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电机高性能控制算法(8)——复矢量PI电流环、状态反馈解耦PI电流环、传统PI电流环的对比分析

1.简介

之前一直就听说复矢量PI电流环的性能很好,特别是在高速时或者说是在低载波比的时候,能够达到比较高的电流环带宽。

或者说,电感和数字控制延迟的影响使得两控制回路之间仍然存在耦合,尤其是在动态过程或高频运行中。复矢量PI电流环能够尽可能减小d-q回路的耦合效应。

关于复矢量PI电流环,知乎上面也已经有大佬画了框图。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算法_A03_复矢量PI与有源阻尼 - 知乎复矢量PI控制经典PI控制器谐波性能良好,但在高速工况下表现不佳,因此在低载波比下,可以改用复矢量PI控制器,控制框图如下: 复矢量PI同样根据零极点对消的方式进行设计,与经典PI区别在于,DQ解耦方式从反馈解…icon-default.png?t=N7T8https://zhuanlan.zhihu.com/p/647927060

我就打算做个仿真看看其效果。

参考文献:

 这篇英文文献有点久远了,有的图不是很清楚,可以看看这篇硕士论文,把框图画的挺清楚了的。

2.不同PI电流环的介绍

 2.1最传统的PI电流环

传统的PI电流环如上,只有PI调节器,没有任何补偿,没有考虑延时以及耦合效应,所以性能也是比较差的。但对于一般的应用而言,如果PI调节器参数设置的比较恰当,调节时间足够的时候,单纯PI调节器是能够把这些耦合项以及扰动项抵消掉的。但这当然没办法满足高性能的需求。 

2.2基于前馈补偿的PI电流环

注意到,前馈补偿是利用电流参考值取构建补偿项is*we*Ls,这在动态过程中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电流参考值在动态过程中不一定等于实际电流,所以这样算出来的补偿项数值也是不准确的。所以下文仿真中就不讨论这种控制方式了。 

2.3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的PI电流环

 

我们可以把图3.18化成复矢量的形式(见图3.19),这和英文文献中画的状态反馈解耦控制的复矢量原理图(见下图Fig.6)是一致的。

这个状态反馈解耦控制,应该就是用的比较多了吧(包括我自己实验中也是用这个模型),反正我当时拿到的第一个模型就是用的这个状态反馈解耦。

2.4基于复矢量解耦的PI电流环

复矢量电流控制器是基于零极点对消的控制器设计原理进行设计的,针对同步旋转 d-q 坐标系下对象存在的复数极点在控制器中引入复数零点与其对消,以期消除电流的动态耦合现象。

在不考虑反电动势we*flux时,电机的传递函数的复矢量形式为:

设计的复矢量PI电流环表达式为:

上式中,蓝色方框内表示我们传统的PI电流环,根据零极点对消原则,一般取Kp=wc*Ls,Ki=wc*Rs,wc代表电流环带宽。红色方框代表引入的复数,是为了构造复数零点与传递函数中的复数极点进行零极点对消。

因此可以得到,复矢量解耦控制的框图如下:

但是复矢量在控制器中是难以实现的,我们要把这个框图转化为标量的形式,那应该怎么转化呢?

可以看看下面这一篇知乎。

复系数控制器的实现 - 知乎本文以复系数PI控制器为例,介绍如何在仿真和实验中实现 复系数控制器。设一闭环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 浅蓝色部分为复控制器 G_{cPI}\left( s \right) =k_p+\frac{k_i+jk_c}{s} 设控制器的输入为误差 e(s)=e_{d}(s…icon-default.png?t=N7T8https://zhuanlan.zhihu.com/p/557045453

同时,在合工大这篇硕士论文中,也给了标量形式的控制框图。

3.仿真对比分析

3.1仿真参数

仿真电机为隐极/表贴式的PMSM,采用id=0控制。

Tpwm = 4e-4;%开关周期

Tspeed = Tpwm;%转速采样周期

Pn = 4;%电机极对数

Ls = 8.5e-3;%定子电感,采用隐极的,Ld=Lq=Ls

Rs = 3;%定子电阻

flux = 0.1688;%永磁体磁链

Vdc = 311;%直流母线电压

iqmax = 20;%额定电流

fc = 300;%电流环带宽,单位Hz,对应于wc=2*pi*fc

Rs1 = Rs;%控制器中的电阻参数,将影响PI调节器中的积分增益

Ls1 = Ls;%控制器中的电感参数,将影响PI调节器中的比例增益

 

仿真工况:初始给定转速1200r/min,空载启动;0.2s突加10Nm负载;0.35s给定转速突减为600r/min。

这里选取的开关频率为2.5kHz,而且在仿真中也设置了控制系统的一拍延时。开关频率设置为这么低是尽可能地恶化控制条件,突出复矢量电流环的优势!

这里还没有考虑电机的参数失配,待会后面再看看参数失配的影响。

仿真的模型有:

1.传统的PI电流环,无任何补偿措施

2.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的电流环,同时加入了1.5拍的数字延时补偿

3.基于复矢量解耦的电流环,同时加入了1.5拍的数字延时补偿

1.5拍的数字延时补偿见下图。

3.2无参数失配下的仿真对比 

 

只采用PI调节器的电流环的三相电流、转矩、转速波形

 

 

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电流环的三相电流、转矩、转速波形
基于复矢量电流环的三相电流、转矩、转速波形
只采用PI调节器的电流环的A相电流FFT分析
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电流环的A相电流FFT分析
基于复矢量电流环的A相电流FFT分析

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各个控制策略的三相电流波形、转矩波形、转速波形都差不多,貌似没有任何的不一样。各个控制策略的相电流FFT分析结果也基本一致(THD分别为6.15%/6.33%/6.27%)。


那复矢量PI电流环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呢?

主要就是体现在动态过程中的解耦性能。


只采用PI调节器的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

 

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

 

 

基于复矢量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

从上述波形中可以看到,在采用id=0控制的前提下,只采用PI调节器的电流环的d轴电流波形在动态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波动;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电流环的的d轴电流波形的波动并没有太大;基于复矢量电流环的的d轴电流波形基本没有波动,仅在0.35s出现了d轴电流轻微波动

3.3控制频率的影响

 在上述仿真中,开关频率和控制频率都是2.5kHz,现在把它们改为10kHz看看有何变化。

只采用PI调节器的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10kHz)

 

 

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10kHz)

 

 

基于复矢量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10kHz)

从仿真结果来看,只采用PI调节器的电流环和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电流环的d轴电流波动明显减小,而且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电流环的d轴电流波动非常小,能达到与复矢量PI电流环相当的水平。


这里先抛出一个定义,载波比,通常是中控制频率除以基波电流频率的比值。例如,在基波电流频率不变的前提下,控制频率越低,载波比越低;在控制频率不变的前提下,电机转速越高,即基波电流频率越高,载波比越低。


对比两种开关频率下的仿真可以发现:

1.如果只采用PI调节器进行控制,不进行任何解耦补偿,动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d轴电流脉动。特别是在低载波的情况下,仿真中的d轴电流甚至达到了负十几A,负的d轴电流是发挥弱磁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弱磁升速”,假设电机运行的转速很高,此时电机也很接近SVPWM电压输出的极限,如果此时突增这么大的负向d轴电流,可能导致电机到达非常危险的转速且不受控。

2.在控制器参数等于电机参数的前提之下,且载波比不低的情况下,基于状态反馈解耦PI电流环和基于复矢量PI电流环具有非常接近的性能。

3.在载波比较低的情况下,基于复矢量PI电流环具有最佳的电流控制效果,能够稳定地实现id=0控制。


理论上来说,采用复矢量电流环能够完全实现id=0控制,不会出现d轴电流波动。那为什么在0.35s时,基于复矢量电流环的d轴波形还会出现一点脉动呢?

这由于逆变器出现了过调制。0.35s时,电机转速为1200r/min,转矩为10Nm,此时已经接近SVPWM输出电压的极限了。

那我现在把直流母线电压由原来的311V改为511V,开关频率还是10kHz,可以看到0.35s时的d轴电流波动消失了。

 

基于复矢量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10kHz,511V直流母线电压)

3.4参数失配的影响 

注意到,电流环PI调节器参数总是和电阻、电感参数有关。

在实际中由于电机带负载时电流增大,同时会使得电机电感减小,即控制器电感大于实际电感;当电机运行时间较长时,电阻发热,使得电阻温度升高,进而使得电机电阻增大,即控制器电阻小于实际电阻。

所以仿真中选取的控制器电感及电阻分别为:

Rs1 = 0.5*Rs;%控制器中的电阻参数,将影响PI调节器中的积分增益

Ls1 = 2*Ls;%控制器中的电感参数,将影响PI调节器中的比例增益

此时的开关频率设置为5kHz。

只采用PI调节器的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
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

 

 

基于复矢量电流环的d-q电流波形
只采用PI调节器的电流环的A相电流FFT分析

 

基于状态反馈解耦电流环的A相电流FFT分析
基于复矢量电流环的A相电流FFT分析

对比参数失配下的仿真可以发现:

1.只采用PI调节器进行控制和基于状态反馈解耦PI电流环具有非常接近的性能,两者在动态过程中的d轴电流波动都比较大;而且仔细观测两者的d-q电流波形,其d-q电流波形中出现了很明显的高频谐波(这是由于我们选取控制器电感Ls1等于两倍的实际电感Ls,而比例增益Kp=带宽*Ls1,控制器电感变大,导致Kp变大,引入了高频谐波)。

2.在参数失配的情况下,基于复矢量PI电流环具有最佳的电流控制效果,虽然动态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电流波动,但是电流波动明显要小于其他两种策略;而且基于复矢量PI电流环没有因为参数失配而导致高频谐波电流的出现。基于复矢量PI电流环对应的相电流THD仅有3.86%,要优于其他两种策略的4.75%,THD优化了接近一个点。

4.总结

基于复矢量PI电流环在低载波比以及控制器参数失配的情况下,都具有更加优异的控制性能!

后续可能会花时间学习复矢量电流环加有源阻尼,但是可能也得过一个月以后了,后续有时间再更新。感兴趣的可以先看下面这两篇文献。

 

 

 

 

 

 

  • 30
    点赞
  • 3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Simulink是一种可视化建模和仿真软件,用于设计和实现各种控制系统。三相并网逆变器是一种用于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并与电网同步的装置。解耦PI控制器是一种用于解耦三相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的传统控制方法。 对于三相并网逆变器,其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两个环节:内部电流环和外部电压环。内部电流环用于控制逆变器输入电流的波形,而外部电压环用于控制逆变器输出电压的波形。为了减小内外环之间的耦合,可以引入解耦PI控制器。 解耦PI控制器的参数设计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求取逆变器的耦合矩阵,然后根据耦合矩阵设计解耦PI控制器的参数。 通过建立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可以求取其耦合矩阵。耦合矩阵描述了内部电流环和外部电压环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在得到耦合矩阵后,可以通过设计解耦PI控制器的参数来降低这种耦合。 解耦PI控制器的参数设计通常采用频率响应法。具体地,可以根据逆变器的频率响应特性来确定解耦PI控制器的增益和相位的设计方法。通过调整PI参数,可以使内部电流环和外部电压环之间的耦合最小化,从而实现更好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总之,Simulink是一种用于建模和仿真控制系统的工具,在设计三相并网逆变器的解耦PI控制器参数时,需要通过求取耦合矩阵和设计相应的PI参数来实现解耦和优化控制性能。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烦恼归林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