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韩国《国防技术》杂志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发布
导读: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原本只由人对人构成的战场正在转变为人与机器人的复合体系。到目前为止,是以无人武器系统支援有人武器系统的方式进行战斗,但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机器人对机器人的战场。如此,从有人武器系统到无人武器系统的转换是必然的。自无人机之后,在战场上让人眼前一亮的无人武器系统就是无人地面车辆(UGV)。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战场逐渐从单纯由人类构成的体系转变为人与机器人共同参与的复合体系。迄今为止,无人武器系统主要以支援有人武器系统的方式进行战斗。然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有望见证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战场较量。可以预见的是,战争的主角从有人武器系统向无人武器系统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自从无人机进入战场以来,无人地面车辆1(UGV:Unmanned Ground Vehicle)也已成为战场上备受瞩目的无人武器系统。目前,在无人机进行侦察后,有人坦克能够摧毁敌方坦克和防御阵地。但随着无人地面车辆的开发、量产和实战化部署,它们或许能部分取代有人装甲车辆的地位。
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重视人类生命的思想逐渐增强。随着国家发展步入发达国家行列,通常会出现生育率逐渐下降,最终导致总人口数量减少的现象。根据2021年韩国统计厅的数据,韩国平均每对夫妻只养育0.8个子女,这与过去常见的大家庭形成鲜明对比。因此,社会对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更加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护战场上的人类生命,需要有一种能够代替人类执行危险任务的角色出现。国外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尝试,例如在2006年美国为首的联军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约3年的时间里投入了约5000多辆无人地面车辆清除爆炸物,总计清除了11000多个简易爆炸装置(IED: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
二是在战斗效果方面,无人车辆的战斗效率强大。现代地面战争中最高效的战斗方式是机动与火力的统一。对于无人武器系统来说,因为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可在不受敌方火力影响的情况下高效地进行战斗,从而使战斗效果最大化。
第三,无人作战车辆在经济上具有优势。在载人武器系统的研发中,为了减少作战人员的战斗疲劳并提高作战效率,必须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来设计车辆内部结构,并装备功率强大的空调等附属设备。同时,还需要考虑作战人员的舒适性和生存性等多个因素,这会增加武器系统的费用。相比之下,无人武器系统只需要考虑执行作战任务所需的因素,因此价格会更低,可以大批量生产并装备。
实战化案例
在未来,无人地面车辆将承担多种任务,包括监视侦察、近距离战斗、爆炸物处理、伤兵救助和重物搬运等。在支援人类的监视侦察或爆炸物处理等任务方面,无人地面车辆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当无人车辆被应用于近距离战斗等杀伤任务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无人地面车辆会受到对方国家、国际人权团体甚至本国国内舆论的质疑和批评。尽管如此,美国、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战斗支援任务,将具备自主战斗功能的无人战斗车辆(UCGV:Unmanned Combat Ground Vehicle)2投入实战化部署,并应用于战场或边境巡逻等领域。
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陆军将无人地面车辆命名为机器人地面战斗车辆(RCV:Robot Combat Vehicle),不仅应用于独立自主作战,还与同类型的无人车辆、有人平台进行协同作战。根据重量,美军将无人作战车辆分类如下:轻型机器人地面战斗车辆(Robot Combat Vehicle-Light,RCV-L);中型机器人地面战斗车辆(Robot Combat Vehicle-Medium,RCV-M);重型机器人地面战斗车辆(Robot Combat Vehicle Heavy,RCV-H)。机器人地面战斗车辆以其优良的机动能力为基础,执行火力支援、军事装备及弹药等物资运输及伤兵运送、危险区域侦察、载人车辆保护等任务。据美军发布的消息,其轻型机器人地面战斗车辆的试验评估已经完成;2022年5月前后,也就是俄乌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美国陆军宣布暂停研发中型机器人地面战斗车辆,集中精力研发重型机器人地面战斗车辆3。据推测,这个决定是在坦克无用论广为流传的背景下做出的。当时,美国陆军认为体积较大的中型机器人地面战斗车辆的生存能力较低,因此做出了这个决策。
俄罗斯也在不断研发无人战斗车辆,2018年在实战测试中成功操纵一台UGV沿叙利亚海岸移动并操控武器命中假想目标4,UGV名称为索拉特尼克(Soratnik),外形和参数如下表所示。不仅如此,俄罗斯武器制造商卡拉什尼科夫还正在测试一款小型无人战斗车辆Nakhlebnik,但是外界还不清楚该型无人车辆的详细数据参数。
俄罗斯无人战斗车辆“索拉特尼克”
“索拉特尼克”参数5
韩国也在持续实施无人战斗车辆的研发,2021年7月,现代罗特姆公司向韩国陆军交付了两辆韩国首次开发的多功能无人车辆HR-Sherpa6。HR-Sherpa是作为“多功能无人车辆快速示范开发项目”进行的开发,该车辆在向军队交付后,分配到负责非军事区(DMZ)和一般前哨(GOP)等前方警戒的陆军部队试用,通过上述前线部队6个月的示范运用,完成了车辆性能验证。而在交付军队之前的2020年9月,在韩国“国军日”72周年纪念活动上,2辆多功能无人车辆HR-Sherpa还在时任总统文在寅入场时在前方担任警卫警备任务7,如下图所示,该无人车辆的外形和各项参数已经确定。这款无人车在韩国是首次研发成功,与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的类似装备相比,其在最大速度和可运用距离等方面仍有待提高。未来,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性能优化来弥补这些不足。
韩国多功能无人驾驶地面车辆HR-Sherpa
HR-Sherpa参数
无人战斗车辆未来发展方向
在2000年代初期,各国的无人战斗车辆大部分是执行监视、侦察或警戒等任务的小型无人战斗车辆。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无人战斗车辆的效用得到证明,无人战斗车辆在战场上的比重越来越大,自然而然地开发出了重量和形态多样的更多无人战斗车。尽管如此,无人战斗车最优先使用的领域应该是监视和侦察领域8。
从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中得出的教训之一就是装甲车辆应重视生存性。因为即使装甲车辆的火力再猛,其他功能再强,坦克被敌方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摧毁的案例还是发生了很多。
无人战斗车辆也一样,主要在与敌人相距较近的位置执行任务,因此,其生存性必须放在首位。为了提高无人战斗车辆的生存性,不仅要增加其防护能力,还要保持敏捷的机动性。美国和德国等军事强国为了维持无人战斗车辆的高行驶性能,正在积极开发重量轻、效率高的小型大功率动力装置(AIP:Advanced Integrated Proplusion System)或没有冷却装置,能获得高热效率的高温陶瓷隔热发动机。如上所述,有许多提高机动性的技术,但最重要的是,应把重点放在开发混合动力装置9上,以取代现有的利用化石燃料的机械动力装置。为了在多元化的未来战场上主动应对,应采用混合动力电动驱动装置,以确保在多领域行驶的高机动性。要通过高效率电机驱动的混合动力装置降低动力损失,提高机动能力10。使用混动装置可以实现低噪音机动,从而增加生存性,扩大作战领域,可以适用多种战术机动。
在火力领域,无人作战车辆需要配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目标探测和打击系统,自动探测和捕捉目标、测量和瞄准,按照射程自动选择最优的弹种。该系统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等实现自主识别,率先判定优先级高的敌人并进行攻击,从而显著节省先发制人的打击时间。另外,安装了采用增强现实的瞄准镜,可以通过获得其他渠道(如无人机)收集的情报将被隐藏物遮住的敌人视为目标,从而提高战斗效率11。
在防护领域,无人战斗车辆相对载人坦克或装甲车而言较轻,因此有必要装备轻量化装甲。特别是无人战斗车辆与其他无人车辆不同,在执行近距离战斗时,要对敌方装甲部队或步兵部队的攻击具有防御力,必须满足STANAG Lv4水平12,随着无人战斗车辆重量的增加,可以加装Lv6水平的装甲。另外,适用于最新战斗机和舰艇等的隐身技术也应该适用于未来的无人战斗车辆。隐身技术是综合降低我军装备在敌方探测装备中被探测概率的技术,是通过吸收和抵消电磁波,将反射波降至最低,从而规避敌方探测,提高武器系统生存性和执行任务能力的核心军事技术。陆军适用的隐身技术大致有三种: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13、红外探测规避、可见光探测规避。
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技术又分为三种,采用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的外形,使电磁波反射方向不朝向敌方雷达方向的方式;在装备表面喷涂吸收电波材料或将结构本身设计为吸收体的吸收材料适用技术;也有用伪装膜散射电磁波,使装备具有类似地面或森林的雷达反射面积的技术。由于无人战斗车辆的特性,后两种方式的可持续性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采用将自身形状隐身化的技术。
声明: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供大家参考和探讨,并不意味着支持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