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04章摘要

4.1需求采集方法的分类

4.1.1  直接采集与间接采集
直接采集与间接采集,获取到的需求分别是一手需求与二手需求,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它们的差异。
►第一个角度: 需求的提出者是不是有需求的人。如果用户是为自己提需求,采集到的就是一手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是转述的,就是二手需求。举个例子,比如说某一位销售见过一个客户,没有成单,然后他把阻碍成交的问题转化成一个需求提给产品经理,我们收到的就是一 个二手需求。
►第二个角度: 需求是原始的还是加工过的。比如直接跟用户聊,采集到的就是一手需求,而去看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些行业分析报 告,采集到的就是加工过的二手需求。给大家提个小的注意点:看报告 时一定要关注它是出自哪个机构之手,甚至要查阅这个机构的股东结 构,看看有没有可能存在影响报告客观公正性的投资方或关联企业。

直接采集的一手需求更准确,所以产品经理一定要确保手里有足够比例的需求是来自直接采集的,这样才能让产品本身和自己对产品的判断更接地气。而间接采集的二手需求,就需要带着问号来看,思考其需求者和提出者分别是谁,以及有没有被曲解过。但,二手需求(比如一份客户反馈周报)是经过梳理的,所以获取结论的效率更高。在工作中并不是说只用其中一种就可以了,而是要视需求不同灵活选用。

4.1.2  说和做,定性与定量
怎么说表达了观点,怎么做反映了行为,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说”最大的劣势是“耳听为虚”,怎么解决耳听为虚呢?看他怎么做。“做”的优势就是“眼见为实”,但也有劣势:我们不知道用户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意味着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于是,需要再去听他如何说。所以说和做是一对不可分拆的方法, 尽量同时用于一次需求采集,否则可能会出问题。
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向于了解,属于个体研究;而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属于群体研究。定性的问题是“以偏概 全”。如果你的产品有几百万用户,而定性研究经常只针对几十个用户,那么这几十人是否能代表全体?这种情况下很可能被部分样本的特 殊情况带入歧途,所以要辅以定量的方法。但是定量会“以表代本”,只能用来发现表面的现象,却无法从中知道背后的原因。比如,通过定性 的数据发现7月份用户活跃度比6月份降了5个百分点,那么,就可以抽取几个6月活跃但7月不活跃的用户,做一个定性的访谈,来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产品经理理解用户需求的过程,并不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一般规律——从观点到行为,再从行为到观点,一样会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到定性,以实现螺旋式上升,使了解和证实在不断迭代中得到进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是一个我参与过的淘宝产品的完整需求采集过程。
►产品规划阶段: 听用户“定性地说”,确定产品方向(做什么;随机抽样了40个用户做访谈,据此写出需求列表。
►项目早期: 听用户“定量地说”,确定需求优先级(先做什么;投放了2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了需求优先级的排序。当然,这只是确定优先级的辅助手段,最终做什么,还是由产品经理决定。
►项目实施过程: 看用户“定性地做”,确定要先实现的那几个需求应该怎么做;设计的同时完成可用性测试,其间陆续找了10个用户来 验证。
►上线后的优化阶段: 看用户“定量地做”,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做数据分析,不断地改进产品。 “Z字采集法”也有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数据分析以后,通常又会做用户访谈来证实数据分析的假设。

4.1.3  是否在真实场景里
采集是否发生在真实的需求场景里,也是一种分类方法。
作为一个具备很多专业知识的产品经理,只有能做到秒变小白,回滚到自己完全不了解产品的心理状态,亲自去体会临场感,才能避免做出很多坑用户的产品。而最好的体会临场感的方式,就是到用户发生需求的场景里去。这也是为什么产品经理不能只听“二手需求”,因为那些需求是别人总结过的,已经没有了临场感。真实的用户不是“用户群体”,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4.1.4  是否和产品发生交互
最后一个维度的分类方法,是看需求采集过程中,用户是否和产品发生交互。
电视机需求 vs 洗碗机需求。
电视机:装修好新家,大多数人都觉得应该有个电视,这是必需品,所以一定会买来放在客厅或卧室里,但之后可能一个月才开一次, 几乎不用。
洗碗机:在国内因为大家都不觉得这是必需品,所以很少有人买。 但如果不小心买了,用过之后发现洗得确实挺干净,每周能因此省下不少时间,就“根本停不下来”。 之所以选择这两种产品,是因为它们对应的需求,可以分别用来定 义两种很典型的产品功能。
电视机需求:用户以为自己要,但有了并不用的产品功能。
洗碗机需求:用户以为自己不需要,但用过就离不开的产品功能。

无论是电视机需求还是洗碗机需求,似乎都基于一个潜在原因:用户不靠谱。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这种不靠谱,或者说如何在这种不靠谱的现状下实现用户和产品的双赢?
办法很简单,采用低成本验证。具体做法就是,先不上复杂的系统,设法简化实现,或者干脆用人肉跑流程来验证。同时,多让用户低成本体验产品,比如试用、租用。
常见的做法是“免费试吃”,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产品经理觉得用户肯定会喜欢,但毕竟用户没吃过。先在超市里摆放一个小号的试吃装,用户对从来没尝过的免费零食饮料往往毫无抵 抗力,尝了一下后觉得“哎哟不错哦”,就买了。
►企业在考虑是否需要一个收费的协同管理系统时会很纠结。如果系统提供商适时推出30天免费试用版,就可以大大降低客户尝试的心理门槛。
►对用户而言,下载并体验一个新的App产品成本实在太高了。完全可以将一些基础的核心功能做成H5页面,让用户不用下载就能试用。

4.2一些实用的采集方法

1.腾讯的10.100.1000 ,相信很多产品经理都听说过: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看100篇用户写的相关文章,处理1000个用户反馈。其实不用纠结数字和形式,关键是要保持和用户接触的强度
2.在阿里,我待过的一个团队会逼产品去做客服,由此来迅速熟悉用户。有条件的可以让新人去客服部门轮岗数周到数月,没条件的也可以让产品经理每个月听半天的客服电话。同理,产品经理去做销售,哪怕作为技术支持人员陪同销售去见客户,也能大大加深对用户的理解。
3.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方法:请一群用户到公司里面开批斗会。开会的内容很简单,让用户来骂我们。一开始用户可能不好意思,说得不痛不痒,这时候可以找几个自己人作托,先骂几个“厉害的”让大家见识见识,然后你就会发现用户全都放开了。最后记得再给用户一些小礼物, 让他们体会到我们的真心实意。
4.利用网络也是好办法,比如这个例子:智能路由器厂家的产品经理,可以试试用百度搜索关键词“路由器”,搜索引擎的大数据就会告诉我们很多用户痛点.
5.还可以看各种报告和公开数据,比如百度指数、各种搜索榜单,微博、微信朋友圈的热门话题,各种应用商店里的排行。仔细看能从中发现很多需求和趋势。经常看到的各种追热点的营销活动,背后都有着一 群时刻蹲守在网上、嗅觉灵敏的从业者。
所有的需求采集,本质上都是为了多接触用户、和用户做朋友。这个说法其实是从小米那里来的。既不要从上往下俯视用户,也不要跪舔用户,对用户言听计从、卑躬屈膝,这样都没办法建立起情感的链接。 真正能交成朋友的其实是比较平等的两个人,平等意味着可以更充分彻底、掏心窝子地沟通。
还有一些用户研究的小技巧,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里只说一个很有趣的小例子。
假设一家汽车公司想了解大学毕业二、三年的人在选择第一辆车时,预算是多少。如果直接问用户“你买第一辆车的预算是多少”,得到的答案就很可能会有偏差。比如,有的人预算只有5万,但自己觉得有点少,说出来挺不好意思,可能会告诉你八万到十万;而另外一位富二 代,也许第一辆就打算买个百万的豪车,但不想露富,于是跟你说三、 五十万左右。这时候,你可以这么问——“假设你最好的朋友要买车, 你觉得他的预算是多少”,就可以排除掉大部分的偏差。

4.3用户、需求的再理解

4.3.1  需求的三种深度
►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 表面能听到、能看到的东西,一般是通过用户怎么说、怎么做直接表现出来。如果只到这个层次,是做不好产品经理的。
►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 用户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如果能找到目标和动机,会稍微好一些。但相对第三层,这里还是要实在 一些。比如,用户说希望开始每天健身、跑步,目标是减肥。再往深层挖,其价值观层面的需求可能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的自己。
►第三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 最底层的,最稳定的需求,人类社会诞生的千万年来,基本上没怎么变。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这个层次,就找到了产品最本质的用户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它本是战略落地的手段,用来衡量战略的完成度,但经常被误以为是目的,变成了片面追求的数字。
我们一起来回顾几个让人哭笑不得的KPI。

第一个KPI,提高火车的上座率。 有个地方想出一个超级有效的办法:把车厢数减少,比如16节变8节,上座率直接翻倍。

第二个KPI,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 北京蓝天数由98年的100天提高到2010年的286天,但空气质量并没有改善,只是更改了监测站的地点。2006年,关闭了当时两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监测站,2008年又将监测站搬到六环以外远离市中心15到20公里的地方。这样,空气质量的平均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个KPI,校车不能再出事故了。 新闻里说,受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及各部门严查校车的影响,多所 学校决定取消校车接送。为了送孩子上下学,家长们各显神通,有的包三轮车,有的拼租面包车,有的自己抽时间接送。

第四个KPI,春运不能让一个学生站着回家。 如果你去学校附近的代售点买票,问:有卧铺吗?答:没有。又问:坐票呢?又答:也没有。再问:站票呢?再答:有,但是不卖给学 生!
终极问:为什么?终极答:因为铁道部规定,今年春运不让一个学生站着回家!

上述例子有些夸张,但为了满足公司战略需要,伤害用户的情况确实比比皆是。这是公司规模变大后很难杜绝的现象,牵涉到一个很深刻的管理学命题:各层员工到底对谁负责?当然,这不在本书讨论范围内。
由以上分析可知,最重要的用户还是外部的。满足任何战略需要的内部需求时,心里都要时刻想着外部用户,防止本末倒置。战略需要而用户不需要的产品,往往没有好下场。

4.3.3  用户: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
随着信息收集得越来越多,我们对用户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户是抽象群体 :在产品概念阶段,用户是假想的某一类人——目标用户、核心用户。
第二阶段,用户是具象个体 :需求采集时,我们要去接触一个个真实的用户,见活人,听故事,找感觉,发现“用户故事”。
第三阶段,用户又是抽象群体 :整理采集到的需求时,把真实用户再合并特征,定义出“人物角色”,并反向修正产品概念。

两种典型用户:新手与专家
新手是一群不爱看说明书、急于直接上手、用得不爽就很懊恼、很轻易就放弃的产品用户,要的是简单易用、快速上手 。
专家是一群会看说明书、会泡论坛、会查攻略、乐于接受挑战的产品用户,要的是稳定可靠、性能高 。
核心用户是新手的典型产品,是那种用户量很大的大众产品,比如电梯、公厕、垃圾桶等公众设施;电视、冰箱、洗衣机等普通家用电器。任何领域的专家总是少数,所以核心用户是专家的典型产品,往往用户量很小,比如医院或工厂的专业仪器、乐器、专业级数码设备等。 总体来看,2C的产品新手用户更多,2B的产品专家用户更多;前台 品的新手用户更多,后台系统的专家用户更多。

专家级产品有时候会考虑“向下兼容 ”。比如Canon的1D单反相机, 调到自动挡后直接按快门也能拍照。再如一些互联网、软件产品,往往也采取向下兼容的做法,将更多功能隐藏在“高级设置”里,让新手用户上手更容易。

当然,随着时间变化,一个产品的核心用户也会变化。 有从新手变为专家的, 一直拟物化的苹果手机操作系统从iOS7开始扁平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户更加追求效率。也有从专家变为新手的,比如自动档汽车相对于手动档汽车的比例越来越高,家用路由器的设置变得越来越傻瓜、友好。

4.4产品原则与初心

产品原则是整个产品团队必须达成共识的准则,依赖于团队的价值观或者是产品的初心,相当于一个产品的宪法。 投资人在了解创业团队时很喜欢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做这个项目?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初心,初心决定了团队发展空间的上限。
以下列出的要素都可以视为产品原则。
►目标用户分为哪几类,以及他们的优先级排序,整个团队必须达成共识。 ►产品的市场切入点,最关键的用户需求场景是哪几个,一开始的最小可行产品MVP必须满足哪些。
►对一个社区而言,人和内容都很重要,到底哪个更重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共识是这个社区的产品原则。而且,往往对错都没有共识重要。有时候虽然是一条绕远的路,只要齐心协力说不定就走完了,就怕 走走停停、不断争吵。
►一个产品,应该追求用户数量还是质量,追求流水还是追求利润?这些都是产品原则里面需要包含的内容。

和很多事情一样,产品原则也需要与时俱进,定期优化调整。

实例:知乎初心
一个是“知乎”。很早的时候,我和知乎的联合创始人黄继新聊过, 他觉得专业知识靠媒体做二传是不靠谱的。因为黄原来是科技媒体的从业人员,做了一个叫apple4us的群博客,所以很清楚这回事。他觉得普通人士看到的专业知识,往往并不是专业人士直接写的,而是媒体从业者写出来的,所以这些信息会经过扭曲,会造成误解。
我个人也有这种体会。原来很喜欢看《锵锵三人行》,觉得这几个人很厉害,随便找一个话题就能信手拈来,说得头头是道。直到有一期聊阿里的话题,因为我比较熟,所以发现他们的很多观点,甚至很多事实的引用都是错的,连我都可以轻易反驳。这个事情让我很震撼,继而猜测他们每一期的水准都是这样,只是我对其他领域不熟悉,更容易被忽悠而已。现在我可能会更偏激的认为,所有媒体其实都是这样,只有编造程度的大小和有意无意的区别。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产品经理知识体系2.0.pdf》是一份给予产品经理的知识细节大纲,旨在帮助产品经理搭建更完整的知识框架,进一步提升其职业能力。该文档囊括了产品经理的职责、能力要求、工具与方法以及成长方向等重要内容,可以作为产品经理日常工作的参考和指南。 文档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产品经理的职责、产品管理、市场调研与用户分析、需求管理和项目管理。其中,“产品经理的职责”介绍了产品经理的具体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包括协调产品团队、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和设计产品策略等;“市场调研与用户分析”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和用户分析,以确定产品需求;“需求管理”部分介绍了产品经理如何收集、整理和优先级排列产品需求;“项目管理”部分则给予了产品经理管理团队和项目的方法和工具。 此外,《产品经理知识体系2.0.pdf》还强调了产品经理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体系,关注最新的技术和市场趋势,以适应变化的市场和业务需求。因此,该文档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向产品经理传递成长思路和学习方法,帮助其在职业生涯中实现持续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该文档给予产品经理全面的知识框架和实操指南,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产品管理的核心要素和流程,获得更高的职业成就和业务价值。 ### 回答2: 《产品经理知识体系2.0.pdf》是一份系统、全面的产品经理知识框架,旨在帮助产品经理们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体系。 该框架包括产品战略、市场分析、用户研究、产品设计、需求文档、项目管理、产品数据、营销推广等多个方面。其中,产品战略是整个框架的核心,其包括市场定位、目标用户、价值主张、商业模式等。在此基础上,市场分析、用户研究等会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更好地为产品设计和需求文档提供支持。 该框架不仅覆盖了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范畴,还涉及到产品数据和营销推广等方面,可谓是一个全面的产品经理知识体系。此外,该框架还注重实践性,不仅介绍了相关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大量实战案例,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总之,该知识框架为产品经理提供了一个实用、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的挑战和问题,进而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能力。 ### 回答3: 产品经理知识体系2.0.pdf是一份非常详细和全面的产品经理知识体系指南。这份指南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出发,包含了产品管理、市场调研、竞争分析、用户体验、需求分析、项目管理、产品规划、商业模式设计、营销推广等多个方面。这个文档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非常适合初学者去学习和理解产品经理的职责和工作方式。 与此同时,产品经理知识体系2.0.pdf中的内容也与时俱进,更新了趋势和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AI等,使其更符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工作要求。这个指南还包含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模板,如用户画像、竞争分析、产品规划等等,方便产品经理在工作中使用。 总的来说,产品经理知识体系2.0.pdf是一份极其重要且全面的指南,对于准备从事产品经理职业的人员来说,它将成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