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与目录
什么是4f系统,以及4f系统的作用、原理和应用;4F系统是一种经典的光学系统,广泛应用于傅里叶变换光学、图像处理、光学信息处理和全息术等领域。4F系统利用两个透镜和光学傅里叶变换的特性,实现空间频率的调制和分析。
目录
一、4F系统原理与结构
4-f系统的名称来源于其结构,若L1的焦距f1与L2的焦距f2相等,此时整个系统的距离为4f,此时为标准的4-f系统,像面和物面的光场区域是1:1的比例。如果L1和L2的焦距不同,此时除了相比于标准的4-f系统在像面的光场大小(像面水平以及竖直方向)缩放比例为f2:f1,其他作用和标准的4-f系统一致。

4F光学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光学系统,它由4个基本元素组成:两个透镜和两个傅里叶变换平面。在这个系统中,光束被傅里叶变换平面分成频谱成分,然后被另一个透镜重新聚焦,使得光束在两个透镜之间进行传递和处理;
1、 第一个傅里叶变换平面
第一个傅里叶变换平面通常称为输入平面,它接收来自光源的光束。在输入平面上,光東经过透镜1的聚焦,然后通过傅里叶变换透镜1。透镜1将光束分解成不同的频谱成分,形成傅里叶频谱。
2、第二个傅里叶变换平面
第二个傅里叶变换平面通常称为输出平面,它接收来自第一个平面的频谱成分。在输出平面上,傅里叶频谱通过透镜2进行重新聚焦。透镜2将各个频谱成分重新组合成原始的光束。
其基本结构如下:
1. 输入面:放置待处理的光学信息(如图像或光束)。
2. 第一透镜:焦距为 f1,对输入面的光场分布进行傅里叶变换。
3. 傅里叶面:位于第一透镜的焦平面处,形成输入光场的傅里叶变换。在傅里叶面处可以放置光学滤波器,进行频域调制。
4. 第二透镜:焦距为f2,将傅里叶变换后的光场进行傅里叶变换,恢复到空间域。
5. 输出面:位于第二透镜的焦平面处,显示处理后的光学信息。
在4f系统中,输入光场U(x,y) 经过第一透镜后,在傅里叶面上形成其傅里叶变换。傅里叶面上的光学滤波器可以对特定的空间频率成分进行调制。经过第二透镜后,傅里叶面上的调制光场再次进行傅里叶变换,形成输出光场U’(x,y)。
这个过程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其中,F表示傅里叶变换,F-1表示傅里叶逆变换,H(fx,fy)是傅里叶面上的滤波器函数。
二、4F光学系统的应用
4F光学系统在光学和图像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范围:
1、 滤波器设计
4F光学系统可以用于光学滤波器的设计。通过适当地设计第一个傅里叶变换平面,可以将特定频率的光滤波出去,实现滤波效果。
2、图像处理
在图像处理中,4F光学系统可以用于图像重构和增强。通过将原始图像转换成频域谱,在傅里叶频谱上进行操作,再通过逆傅里叶变换将频谱转换回原始图像,可以实现图像增强和去等效果。
3、 模糊处理
4F光学系统还可以用于模糊处理。通过适当地调整透镜1和透镜2之间的距离,可以实现对图像进行模糊或者反模糊处理,应用于图像处理和视觉效果的设计中。
三、4-f系统在空间光调制器光路中的应用
如果在图1中的物面处放置一个空间光调制器,在傅里叶面处放置一个可调光阑,利用光阑滤出在傅里叶面处合适的衍射级次(通常设置为1级衍射级次),在像面可以实现非调制光(零级光、前表面反射光)的干扰减弱或者实现一些复杂的复振幅光场调控。另外,如果产生的光场是在SLM面的较近距离处,由于空间上的考虑,通常不可能将探测器离SLM足够近,此时就可以利用4-f系统实现光场中继的作用,此时的像面对应光场调控的初始平面。整个系统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Laser:激光器;LP:偏振片;BE:扩束镜;SLM:空间光调制器;L1,L2:透镜;AP:光阑;CCD:相机。
应用1:叠加闪耀光栅相位去除0级光影响
空间光调制器由于调控的液晶区域呈现周期性的像素分布,入射激光打到周期性结构上会发生类晶格散射现象,从而会在0级区域产生不可被调控的光分量,此时若对调制的相位图叠加一个闪耀光栅相位(线性相位),则可以用来消除0级光的影响。我们以涡旋光为例,观察叠加闪耀光栅相位利用4-f系统滤波后在像面后26cm的调制效果和自由传播26cm的调制效果,可以发现利用4-f系统滤波后产生得到的涡旋光相比直接产生的涡旋光效果会更好。此应用案例实验结果利用UPOLabs HDSLM45R得到。

应用2:复振幅光场调控
使用空间光调制实现高阶厄米-高斯光束和高阶拉盖尔-高斯光束,此时需要结合4-f系统对入射高斯光进行复振幅光场调控,进而在像面得到相应的光场分布。此应用案例实验结果利用UPOLabs HDSLM80R得到。

[3]。(a)(b)加载在空间光调制器上的的相位图;(c)对应的光场强度分布。
应用3 :涡旋阵列调控
利用全息方法产生涡旋阵列,若涡旋光束阵列相邻涡旋光束间距较大,则激光经过加载相应相位图的SLM后自由传输一定距离可以在相应平面观察到涡旋阵列。若涡旋光束排列非常紧密,相互之间的间距如果非常小,此时激光经过加载相应相位图自由空间传输在某一平面得到的涡旋阵列相邻之间的涡旋光束是相互干扰的,无法得到想要的实验效果。此时利用4-f系统在傅里叶面处对一级衍射级次进行空间滤波,则可以在像面附近得到理想效果的涡旋阵列。实验加载的相位图和实验效果图如图5所示。

另外,在此实验中,若CCD相机摆放的位置位于L2和像面之间,且离L2较近或者距离4-f系统像面后方较远,此时产生的小间距涡旋阵列相邻涡旋会存在相互干涉的情况,本实验中设置的4-f系统中透镜L1和L2的焦距f1=f2=150mm。观察距离像面不同距离处涡旋阵列的强度分布情况,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因此在实验中若发现产生的涡旋阵列不理想,可以考虑CCD相机观察面的位置选择是否有问题,或者考虑透镜的焦距是否与实际的焦距有所出入导致。此应用案例实验结果利用UPOLabs HDSLM38R得到。

(a)小间距涡旋阵列;(b)大间距涡旋阵列。
三、研究
实际上严格按照4f系统的光学布局,即是目前显微镜架构中通常情况下都会作为首选的双远心架构(Bi-Telecentric system);
放大倍率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几何关系推导得出,放大倍率等于两透镜等效焦距之比,由于经过傅立叶平面相当于物面经过两次傅里叶变换,因此成像为倒像,放大倍率可用符号标明成像为倒像。
通过改变俩个透镜之间的焦距比值,可以获得不同的放大倍率,跟显微物镜与筒镜之间的倍率关系,获得不同倍率大小的放大率或者是缩小倍率;
--
本篇文章为个人学习笔记,供学习和复习使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