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简介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巨魔(trolling)现象日益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一部分。本书第七章深入分析了网络巨魔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所佩戴的‘面具’如何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自由行动而不受道德约束。本章内容涉及了网络巨魔行为的内在逻辑、文化背景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揭示了网络行为与现实人格之间的差异,以及网络巨魔如何通过特定的‘游戏框架’进行互动和攻击。
网络巨魔的面具
网络巨魔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的情感分离,即他们对所造成的破坏和他人情感的冷漠态度。巨魔们通过‘lulz’(乐趣)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种乐趣不仅存在于追求新目标的活动中,也存在于对所做之事的回顾和叙述之中。这种行为模式鼓励了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建立了一种基于‘lulz’的情感联系。
巨魔的面具
巨魔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面具’来掩饰的,这种面具将巨魔的网络行为与其真实身份相隔离。巨魔在‘游戏框架’下进行活动,这种框架通过语调或身体语言暗示某些行为是出于娱乐而非真实意图。不同于格雷戈里·贝特森对‘游戏框架’的描述,巨魔的行为缺乏善意和相互参与的元素,而且只有巨魔自己能够佩戴这种‘面具’。相反,巨魔的目标需要严肃对待这些行为,否则巨魔会认为自己失败了。
网络巨魔的行为模式
网络巨魔的行为不仅仅是随机的攻击行为,而是在一种新兴的、但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符号体系内操作。这些符号体系通过特定的‘黑话’和‘语言风格’体现出来,巨魔们利用这些文化产物来颠覆或至少是摆弄现有的道德秩序。这种行为模式帮助加强了巨魔之间的集体身份感,并且在参与巨魔之间共享的意义系统中不断扩展。
巨魔的攻击性
巨魔们擅长识别和利用目标的依恋,他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并且知道哪些问题会激起最大的反应。他们能够在不同平台之间灵活切换,根据平台特性调整行为,从而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保持‘游戏框架’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与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巨魔的行为,研究者采用了定性、混合方法研究,包括数字媒体研究、民俗研究、文化研究等。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在线访谈以及与巨魔合作者的互动,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这种方法论上的挑战包括如何界定研究范围、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区和平台特性,以及如何处理巨魔对匿名性的坚持。
研究过程中的挑战
研究者在4chan的/b/板块和Facebook等平台上进行了大量的参与观察和在线访谈。研究者不得不适应巨魔的匿名性、不断变化的亚文化以及社区成员的行为模式。研究者在Facebook上与合作者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联系,而在4chan上则主要采取观察的方式。这一过程中,研究者不得不应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个人安全以及研究道德等问题。
总结与启发
本书第七章通过深入剖析网络巨魔的行为模式,揭示了网络空间中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的界限,以及网络巨魔如何通过特定的行为框架来实现‘情感脱节’。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网络巨魔现象的认识,而且为我们理解网络文化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论和研究者面临的挑战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类似研究时需要采取灵活多变且谨慎的方法。
本章内容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尊重研究对象的前提下,更有效地进行网络空间研究,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网络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本书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网络巨魔现象,并为处理网络暴力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