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odme
本文出处:http://blog.csdn.net/sodme
声明: 本文可以不经作者同意, 任意复制, 转载, 但任何对本文的引用都请保留文章开始前三行的作者, 出处以及声明信息. 谢谢.
前记:
辛辛苦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终于等到了毕业,找了工作,进了公司。
在这之后,很多人所走的路,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有些,甚至与他们在校的表现完全不同。而事实上,当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一种完全依靠自己的自由人生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篇有关“培养危机感”的作团队感悟,其核心思想是:
团 队的成长和成熟,很多情况下,依赖于团队成员自我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改进,而之所以能够这样不断的“自我要求”,“危机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当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明确知道我们与别人的差距,都能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在哪方面努力,都能知道我们的团队和项目都有哪些危机,团 队成员才会更有目标、争分夺秒地主动改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危机感”,其目的绝不仅仅是灌输一种压力,更深层次的,是想让整个团队不仅有目 标,而且有动力。
引入正文----
我们常说,人比人,气死人。
但是,作产品,作团队,却不能不比较,不能毫无斗志的得过且过,中国人这么多,聪明人这么多,聪明的企业这么多,你得过且过一段时间,就很容易被别人反超,这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为了继续生存和保持领先,你必须不断向前。
小到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小产品,大到一个已经颇具影响力的大公司大产品,危机意识都必不可少,要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时时刻刻想办法改进,这种意识要从团队最上层一直灌输到最底层,形成共识,形成合力。
危机感来源于哪里?
来源于与同行的不断比较,
来源于对市场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和预测,
来源于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
来源于所有可能影响团队与项目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 经常的跟业内领先者比较,比如说,我们自己的产品,要跟暴雪比技术、跟梦幻比玩法、跟巨人比营销;就象华为在不断地跟西门子、跟贝尔实验室、跟爱立信、跟 诺基亚、跟阿尔卡特比,一样的道理。为自己树立一个标杆,知道自己的差距,不断追赶。这所有的目标,都会让我们时刻明确自己还有哪些事需要作,都会让每个 成员都倍添压力感。
官越大,职位越大,压力也就越大,这是必然的,但是,作为团队领导者,仅凭一己之身承受所有的压力,也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要学会把自己的工作分摊出去,把自己的压力分摊出去,把自己的危机意识传导出去。一层层的传导这种危机意识,直到团队最普通一员。
团队是干嘛的?
团队,不就是用来一起承受压力,一起努力把产品作好,把公司作好的吗?这才是团队最重要的作用呀,凡事只靠一个人,那还叫团队吗?
一个团队,没有危机感,大家工作就会没激情,就会感觉没压力,就会悠哉悠哉,不紧不慢。有时,虽然作为主管累的要死,但是,他的手下却闲得没事作,无精打采,这样的情况,是对公司人力资源最大的浪费,而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所有浪费形式里最不可宽恕的。
危 机感,这个词,可以再具体一点:比如,一个项目,作不好,团队就解散;一个产品,里程碑完成不了,就换人。如果我们都不给自己一个最后期限,整天浑浑噩 噩,就只能被生活吞噬。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危机感,并不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还是需要团队成员自己在心底里树立自发的危机意识 和时间意识。
危机感,是一个时刻自我要求精益求精之人的正常心态,是一个具备大局观的人自然而然形成的认识论。危机感,来源于明确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要想知道自己的不足,又必须具备务实的精神。
我们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很多的新人,进入项目组后,一时半会可能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上班时聊聊天,看看新闻,泡泡论坛,一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虽然我不好用“混”这个字来描述这种状态,但,这确实就是一种“混”的状态。
我 想问一下,你想过明天吗?你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样的?你准备什么时候找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买车,什么时候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以上所 有这些,离开了物质基础,行吗?但物质所得,不是靠“混”就是“混”出来的。你不希望通过自己双手的努力,来获得这一切吗?如果现在不开始,你又准备什么 时候开始大展拳脚呢?
新人们,往往天真的以为,进了大公司,签了一个所谓的无固定期限合同,就是大公司的人了,生活和工作就会有保障了,工资和待遇就会稳定了。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包括大公司里,都没有所谓的“稳定与保障”一说,你的项目和团队,如果持续着一直没办法赢利,没办法为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那早晚也一定会解散。
特别是,对于一个新的项目组而言,前途更是未卜。可惜的是,很多的新人看不透这一点,天真的以为进了大公司就象鲤鱼跳龙门一样,随后的荣华宝贵就会随之而来,我想说的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好事,想要获得就必须首先要艰辛的付出。
人活着,要追求一种状态,
一种向上的状态,一种只争朝夕的状态,而不能万事都不紧不慢,悠哉悠哉,到头来,你可能不仅失去自己的机会,也可能失去自己的团队和产品。要找到这种状态很不容易,而要保持这种状态,也不容易。让这种状态形成惯性,是保持它的好方法。
当你觉得足够好的时候,去放眼看看业内其它公司,他们是一个什么样子?是不是哪些方面比你作得更好?也可以去不断使用自己的产品,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体会问题,去不断的改进。保持这种作事的惯性,精益求精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