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表面肌电应用的新进展

表面肌电应用的新进展

摘 要:
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是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介绍了表面肌电的发展背景及机理、在体育科研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应用的进展。在体育科研领域,表面肌电主要对运动技术动作的肌肉激活时间与顺序、肌肉贡献率和肌肉疲劳程度进行评估。在临床医学领域,表面肌电主要对患者患侧肌肉表面肌电特征进行研究,可作为运动康复治疗时患侧肌肉的监测设备、新型训练控制系统的重要组件。
1. 表面肌电的发展背景及机理
神经和肌肉等组织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产生可传导的动作定位,传导过程中发生相应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被称作肌电。1791 年,伽伐尼(Galvani)通过对蛙类肌肉收缩实验并证实肌肉收缩与肌电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因此人类普遍认为这是肌电认识的开端。1912 年,Piper 通过对人体进行肌电实验,成为史上第一位在人身上记录下肌电图的科学家。1922 年,Gasser 和 Erlange 利用阴极射线示波器代替传统检流器成功测得肌电图,因此他们在 1994 年被授予诺贝尔奖。此后陆续出现了同心型针电极、诱导性针电极、多导电极。20 世纪末,肌电信号分析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日趋完善的条件下变得简单易行,因此肌电的应用更为频繁。
电极引导肌电的测试方法可分为两种,针电极(FW-EMG)和表面电极(sEMG)。因 sEMG 有客观性、实用性、无创性等特点,在康复医学、运动医学、骨科、神经科学等临床和研究领域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分析和研究神经肌肉功能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采集大脑运动皮层控制之下的外周运动单位电位的信号,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时域分析主要包括均方根振幅(RMS)、积分肌电(IEMG)、平均振幅(MA),这些指标常被用来评价肌肉的肌肉激活模式、肌力水平、肌肉贡献率和多肌群协调性;频域分析主要包括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及其衍生指标 MPF 斜率和 MF 斜率,这些指标常用来评价肌肉疲劳程度。因此表面肌电可以反映肌肉活动和中枢控制特征的变化规律,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肌肉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 。
2 表面肌电应用进展
2.1 表面肌电应用在体育科研领域的进展
2.1.1 肌肉激活时间与顺序
激活时间并非仅以肌电信号的出现为标志,而需要经过一定的计算并进行幅值标准化和时间归一化处理。郭峰等人通过上述方法对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技术动作上肢肌的表面肌电进行分析时发现:在后手直拳击打动作中,上肢拮抗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了在平时训练中应加强拮抗肌训练的建议 。激活状态的标准:肌肉的均方根振幅(RMS)达到此阶段 RMS 幅值的 2 个标准差,且持续时间在 50ms 以上。张秀丽等人利用表面肌电对国家队射击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分析时发现:以均方根振幅值(RMS)指标衍生出的另一指标—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对运动员进行多支箭的动作进行一致性评价较为合理 。庄维友在对原地掷实心球最后发力阶段的表面肌电进行研究时发现: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股直肌及三角肌前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表现出明显的“预激活”现象,表明平行式和前后式肌肉整体用力明显,肌肉用力顺序不是“自下而上”的。上肢肌群中三角肌前部最
先用力,肱桡肌最后用力,从而验证了鞭打动作的生物力学运动原理,即“大关节的活动先于小关节活动” 。肌肉协调性的保持与肌肉激活的顺序有着重要的联系,即肌肉激活的顺序越合理肌肉之间的协调性越高。邹煜等人对 20 名双手抛接球运动经验的体育专业男生进行双手抛接球动作表面肌电测试时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逐渐增加,被试者双手各肌肉激活时间和顺序逐渐显现出规律性,呈现出前低后高的特定台阶状变化 。
2.1. 2 肌肉贡献率
肌肉贡献率是指完成动作时某块肌肉的积分肌电值(IEMG)或平均肌电值(AEMG)与所测参完成该动作所有肌肉的 IEMG 或 AEMG 总和的百分比值。可用以判断是否肌肉发力和肌肉做功程度的大小,并以此来对所测肌肉进行贡献等级的划分及主次肌肉的确定 。
肌肉贡献率并非一成不变的,技术动作的改变都可以导致肌肉贡献率的变化。牛永刚对北京市柔道队和排球队的 13 名运动员进行特定技术动作的表面肌电测试,同时结合运动链模型结合训练学领域的鞭打动作对人体运动链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上肢链动作测试与半身链动作测试的结果一致:上肢链贡献率比 > 核心链贡献率比 > 下肢链贡献率比;全身链动作测试的结果:上肢链贡献率比 > 下肢链贡献率比 > 核心链贡献率比。并得出以下结论:上肢链贡献率比值与运动环节数量呈反比关系;而下肢链恰好相反,当运动环节的数量增加至全身链时贡献率大幅提升;而核心链贡献率比例呈抛物线状,在半身链动作测试时最大,在全
身链动作测试时最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3 肌肉疲劳程度
肌肉疲劳常出现在运动员的高强度运动之后,具体表现为肌力减小,运动强度也随之减弱,严重时会引发运动损伤,即肌肉和关节的劳损。在评价肌肉疲劳的研究中多以时域和频域分析为主。时域分析包括积分肌电(IEMG) [8] 、均方根值(RMS) [9] 、平均振幅(MA) [10] ;频域分析包括中位频率(MF) [11] 和平均功率频率(MPF) [12] 。当肌肉疲劳时,表面肌电的潜伏期和积分肌电值就会相应的延长,波幅降低,MPF 和 MF将会下降 。肌肉疲劳和肌力所呈现出的是不稳定的非线性信号,因此使用传统的 sEMG 时频分析法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也有研究已经表明非线性分析指标对肌肉疲劳的评价也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动态收缩条件下肌肉疲劳的时频分析也逐步地被探索并在肌电分析中开始被应用:一种具有时间和频率移不变性的肌电分析方法—Co-hen 类时频分析,这种特性使它成为最方便应用于非平稳肌电信号分析的方法之一。小波变换 (Wavelet transform,WT) 是由短时傅里叶变换发展而来,它具有可变的时频分析窗口并可同时提供时域、频域两方面信息,它还可将原始肌电信号按照对应的时间分解到不同频率带上或者对肌电信号进行特定精度的表达。S 变换(S - transform)是 Stock-well,Mansinha 和 Lowe 引入的,它是 STFT 和 WT 这两种处理手段的混合技术,他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集于一体:在时频域上都能较好地分析能力。尽管这种技术在脑电图和心电图领域都已经进行了探索,但这种技术尚未在 sEMG 领域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肌肉动态收缩时肌肉疲劳的方法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因此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大。综上,只有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肌电信号能够相对准确的得到肌肉激活时间。肌肉激活时间及持续时间决定肌肉间的激活顺序,即时序。与此同时,就某一技术动作而言,肌肉的激活时间和强度决定肌肉贡献率大小;此外,随着技术动作的改变即肌肉贡献率会随运动环节数量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肌肉贡献率比。上述指标的变化也是影响肌肉协调性的保持的重要因素。
2.2 表面肌电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进展
2.2.1 提取患侧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脑卒中偏瘫是典型神经功能缺损而引起肌肉功能障碍的疾病之一。肌纤维的收缩是神经和肌肉两者共同完成的,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和表面肌电图检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疾病的神经损伤情况及肌肉功能如肌张力、肌力的水平等,由此为临床康复治疗的研究与开展提供合理依据。阙玉梅等人通过对 96 例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和 96 例健康老年人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表面肌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经过治疗以后,观察组病人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在踝背伸时,其积分肌电值、踝跖屈积分肌电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而其协同收缩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对慢性疼痛病的诊断治疗中,患者的主观感受只作为临床工作参考的一部分,表面肌电水平能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肌肉功能,且慢性疼痛病存在其特有的表面肌电图特征。刘斯文等人利用表面肌电图对 401 例慢性腰痛患者回顾性分析时发现:单侧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侧臀中肌与臀大肌的肌电平均振幅值均低于非疼痛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5 或 P <0. 01)。而慢性腰痛患者在足背屈、下肢后伸、腰背向后伸过程中,非疼痛侧和疼痛侧竖脊肌腰段、多裂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与腓骨肌的肌电平均振幅值无显著差异(P > 0. 05)。由此得出结论:“51—60 岁是慢性腰痛的高发年龄,此后随着年龄增加,腰痛发病有趋缓现象。”面肌痉挛在肌电检测时也会呈现出特有的表面肌电图特征,这种肌电特征可为面部肌肉痉挛的临床诊断与评估提供有效参考。廖贵阳等人选取面肌痉挛门诊患者 60 例,采集患者放松状态下及做最大自主收缩闭眼动作时健、患侧眼轮匝肌表面肌电值,发现在放松状态下,面肌痉挛患者健、患侧眼轮匝肌 AEMG 值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健、患侧MF、MPF 值比较无显著差异;在收缩状态下,健、患侧 MF、MPF 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 001),健、患侧 AEMG 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 < 0.05) 。
2.2.2 康复医疗中的使用实例
2.2.2.1 作为康复治疗的监测设备
将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引入生物反馈系统,将表面肌电信号转换后并放大,用视觉或听觉方式反馈给受试对象,促使其自主训练,从而达到强化运动效果的目的,这个过程被称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urface electromygraphic biofeedback,sEMGBF)。它与传统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相比,不仅兼有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感觉传导输入,而且将肌肉的控制 (肌肉收缩,舒张) ,关节活动时的本体感觉,复合感觉,与相应的动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患者对肢体控制再学习,与传统的运动疗法相比,能将患者的抽象的感觉转变成实时的数据,患者能实时看到自身的状态和努力成果,因而尤其是在肌力的强化,肌张力控制方面效果也会更好。刘绮等人将 35 例首次发生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EMGBF)结合常规训练康复训练;对照组则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经过四周的治疗,发现虽然两组患者的各项评估(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改良 Ashworth 量表、胫前肌肌力、Berg 平衡量表(BBS)、简化 Fugl - Meyer 运动量表下肢功能评分(FMA - L)和 10m 步行速度测定)结果均较四周前有明显改善,但实验组个别患者除肌肉张力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各项评估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得出常规康复训练与 EMGBF 反馈的结合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脚踝背屈,同时也促进了瘫痪侧下肢行动能力和功能的恢复。
2.2.2.2 新型训练控制系统的开发
常见的表面肌电所记录下的以时间为序列的非稳定信号蕴含大量的肌肉活动和运动状态信息,若用它来预测患者的运动意图和肌肉功能状态,并转换成计算机系统的输入指令,则可建立一种非常规的全新人机信息交流与控制技术。近年来,常见的新型训练控制系统有肌电假肢系统、康复机器人等。刘万阳等人自主开发了一种由虚拟现实的肌电和计算机接口组成的训练控制系统,这种训练控制系统可实现对表面肌电信号的实时采集、特征提取、实时识别动作并对虚拟现实进行控制,它无需与除无线表面肌电设备外的其他交互设备与虚拟现实实现动作的交互,后续可用于对运动功能受损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综上,表面肌电在临床医疗上主要应用于脑卒中、颈腰椎病等疾病的神经肌肉功能评定以及作为检测工具为患者提供实时反馈,从而加快疾病康复的进程。此外,在康复治疗前表面肌电可用于分析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受损情况及健、患两侧的差异状况;在康复训练期间被记录的数据还可用于观察受试者患病侧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情况,从而为康复治疗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2.3 表面肌电的不足之处
电极大小和位置、表皮清洁度、肌肉运动方式等客观因素都可能干扰 sEMG 振幅和频率并造成实验结论的偏差。von Laberg C 等人使用针电极(FW - EMG)和表面电极(sEMG)分别对运动员跆拳道踢腿动作的股直肌近远端激活顺序进行分析时发现:高速运动的条件下,仅使用sEMG 不足以得出股直肌近远端激活顺序的准确结论,因为相邻肌肉的起始信号可能对此时的信号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如股四头肌的血管肌肉。sEMG 的建模等处理技术是影响结果的主观因素。Vigotsky AD 等人指出 sEMG 研究旨在得出肌力的产生、肌肉激活、肌力产生机制的结论。仅基于 sEMG 振幅得出的上述结论可能存在缺陷,因此要得到更精确的结论需要更为先进的 SEMG 建模等处理技术。
3.总结
3.1 表面肌电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推广与应用使得体育研究手段更加丰富。根据各运动项目中肌肉收缩特点的不同,表面肌电的在各项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即要考虑各项肌电指标对研究结论是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时,各项肌电指标的敏感性需要充足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因此合理的肌电信号建模与分析方法对不同运动项目表面肌电研究的开展、对表面肌电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面肌电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并不会受限于运动项目的类型。因此,良好的肌电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共同特点的某些运动项目,这也是一个长期需要思考和不断优化的过程。
3.2 将表面肌电应用于临床医疗和开发医疗器械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神经肌肉状况的一系列表面肌电图评估可以为临床康复医疗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它不仅将医生从繁琐的训练任务中解放,从而减少人员消耗。使得医疗资源短缺和大量市场需求所形成的矛盾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与经济价值巨大。

来源:体育世界(学术版)
有需要可以联系我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3
    点赞
  • 3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