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通过摩擦力矩限制和中空结构设计,实现机器人关节的过载保护和高效走线,显著提升耐用性与集成度。(申请人: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号:201822144537.1)
一、技术分析
1. 技术背景
现有机器人关节在超负荷或冲击载荷下易导致减速器齿轮损坏,且因缺乏中空走线设计,线缆外露易受损。本专利通过摩擦力矩限制机构和中空结构,解决了减速器过载损坏、磨损不均及线缆安全隐患两大痛点。
2. 核心创新点
-
摩擦力矩限制机构:通过齿圈(33)与电机基座(13)的摩擦打滑,动态限制力矩,防止过载损坏。
-
全中空结构:电机转子(12)、编码器(39)、太阳齿轮(31)均采用中空设计,支持内部走线或穿接部件。
-
双联行星齿轮:在微小体积下实现高减速比,提升扭矩密度。
3. 技术实现
-
摩擦控制模块:摩擦力生成器(42)(如碟簧或电磁铁)推动齿圈(33)与电机基座(13)摩擦接触,超载时自动打滑(图1、4)。
-
双编码器设计:电机编码器(2)和输出编码器(39)实时监测角度,即使打滑也能精准控制。
-
紧凑布局:交叉滚子轴承(36)与行星齿轮架(34)集成,减少零件数量,降低重量和成本。
4. 性能提升
-
可靠性:减速器寿命提升,可承受复杂工况(如足式机器人、机械臂的冲击载荷)。
-
集成度:中空走线避免外露,结构紧凑且美观。
-
动态适应:有源控制单元(如电磁铁)可实时调整摩擦扭矩,适配多场景需求。
二、商业价值与应用场景
1. 成本效益
-
维护成本降低:摩擦盘(41)可独立更换,减少整体维修费用。
-
生产简化:模块化设计(如力矩限制总成4)降低组装复杂度,适合规模化生产。
2. 行业应用
-
工业机器人:适用于高精度机械臂的关节模块。
-
服务机器人:足式机器人、外骨骼等需抗冲击场景。
-
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关节需高可靠性和紧凑结构。
3. 案例参考
专利未提及具体案例,但申请人(杭州宇树科技)已在四足机器人领域推出多款产品,推测其技术已应用于Laikago、Unitree系列等迭代机型。
三、专利布局意义
1. 技术壁垒
-
结构专利:通过力矩限制机构与中空设计的组合,形成机械领域技术壁垒。
-
交叉授权潜力:若与电机控制算法专利结合,可构建复合技术护城河。
2. 竞争对比
相比传统关节(如Harmonic Drive仅依赖材料强度抗过载),本专利通过动态打滑机制实现主动保护,且中空设计优于多数外置走线方案。
3. 开源关联
专利本身为实用新型,技术实现依赖硬件设计,与开源协议(如Apache 2.0)无直接冲突。开发者可通过授权获取技术细节,降低仿制门槛。
四、给潜在用户的建议
1. 开发者
-
在授权范围内参考专利结构,利用中空设计优化机器人内部布线。
-
结合开源控制算法(如ROS),适配本关节的动态力矩限制功能。
2. 初创企业
-
通过专利授权获取成熟方案,节省关节模块研发周期与成本。
-
聚焦细分场景(如医疗外骨骼),与宇树科技联合定制差异化产品。
3. 科技巨头
-
联合宇树科技构建“机器人关节专利池”,覆盖结构、控制、传感技术,应对国际竞争(如波士顿动力)。
-
投资中空走线技术的衍生应用(如无人机云台关节)。
结语
该专利不仅是机械设计的突破,更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抗冲击+高集成”的标准化关节解决方案。无论是技术前瞻性还是商业落地潜力,均值得开发者与企业深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