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笔记四——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目录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爱究竟指向“谁”

怎样才能夺得父母的爱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保持单纯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

哲人:请你这么想。假设你想要一部相机,在商店橱窗里偶然看到的德国制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你被它深深地吸引。虽然它是一部你从未碰过的、连对焦方式都不懂的相机,但你却特别想得到。你想随身携带着它任意拍照……也可以不是相机,包、车、乐器,什么都可以。那种心情你可以想象吧?

青年:是的,很明白。

哲人:这种时候,你简直就像是坠入爱情一样被这部相机所吸引,被无法抑制的欲望“风暴”所袭击。闭上眼睛就能浮现出它的样子,耳中甚至可以听到按动快门的声音,根本无心去想其他任何事情。如果是孩童时代,或许还会在父母面前撒娇耍赖百般央求。

但是,一旦实际到手,半年不到就厌倦了。为什么一到手就厌倦呢?因为你原本就并不是想用德国制的相机“拍照”。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它而已……你所说的“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这种拥有欲和征服欲。

青年:总而言之,“被动坠入的爱”就好比是被物欲迷住?

哲人:当然,因为对方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很容易赋予这种爱浪漫的故事。但是,本质上和物欲一样。

即使从热烈相爱到结婚,那也不是爱的终点。结婚是真正意义上考验两个人爱的开始。因为,现实的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

青年:……也就是说,阿德勒所说的爱是指婚姻生活?

哲人:这就是另一点。据说对热衷于演讲活动的阿德勒,被听众问得最多的是恋爱方面的问题。世上有很多提倡“被他人爱的方法”的心理学者。怎么做才能获得意中人的爱?或许人们期待阿德勒也能就此给出建设性意见。

但是,阿德勒所说的爱完全不同于此。他一贯主张的是能动的爱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人的方法”。

的确,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哲人:最初,阿德勒说:“关于一个人完成的课题或者二十人共同完成的工作,我们都接受过相关教育。但是,关于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却并未接受过相关教育。”
青年:……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哲人:例如,就连翻身都做不到的婴儿慢慢学会双腿站立、到处走动,这是谁都无法代替的“一个人完成的课题”。站立、走路、掌握语言并学会交流,或者是哲学、数学、物理学之类的学问,这一切都属于“一个人完成的课题”。

        与此相对,工作是“与同伴共同完成的课题”。即使看似由一个人完成的工作,比如绘画之类的工作,其中也一定有协作者存在,制作画笔或颜料的人、生产画布的人、制造画架的人以及画商和购买者。根本没有任何工作可以脱离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或协作。   

青年:是的,正是如此。
哲人:并且,关于“一个人完成的课题”和“与同伴共同完成的课题”,我们会在家庭或学校里接受充分的教育。是这样吧?
青年:嗯,是的,我的学校也教给学生这些。
哲人:但是,关于“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我们却从未接受过相关教育。
青年:这个“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哲人: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爱”。

我们为了获得幸福必须涉入人际关系之中。人类的烦恼全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人类的幸福也全都是人际关系的幸福。这也是我反复强调过的话。

具体来讲,对人类来说,幸福是什么呢?三年前的那个时候,我讲述了阿德勒关于幸福的结论,也就是“幸福即贡献感”。

如果我们拥有“我对别人有用”之类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贡献感,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继续寻求依据,从贡献感中寻找幸福,从贡献感中获得喜悦。
我们通过工作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我们通过交友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如果是这样,幸福就在其中。

关于分工的讨论。分工的根本原理是“我的幸福”,也就是利己心。彻底追求“我的幸福”的结果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分工关系成立,可以说是健全的利益交换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     

青年:噢!那么,爱的本质是利己主义,也就是“我的幸福”?!
哲人:这也不对。
青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哲人: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

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青年:……不可分割的我们?
哲人:是的。阿德勒提出了比“我”或“你”更高一级的“我们”。关于人生的所有选择,都遵循这一顺序。既不优先考虑“我”的幸福,也不只是满足“你”的幸福,只有“我们”两个人都幸福才有意义。“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就是这么回事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哲人:所有人都是从几乎过剩的“自我中心性”出发,若非如此就无法生存。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为什么教育的目标是自立?为什么阿德勒心理学把教育当作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进行考虑?自立一词包含着什么样的意思?

        阿德勒才把共同体感觉叫作“socialinterest”,并称其为对社会的关心、对他人的关心。我们必须脱离顽固的自我中心性,放弃做“世界中心”,必须摆脱“自我”,必须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青年:也就是说,当摆脱自我中心性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渐渐实现独立?

哲人:正是如此。人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世界观或人生观。而爱就是将“我”这一人生主语变成“我们”。我们通过爱从
“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
青年:接纳世界?!
哲人:是的。懂得爱之后,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我们”,这是人生新的开始。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青年:这就是……
哲人:共同体感觉。

爱究竟指向“谁”

哲人:思考爱和自立关系时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就是亲子关系。

... 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有了他人,原则上来说是母亲的不断献身才能维系生命。现在我们能够活在这里正是因为有母亲或父亲的爱和献身,认为“我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爱”的人不应该无视这一事实。

但换一个角度看,这里的爱也蕴含着妨碍美好亲子关系形成的非常麻烦的问题。虽说是君临“世界中心”,但孩童时代的我们只能依靠父母生存。“我”的生命由父母掌控,一旦被父母抛弃就有可能无法活下去。孩子们能够非常充分地理解这一点。并且,有一天他们会察觉到,“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

... 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孩子们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地方?那里生活着什么样的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些“对待人生的态度”靠自己的意志选择……你知道这一事实意味着什么吗?
青年:不……不知道。

哲人:我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时候,其目标只能是“如何被爱”。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我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 孩子是非常优秀的观察者。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摸清父母的性格、脾气,如果有兄弟姐妹就会衡量其位置关系、思量各自性格,在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我”才会被爱的基础上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例如,据此有的孩子会选择听父母话的“好孩子”生活方式;或者正相
反,也有的孩子会选择事事排斥、拒绝、反抗的“坏孩子”生活方式。

青年:为什么?一旦成为“坏孩子”,不是就不会被爱了吗?

哲人:这是常常被误解的一点,通过哭闹、发怒、喊叫进行反抗的孩子并非不能控制感情。他们是在充分控制感情之后选择的这些行为。因为他们感觉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而自己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青年:……事情终于能够联系起来了。也就是,我的学生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也是基于自我中心性。他们的问题行为源于“被爱的生活方式”,您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哲人:不仅仅如此。恐怕你自身目前采用的生活方式也是基于出自孩童时代生存战略的“如何被爱”这一基准。
青年:什么?!

哲人:你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你依然停留在作为“某人的孩子”的生活方式上。如果想要帮助学生们自立、希望成为真正的教育者,首先你自身必须得自立。

青年:为什么你要说这种毫无根据的话?!我凭自己的能力获得这个教职并生活在社会之中,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工作,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根本不向父母要一分钱。我已经自立了!

哲人:但是,你依然不爱任何人。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怎样才能夺得父母的爱

青年:但是,我已经从父母那里独立出来了!根本不想获得他们的爱!不从事父母希望的职业,在低薪的大学图书馆里工作,现在又选择了教育者这条道路。我下定决心,即使亲子关系因此出现裂痕也无所谓,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至少对我来说,就职就是摆脱“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
哲人:……你家是有哥哥和你兄弟两人吧?
青年:是的,哥哥继承了父亲经营的印刷厂。
哲人:恐怕你并不想与家人走一样的路。也许对你来说,重要的是“与大家不同”。如果从事与父亲和哥哥一样的工作,就无法获得关注,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

青年:什……什么?!

哲人:不仅仅是工作。从幼年时代起,无论做什么,哥哥年长、力气大、经验也丰富,所以你难以取胜。那么,你怎么办呢?
        阿德勒这么说:“一般情况下,家里最小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与其他家人完全不同的道路。也就是说,如果是科学者家庭,那孩子也许会成为音乐家或商人。如果是商人家庭,那孩子也许会成为诗人。必须时常与其他人保持不同。”

        不过,曾经独占父母之爱的第一个孩子由于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其地位不得不随之下降。无法平衡这种挫折的第一个孩子会认为有一天自己应该再次恢复原来的权力。用阿德勒的话讲就是,他们往往会成为“过去的崇拜者”,形成保守的、对未来十分悲观的生活方式。

青年:呵呵呵。的确,我哥哥就具有这种倾向。

哲人:十分理解力量和权威的重要性,喜欢行使权力,重视规矩约束,正是保守的生活方式。不过,弟弟或妹妹出生的时候,如果已经接受了协作或援助方面的教育,第一个孩子也许会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模仿父母照顾弟弟或妹妹,并从中获得喜悦、理解贡献的意义。

... 阿德勒说典型的第二个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第二个孩子往往有一个走在自己前面的领跑者,于是,第二个孩子内心深处往往存在“想要追上”的想法,想要追上哥哥或姐姐。为了追赶必须加快速度,他们甚至不断激励自己,努力追赶、超越、征服哥哥或姐姐。与重视规矩约束、比较保守的第一个孩子不同,他们甚至希望能够颠覆出生顺序这一自然法则。因此,第二个孩子希望革命
有权力,而是企图颠覆既有权力。

这种分类只是帮助理解人类,并不能决定什么(决定个例)

... 独生子女没有作为竞争者的兄弟姐妹。但是,这种情况下,父亲也许会成为竞争者。过于希望独占母亲的爱,结果就会视父亲为竞争者。这种环境容易滋生恋母情结。

...   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唯有如此。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哲人:... 关于教育的辩论中,我说到了两件“无法强迫的事”。

青年:……是尊重和爱吧?

哲人:是的。无论什么样的独裁者都无法强迫别人尊重自己,在尊重关系中,只能自己主动去尊重别人。归根结底,无论对方态度如何,自己能做的仅此而已。这我已经说过了。
青年:而且,爱也一样?
哲人:是的,爱也不能强求。

...  首先我来回答一下阿德勒的基本立场吧。无论是恋爱还是人生其他一切事情,阿德勒根本不认可“命中注定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中追求“命中注定的人”呢?为什么对结婚对象抱着浪漫的幻想呢?关于其中的理由,阿德勒认为是“为了排除一切候选人”。
...  活在幻想之中。你认为幸福会不请自来,常常在想:“虽然现在幸福还没有到来,但只要遇到命中注定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

青年:那么,我来问问。假如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靠什么决定结婚?结婚可是从这广大的世界选择独一无二的“这个人”吧?难道是靠容貌、财富或者地位之类的“条件”进行选择?
哲人:结婚不是选择“对象”,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选择生活方式?!那么,“对象”是谁都无所谓吗?
哲人:归根结底是这样。

... 很多人都是感觉与某人的相遇是“命运安排”,然后凭着直觉决定结婚。但这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命运,而仅仅是自己决心“相信是命运安排”。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 根本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不可以被动等待那个人出现。被动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一原则必须坚持。但是,当我们回顾与伴侣一起走过来的漫长岁月时,往往会感觉是“命运的安排”。这里所说的命运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东西,也不是偶然降临的东西,而是由两个人的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

保持单纯

哲人: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因为这需要不断经受“平凡日常”的考验。

... 但是,实际的人生、平凡日常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这一点就像哲学一样。

青年:日常生活确实是一种考验!!

哲人:今后你也许还会多次与阿德勒发生冲突,可能也会产生怀疑。或许会想要停止步伐,也或许会因爱而疲惫,想要寻求被爱的人生。并且,也许会想要再次探访这个书房。

... 我们并非手拿永久不变的经典的宗教人士。并且,阿德勒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主,而是一位与我们平等的哲学者……时代在不断前进,新的技术、新的关系、新的烦恼也会随之而生,人们的常识也会随着时代慢慢变化。正因为我们珍惜阿德勒思想,所以才必须不断更新它。绝不可以成为原教旨主义者。这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被赋予的使命。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