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历的的程序员如何逆袭?
我在领英上看到一篇文章《低学历者逆袭成功的概率是多少》,该文章将低学历与不读书化等号。
事实上低学历与是否读书并无半点关系,这跟在寺庙里念经还是在家修行一个道理。另外知识的获取已经不仅仅限于读书一种,你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学习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必遵循传统的系统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方式也是一种选择。
我觉的社会上的人有四种。
- 学历高,读书
- 学历低,读书
- 学历高,不读书
- 学历低,不读书
“学历高,读书” 与 “学历低,读书”这两类人是少数, 这两类人都能获得很好的发展,成功者比比皆是,高学历仅仅是在起跑阶段占有一些优势而已。
“学历高,不读书” 与 “学历低,不读书” 的结果也不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混社会底层,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前者在高档写字楼办公,做着重复没有价值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属于社会低端人口。每个城市都在清理低端人口,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远不如清洁工,保姆更有价值,最终将被AI人工智能取代。他们结局只有一个,不断远离城市中心,再不行就回老家。
通常在学历高人群看低学历人群中的成功者被视为暴发户,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人们只是看到了他的成功的一面,你不知道他背后的故事,他付出的努力你是看不到的。
于是 “学历高,不读书” 者就对社会现状很不满,“凭什么我十年寒窗苦读不如他们” !!!
当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你在学校学的知识在这个岗位上根本无法使用时,那么你跟低学历者是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也不具备任何优势。
什么是低学历?
学历的高低取决于你从事工作的门槛,例如清洁工是无学历要求的,工厂则需要小学文化,因为需要阅读公司制度,懂得安全生产,知晓流程手册等等。
对于科研来说,本科就以及是低学历了,本科所掌握的知识,无法完成科研工作,给研究生提鞋打下手都多余。
什么是逆袭?
每个人对逆袭的定义不同:
- 从农村到城市
- 从贫穷到富有
- 从底层到中产
- 从中产到巨富
阻碍人们阶层跃迁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不是学历,不是财力,不是人脉关系,是认知,认知和认知。
突破认知就是打通任督二脉,否则就好比练武数年停止不前。这就是很多人读到了博士,仍然苟活蜗居在社会底层,无法翻身。而少数没有读过人的人突破了认知局限,成功跃迁了阶层。
成人教育只能让你掌握一种非体力劳动技能,我们的教育不是通识教育,也不鼓励批判思维,教育解决不了人的认知问题。
教育的构成
教育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样构成了完整的闭环教育,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
绝大多数人离开了学校之后,教育就终结了。不再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很多人对社会教育有误解。自我教育又没有自制力,拿起手机就忘记自我教育。
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凭自己学校学到的知识能用一辈子,实际情况是,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知识迭代和淘汰速度极快,仅凭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足以在职场上保持永远的竞争力。
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20%的知识来自学校(系统学习),80%的知识来自社会(碎片化学习)。 普通人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学校,老师和统一的课本。同样的模式灌输给千千万万的学生,学校是流水线式的教出同样的学生。你学到的知识,别人也学到了。 人与人的差距就是从社会渠道获得的80%知识,这80%的知识来个各种渠道,读书只是其中之一,可能有人苦苦摸索出来的,从电视上看来的,有些饭局上听来的,有些是喝茶聊天交流出来的,有些是父辈言传身教得来......
那么低学历者怎样才能逆袭呢?
赛道选择
毕业进入社会是首次选择赛道,很多人并没有从事对口的专业,专业选择更多是为了保文凭,或者社会就业风向,并不是自己的真正志愿,对这个专业也没有兴趣,总之就业方向与天赋不匹配。
工作几年之后,再次面临换赛道,重新开始。读书人最容易产生一个幻觉就是,能在任何领域都碾压其他人。实际情况在你不熟悉的领域,你的认知为零,此前你十年寒窗苦读所学到的知识,在这个领域几乎用不到。别人在那个领域已经深耕多年,你凭什么能比别人更成功?
选错赛道,更换赛道,会产生试错成本。我们要尽量选择自己所能从事的高新行业,薪资高低由谁决定:
「薪资高低」取决于岗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为「社会和企业」创造的「价值」。
薪资高低是什么决定的?
薪资的高低取决于岗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所决定,同时又受到行业,城市,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未来很多蓝领岗位的薪资将超过普通白领。只有做到行业中上的岗位才能拿到高薪。否则种地层普通白领的的薪资将大幅低于蓝领,各种情况在任何发达国家都是如此。
尤其是在中国,蓝领是鄙视链最低端,我们从小被教育: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他一样。
其结果就是没有去做这种工作,导致了岗位稀缺,一旦干上,就不可替代。
大学生是可以通过学校批量教育的,可以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送「打工人」并不长人才(醒醒吧),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才是人才,更多的人只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耗材」。
发现天赋:找出天赋领域,让职业与天赋匹配,用天赋碾压你的对手。
持续积累:就不用说了,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方法:我们的大学,只是灌输知识,却不教学习方法,很多高学历者不知道怎么学习,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如果你能掌握学习方法,你就具备跟高学历者同台竞争的砝码。
英文:很重要,尤其是搞技术这块,懂英文可能读懂第一手技术资料。
实践:高学历的方法是用理论指导实践,低学历最好用实践来总结理论,动手做过才知道。
坚持:任何一个领域坚持学习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自我营销:因为你学历低,想HR找到你是非常难得,你必须自我营销,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让猎头主动找上门。
人脉:这就是你的唯一优势,低学历者更早的进入社会,为你了职业规划建立人脉圈子,非常重要。
从事创意类工作:很多人拿到了985/211的学历,但他们选择了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工作岗位,例如人力资源,行政,柜员,客服,教师等等服务行业。这个大学白上了,等待他们的是平庸的人生,跟父母相比就是工厂变成了办公室,从露天变成了空调房而已。创意类工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岗位竞争力。
用「学识」来弥补「学历」的不足
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高学历的人给低学历的人打工」,例如阿里巴巴达摩院无数的博士再给师范教员杭州马打工?
师范教员杭州马为什么能对高他学历两个梯队的人呼来喝去,指指点点?
这是因为知识的两个维度决定的:水平维度(学识),垂直维度(学历)。马云用学识来弥补他学历的不足。
水平维度的知识能解决认知问题,博士是为了解决特定领域特定问题而存在的,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需要知识的垂直纵向发展,范围收缩,且更加深入,博士不再博而是深(深士),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他所在的领域是专家,以外的领域未必比你懂的多。
这就是高学历的人给低学历的人打工的根源!
科学知识和常识知识
知识可以分为:科学知识和常识知识。
什么是常识知识?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
普通知识叫常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这些知识是不需要学专门习的,进入社会之后,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学会了这些知识。
举一个例子,考驾照。我外籍同事跟我说,他们没有驾校,他去有关部门申请,然后理论考试,通过后就能买车。他们买车打个电话,车行将车开到他门口,签个合同,刷一下信用卡,钥匙交到他手上。然后再打个电话,教练过来,找一个路边,给他讲一下基本操作,演示几遍,再让他亲自操作几次,总共没用一个小时。驾驶汽车就是常识知识,看看汽车说明书就能学会,是不需要去上学学习的。反观我们需要上驾校才能考驾照,考完驾照还无法上路。
我们的大学将一些常识知识进行学术化,把常识知识经过包装,甚至拔高的学术地位。在大学用四年时光封闭学习这些常识知识,例如计算机应用,传媒学,管理学……。
使用手机需要上大学学习吗?说你我抬杠,不抬杠。那电脑需要学习吗?现在还有人报班学电脑吗?我们当年学电脑还真的需要上学。计算机应用是常识知识,例如Office 那套软件根本不需要上学学习,这是常识知识,你可以看帮助文档,购买一些书籍自我学习。
摄影/摄像需要学习吗?需要在传媒大学学习四年吗?相机的使用说明书里不是写得很清楚吗?花半个小时读一读就能掌握相机的操作,视频创作本质上就是第三人称视角镜头叙事,这需要学习吗?用第三者的眼睛观察很快就能掌握。
学企业管理需要上大学吗?绝大多数管理层都不是管理专业毕业的。因为管理学是常识知识,找几本书翻翻就能学会的知识。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心理学是最有「钱途」的专业》,文章中谈到,心理学只是一种工具,单纯学心理学只能做学术研究,有很多知识经过赋能才有价值,例如:
- 教师+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 销售+消费者心理学
- 警察+犯罪心理学
- 社科+社会心理学
- 艺术家+文艺心理学
- 管理者+组织管理心理学
- 产品经理+设计心理学
- 人力资源+职业心理学
做个比喻,心理学就如同武术里的内功(易筋经、九阴真经、小无相功、北冥神功),它本人不具备杀伤力,经过内功催动外功才能发挥作用。同样的道理,很多人认为哲学没有用,因为单纯学哲学也只能做学术研究,我学哲学是学它的思维,从事技术工作的我思维出现了天花板,在读了哲学之后,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
管理学也是如此,单纯学习管理学,没有核心技能加持,管理学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必须:销售+管理学、市场+管理学、运营+管理学、客服+管理学、研发+管理学…… 这样才能发挥管理学的作用。
因为常识知识人人都能掌握,只要有心学习,就能掌握。没有读过传媒大学和电影学院的张艺谋就掌握了这种技能,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导演;一个小学毕业生的少林寺俗家弟子叫王宝强也掌握这种技能,还有一个叫吴京的武夫也掌握这种技能;一个叫李子柒的初中女生也掌握了这种技能;还有一个叫张同学的东北农民也掌握了这种技能。
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
学习的三个阶段: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
运用知识:通过学校教育掌握一门「非体力劳动技能」,进入社会后找一份工作成为打工人。运用知识是 1 ~ 100 的重复工作。
创造知识:创新和创意相关的工作,创造知识是 0~1 的工作。
我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个小姐姐才艺表演,的他简介是竹笛专业博士学历,我很好奇,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高学历吹笛子的。于是很好奇跟他聊天,看他每天重复吹那么几首传统曲目,就问她有其他什么作品?他的回答是没有。我又问为什么不即兴演奏?自己作曲?对竹笛有什么创新吗?她开始不耐烦了,她说她只是对传统的传承,对创新没有兴趣。
她每日只是重复演奏,表演传统曲目,业务能力没得说,但是粉丝会听烦的。除了直播,她的就业出路是什么?进乐团竹笛席位、进教培机构当老师、自己开琴行乐器销售和竹笛老师。可能还有其他出路,我暂时想不到。总之这些都是「运用知识」的工作。
后来我在知乎上常常看到很多音乐生抱怨就业难,我十分不理解,音乐领域就业空间巨大,例如:电影配音,电视剧配乐/片头/片尾曲,纪录片配乐,游戏背景音乐,录音,编曲,混音,广电部门,音乐出版,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像出版社……
问了几个音乐生,他们都说干不了,因为这些工作都是「创造知识」的工作。如此大的就业空间,蓝海中的蓝海,让给了日本人和欧美人。记得姜文找久石让合作,神雕侠侣吗找宗次郎合作《故乡的原风景》,末代皇帝《故宫的记忆》找日本神思者,《丝绸之路》找雅妮合作,大量的外国人在中国成立工作室,好莱坞也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市场。
有点偏题了,我只是想说,你没有成功是你从事的是「运用知识」的工作,那些不读书的成功者从事的是「创造知识」的工作。
年轻的时候曾经沉迷过一段时间电吉他,所以对这两个人非常熟悉,刘义君和吴立群。
刘义君(唐朝老五),唐朝乐队吉他手,因家中排行“老五”,圈内人称老五,河北廊坊人。作为唐朝乐队的首任吉他手,与丁武、张炬、赵年一同缔造了内地原创音乐在1992年重金属音乐的“开元盛世”。中学毕业后在工厂工作,1982年开始学吉他,1985年不顾家人反对,上京求教,刻苦练琴,日均练琴八小时以上,1989年加入唐朝乐队,1996年离开唐朝独立发展,后又归队。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吉他手”。代表作品《世纪末之梦》。
捞仔,本名吴立群,1967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内地音乐制作人、吉他手。1987年,捞仔加入太平洋艺术团,在各地巡演中得到音乐界前辈认可。1988年,转入幕后做编曲和音乐制作。1994年,由捞仔担任吉他手的西藏风土民情音乐专辑《阿姐鼓》发行。1996年,携作品《天葬》参加法国坎城第三十届世界音乐大展。1998年,“捞仔录音室”在广州成立,捞仔正式从吉他手转型为音乐制作人。2002年,担任南宁国际民歌节晚会音乐总监。2005年,凭借在电影《可可西里》中的配乐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2007年,参与了奥运会火炬传递音乐的制作和录制。2008年,担任韩红北京演唱会音乐总监;同年,创作的歌曲《不再遥远》入围上海世博会年度优秀歌曲。2009年,为电视剧《小姨多鹤》配乐并创作主题曲。2010年, 为广州亚运会会歌《重逢》作曲。2011年,为电影《硬汉2:奉陪到底》配乐
两个人都学历不高,没读过什么书,更不是音乐专业毕业,他们目前都在从事音乐创作(创造知识)工作,两人都转型为音乐制作人,引出下一个话题。
放羊循环
很多年前央视上讲过一则故事,记者问牧羊的儿童以后长大了想干什么?
儿童说:”放羊,卖钱,然后结婚,生孩子“。
记者问:“你会让你的孩子做什么”?
儿童答:“放羊,卖钱,然后结婚,生孩子……”
你认为你的格局比那个放养娃高吗?
你品,你品,你细品……
我们父母当年,就是想让我们进工厂当工人,然后拿工资,结婚,然后生孩子…… 下一个轮回(放羊循环)。现在的我们,上学,高考,打工,结婚,生孩子…… 下一个轮回(放羊循环)。
本质上我们与放羊娃没有区别,改变命运是指阶层的跃迁。
前几年去云南和青海旅游,看到当年的放羊娃如今开着陆地巡洋舰放牧,显然放羊娃实现了阶层的跃迁。而我们还在大城市的社会底层挣扎。
80%的人停留在了运用知识的阶段,即通过掌握的知识获得一份工作,成为「打工人」知识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工作的工具。依靠运用知识是不能改变命运,仅仅能改变工作场所,让你从工地和车间到办公室,从露天到空调房。仅凭应用知识是无法改变命运的,等待你的只能是放养循环。
改变命运靠的是创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