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快与慢》 [美] 丹尼尔 . 卡尼曼 著 胡晓姣 李爱民 何梦莹 译
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思考方式
人不会是完全理性或完全自私的,而且其品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人类的世界观受制于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
大多数人不喜欢冒险,即不喜欢接受最不可能的结果
效用理论会让人们回为敬畏而盲从
想得到100美元而不想失去100元,原因并非因为这些钱使你的财富状态有了变化,而是人们只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
前景理论的假设,即参照点,通常就是现状
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也译作 “前景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基于参考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风险态度;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影响选择行为的非心理因素;决策论的期望理论;个人基于的参考点不同,产生不同的风险态度
如果拥有一瓶洒,就会考虑“放弃”这瓶酒的痛苦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项特品,那以他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损失厌恶:损失带来的效用变化(降低)要远高于相同收益带来的效用变化(提高);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权衡是不平衡的,对 避害 的考虑要远远大于 趋利
与积极与靠近而言,消极与规避更能占据主导地位
负面情况在众多方面可战胜正面情况,而且损失厌恶是负面优势的典型例子
好和坏之间的界限是种参照点,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依赖于当时的情况
人们对超过标准杆的规避显然会使他们对当前的任务格外关注
想有所得,会更努力地避免有所失
保守主义的做派,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
公平原则: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损失强加给他人
利他惩罚,又称第三方惩罚,对损害他人利益者的惩罚,不是由利益受损的受害者实施,而是由自身利益没有受损的旁观者(第三者)实施
人们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和对结果可能性的重视程度不同
人们对于可能性较小的各种风险几乎完全是迟钝的
人们会避免必然的损失;人们不愿面对必然的损失;失败总是难以让人接受;为收益愿冒风险,对损失保持谨慎
期望原理:决策者会根据普世的数学计算方法,进行预期值评估,进而以获益或损失的角度构建不同的决策行为
期望效用: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获得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可用性效应:决策者高估那些“出现可能性极低的结果”的发生频率
确定性效应:决策者对“几乎可以确定会出现的结果”的重视程度小于其理应受到的重视程度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罕见事件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过度重视
集中注意力、证实性偏差、以及认知放松
相同的可能性,更加生动的描述产生了更高的决策权重
对罕见事件的决策权重较低有一个绝对主要的原因:许多受试者从示经历过罕见事件
效用层叠: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个体的决策受到之前的决策结果影响,基于之前的决策结果作出当前决策的现象,或权威的言论会提高其影响力
将多种决策综合考虑都会更有优势
理性的经纪人当然会利用宽框架进行考虑
频繁的低额损失速写为的痛苦比同样频率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乐程度更为强烈
减少或是消除偶尔的损失所引起的痛苦的能力
过度乐观、过度谨慎
心理账户
事情:得到掌控,易于管理
必然的损失,不利的风险
人人更容易凭想象搞砸反常规事件;反常规事件会吸引的注意力
后悔与责备不是一回事
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影响你的选择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赚钱的股票,也就是“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在不同情况下大脑中生成的道德直觉都不是一致的
个人选择依赖作出选择时的环境
联合评估显然比单一评估更广泛
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往往如此
损失能比成本引起更强烈的负面感觉
参照点不同,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