因此总会给人以同轴线的阻抗就是0的印象。而我们在谈论高频信号的阻抗时,我们应该按照下图的结构进行测量,这样的测量结构才是对通州阻抗的测量。
对这类问题混淆的本质在于首先要掌握高速信号传输线的物理结构,并且要时刻注意,我们对传输线观察室得到的是一个瞬时结果,即从任何传输线前端看过去的阻抗值是随时间变化的。如果可观察的时间或者测量时间可以和信号在线缆中来回往返一次的时间比拟时,那么你就可以测量到(或观察到)该线缆的瞬时阻抗,对于均匀传输介质,也是特征阻抗。然而当测量等待足够时间之后,当所要传输的信号到达传输线末端(或者系统负载)时,就会有一部分能量反射回来并且被测量仪器检测到,这时就可以检测到阻抗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在这一过程中,阻抗会不停变化,直到阻抗值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如果线缆的末端是开路,最终的阻抗值为无穷大;如果线缆的末端是短路,最终的阻抗值为零。在“最终”时刻信号已经达到了稳态,已经没有高频信号在同轴线中传输了,高速信号传输线也就蜕变成了朴素的直流导线。
对上述测量过程进行总结,测量结果在时间上应该分成三个阶段。
- 第一时间段
从刚开始测量,到入射信号到达同轴线的终点,被终点反射,沿着同轴电缆又传回起点,这个时间长度,应该是两倍的传输延迟。一个是“去”时间,信号从起点到终点:另一个是“回”时间,信号被终点反射,又传回到起点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测量结果是均匀传输介质,也就是电缆的特征阻抗。
- 第二时间段
起点观察到被终点反射回来的信号,新的入射信号和源源不断的被反射回来的信号叠加在一起,作为信号源来讲,所观察到的阻抗非常不稳定,始终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此时的测量结果就是入射阻抗,因为入射波和反射波在传输介质中叠加成了行驻波。
- 第三时间段
当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信号源进入直流测量状态,入射信号不再发生变化,反射信号在传输介质中消耗殆尽,这时测量结果是一个开路的直流导体,阻抗无穷大。
举例来讲,如果上图中的电缆只有3英寸(大约7.5cm)长,那么我们需要在大约1ns的时间间隔内完成阻抗的测量过程,这就是时域反射计(TDR)要完成的工作。TDR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测量传输线的动态阻抗。如果花1s的时间长度来测量3英尺长的线缆阻抗(包括瞬时阻抗和特征阻抗),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内信号已经来回反射了几百万次,而阻抗的这些变化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1秒钟之后,由于线缆的终端是开路,那么最终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无穷大,而且这个无穷大也是直流电阻,不能作为该电缆的电磁波传输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