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5.6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自激振荡的原因与条件

负反馈可以有效改善放大电路的性能,特别是在深度反馈的情况下。然而,过深的反馈也可能导致自激振荡的发生,即在输入信号为零时,输出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值的振荡信号。这种现象意味着电路不再稳定。

1. 自激振荡的原因

负反馈放大电路通常按照图 5.3.1 中的方块图来设计,其放大倍数的表达式为:

在中频段,放大倍数 (𝐴)(A) 和反馈网络 (𝐹)(F) 的相角之和为整数倍的 2𝜋2π。因此,输入信号 (𝑋𝑖)(Xi​)、净输入量 (𝑋𝑖′)(Xi′​) 和反馈信号 (𝑋𝑓)(Xf​) 之间的关系为:

然而,耦合和旁路电容在低频时会产生超前相移,而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电容在高频时则会引入滞后相移。这些相移称为附加相移 (𝜙𝑎𝑑𝑑)(ϕadd​)。当某个频率的信号导致附加相移为奇数倍的 𝜋π 时,反馈信号会比中频段滞后或超前 180°。此时,净输入信号会增强:

使得输出信号放大,最终可能导致自激振荡。

2. 自激振荡的平衡条件

自激振荡发生时,输出信号与反馈信号之间互相维持,满足以下平衡条件:

𝐴𝐹=−1AF=−1

也可分为幅值和相位条件:

  • 幅值条件:∣𝐴𝐹∣=1∣AF∣=1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电路才会产生自激振荡。

3. 起振条件

在实际情况中,自激振荡的起振过程是一个逐步增强的过程。因此,实际起振的条件为:

只要反馈放大倍数超过 1,就能导致振荡信号的持续增大。

在深入理解这些条件后,设计负反馈放大电路时,可以合理选择反馈深度与配置,确保电路的稳定性。

 

 

5.6.2 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在分析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时,我们考虑一个放大器采用直接耦合方式,且反馈网络仅由纯电阻组成。在这种情况下,放大器内部会产生附加的相位滞后,电路容易发生高频自激振荡。

单级放大电路:

单级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时,因其附加相移最大为 -90°,不会满足自激振荡的相位条件,因此不会产生自激振荡。

两级放大电路:

两级放大电路的附加相移在频率从零增至无限时,会从 0° 滞后至 -180°。理论上,在某一特定频率可以满足相位条件,但由于放大器的增益在此频率下接近零,无法满足幅值条件,所以两级放大电路不会产生自激振荡。

三级放大电路:

三级放大电路的附加相移在频率从零变化至无限时,从 0° 滞后至 -270°。此时存在满足相位条件的频率,且在该频率下放大器的增益依然大于零,可能满足幅值条件,因此三级放大电路有可能产生自激振荡。

多级放大电路:

四级、五级或更多级放大电路比三级更容易产生自激振荡,因为它们在高频时容易满足相位和幅值条件。因此,多级放大电路在设计时需要格外注意自激振荡的问题。

耦合与旁路电容:

如果放大电路中耦合和旁路电容较多,引入负反馈后更容易产生低频振荡。这是因为这些电容会导致电路产生低频段的附加相移。

反馈深度的影响:

反馈深度越深,1+𝐴𝐹1+AF 越大,更容易满足幅值条件,产生自激振荡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如何消除自激振荡:

自激振荡的产生完全由电路自身的条件决定,无法通过调整输入信号消除。要消除自激振荡,需要打破其振荡条件,确保电路稳定工作。

 

5.6.3 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判断

通过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环路增益频率特性,我们可以判断电路闭环后是否稳定或是否产生自激振荡。这种判断主要依赖于环路增益的幅值和相位条件。

判断方法:

如图 5.6.2 所示,环路增益的频率特性图展示了两个不同的电路情形:

  1. 相位条件: 环路增益的相位角 𝜙+𝜙𝑟ϕ+ϕr​ 达到 −180∘−180∘ 是必要的条件之一,这表示反馈是正的,有助于振荡的产生。

  2. 幅值条件: 环路增益的幅值 ∣𝐴𝐹∣∣AF∣ 达到 1(0 dB)是另一个关键条件,表示反馈增益和基本放大电路增益的乘积正好能维持信号的振荡。

图中分析:
  • 图 (a) 的情况:

    • 当 𝜙+𝜙𝑟=−180∘ϕ+ϕr​=−180∘ 的频率 𝑓f 和 20log⁡∣𝐴𝐹∣=020log∣AF∣=0 dB 的频率 𝑓0f0​ 相遇时,若 𝑓=𝑓0f=f0​ 且 ∣𝐴𝐹∣>1∣AF∣>1(表示 20log⁡∣𝐴𝐹∣>020log∣AF∣>0 dB),则电路将起振并产生自激振荡。因此,此情形下电路是不稳定的。
  • 图 (b) 的情况:

    • 在 𝜙+𝜙𝑟=−180∘ϕ+ϕr​=−180∘ 的频率 𝑓f 时,如果 20log⁡∣𝐴𝐹∣<020log∣AF∣<0 dB (即 ∣𝐴𝐹∣<1∣AF∣<1)并且 𝑓0>𝑓f0​>f,则表示虽然相位条件被满足,但幅值条件未达到,所以电路不会起振,是稳定的。
结论:
  • 如果不存在一个频率 𝑓f 使得 𝜙+𝜙𝑟=−180∘ϕ+ϕr​=−180∘,则电路稳定。
  • 如果存在这样的频率 𝑓f,且 𝑓0<𝑓f0​<f,即幅值条件在相位条件之前就不再满足,电路稳定。
  • 如果 𝑓0=𝑓f0​=f 且 ∣𝐴𝐹∣>1∣AF∣>1,则电路不稳定,会产生自激振荡。

这种分析方式对于设计和评估电路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高性能放大器或信号处理系统中,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对于避免不必要的性能问题至关重要。

 

 

5.6.4

2 RC滞后补偿

虽然简单滞后补偿可以有效消除自激振荡,但代价是频带宽度显著缩窄。RC滞后补偿通过引入电阻与电容的组合,既能消除自激振荡,又能减小带宽损失。具体电路结构如图 5.6.5(a) 所示,其高频等效电路如图 (b) 所示。通常情况下,为保证补偿效果,应满足以下条件:

  • 𝑅<(𝑅4∥𝑅𝑎)R<(R4​∥Ra​)
  • 𝐶>𝐶2C>C2​

简化电路: 如图 5.6.5(c) 所示。

  • 补偿前后频率分析:

    • 补偿前的上限频率为: 𝑓𝑚=12𝜋(𝑅1+𝑅2)𝐶2fm​=2π(R1​+R2​)C2​1​
    • 补偿后的上限频率为: 𝑓𝑢=12𝜋(𝑅′+𝑅)𝐶fu​=2π(R′+R)C1​

    如果补偿电阻和电容的值使得 𝑓=𝑓𝑚f=fm​,则补偿后的放大电路环路增益幅频特性只有两个拐点,不会产生自激振荡。

效果: 图 5.6.6 展示了补偿前后的幅频特性:

  • 右侧虚线代表未补偿的特性
  • 左侧虚线代表简单补偿后的特性
  • 实线代表 RC 补偿后的特性

RC 补偿后的频带宽度比简单补偿更大,即便 20log⁡∣𝐴𝐹∣>020log∣AF∣>0 dB,也不容易产生自激振荡。此外,RC 补偿的频带宽度仍可进一步右移,带宽进一步增大。

5.6.4.3 密勒效应补偿

为了减小补偿电容的容量,可以利用密勒效应将补偿电容、或者电阻电容组合,跨接在放大电路的输入与输出端。电路如图 5.6.7 所示:

  • 电容补偿 (a): 电容 𝐶C 跨接在输入和输出之间。
  • 电容-电阻补偿 (b): 电阻和电容组合跨接在输入和输出之间。

原理: 设图 5.6.7(a) 电路中 𝐴2=−100A2​=−100,电容 𝐶=20C=20 pF。则通过密勒效应,相当于在图 5.6.4(a) 电路中引入了约 𝐶≈(20×100)C≈(20×100) pF,即 2000 pF 的补偿电容。

 

 

2. 超前补偿

超前补偿是一种改变负反馈放大电路在环路增益为0dB点的相位,使之超前的方法,从而破坏自激振荡条件。通过将超前补偿电容加在反馈回路中,可以有效地改善电路的稳定性,同时限制自激振荡的可能性。

超前补偿的实施

在图 5.6.8 所示的超前补偿电路中,反馈系数 𝐹F 在未加补偿电容时是由 𝑅R 和 𝑅1R1​ 决定的。加入补偿电容后,这一系数变化,因而可以改变频率特性,使得在某些关键频率段相位超前,从而增加电路的稳定性。

相位超前的效果

  • 在 𝑓1f1​ 与 𝑓2f2​ 之间,电路相位超前,最大超前相移为90°。
  • 如果补偿前 𝑓<𝑓1<𝑓2f<f1​<f2​ 且 𝑓<𝑓0f<f0​,那么补偿后 𝑓0f0​ 会因为 𝜙ϕ 的超前相移而增大。当参数选择合适时,可以达到 𝑓>𝑓0f>f0​,消除自激振荡。

图 5.6.9 展示了加补偿电容后反馈系数的频率特性。这种调整使得在关键频率段相位超前,从而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补偿的影响

无论是滞后补偿还是超前补偿,都能通过简单的电路调整实现。这些补偿对带宽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超前补偿、RC滞后补偿、电容滞后补偿。理解这些补偿技术的基本思路和特点通常比计算具体参数更为重要,因为在很多实际应用中,理想的补偿效果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来优化和确定。

例题讨论

例 5.6.1

对于某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情况,如果40pF电容按图 5.6.4(a)(简单滞后补偿)和图 5.6.7(a)(密勒效应补偿)的方法均可消除振荡,一般情况下应选择简单滞后补偿方法。这是因为密勒效应补偿将引入更大的等效电容,导致带宽显著减小。简单滞后补偿虽然也会减小带宽,但影响相对较小,更适合保持较宽的频带。

例 5.6.2

已知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如图 5.6.10 所示:

  1. 当 𝑓=103f=103 Hz时,20log⁡∣𝐴∣20log∣A∣ 约为 60 dB,相位 𝜙ϕ 约为 -90°
  2. 若引入反馈后反馈系数 𝐹=1F=1,则电路会产生自激振荡,因为 20log⁡∣𝐴𝐹∣20log∣AF∣ 仍大于 0 dB
  3. 为确保电路稳定,反馈系数 ∣𝐹∣∣F∣ 的上限值应小于 0.001。这是因为为了使 20log⁡∣𝐴𝐹∣<020log∣AF∣<0 dB,必须满足 20log⁡∣𝐹∣<−6020log∣F∣<−60 dB。

 

 

5.6.5 集成运放的频率响应和频率补偿

一、集成运放的频率响应

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运放)是一个由多级放大器组成的直接耦合电路,其低频特性优越。但由于电路内部存在的半导体管间结电容、发射结等效电容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其高频特性。虽然每个电容的容量很小,但由于增益较高,这些电容导致通用型运放的-3dB带宽只有几十赫兹。为了防止集成运放在引入负反馈时产生自激振荡,通常会在电路内部加入频率补偿。

图 5.6.11 显示了一种通用集成运放未加频率补偿时的频率响应。开环增益为 100dB(即 𝐴=105A=105),在 10Hz、100Hz 和 1000Hz 时分别出现三个上限频率。当反馈系数为 1 时,频率响应曲线上的两个点 𝑓1f1​ 和 𝑓2f2​ 表示关键的相位特性。这种响应曲线具有代表性,说明在没有补偿的情况下,电路容易发生不稳定的现象。

二、集成运放中的频率补偿

为了确保集成运放在引入负反馈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常在内部进行频率补偿。常见的补偿方式包括密勒补偿(滞后补偿)和超前补偿:

  1. 密勒补偿(滞后补偿)

    • 使用补偿电容 𝐶C 实现,如图 5.6.12(a) 所示。
    • 这种补偿会减小通频带宽,使其带宽变窄,但可有效防止自激振荡。
    • 图 5.6.13(a) 显示加上滞后补偿后的集成运放幅频特性曲线。相对于未补偿的曲线,实线显示的带宽明显变窄。
  2. 超前补偿

    • 通过在电路中加入补偿电阻 𝑅R 和补偿电容 𝐶C,如图 5.6.12(b) 所示。
    • 超前补偿不仅能防止自激振荡,还能在某些情况下扩展电路带宽。
    • 图 5.6.13(b) 展示了加上超前补偿后的集成运放幅频特性曲线。相较于未补偿的曲线,实线显示的带宽变宽。

总结

  • 密勒补偿:使通频带变窄,适用于对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电路。
  • 超前补偿:带宽扩展更显著,但需要更精准的参数选择以保证稳定性。

通过合理选择补偿电路,集成运放可以在不同应用中实现稳定的频率响应,避免负反馈引起的自激振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夏驰和徐策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