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选择爱的人生) —— 阿德勒

• 1. 爱并非“被动坠入”
哲人: 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说的爱,既不是由命运决定的事情,又不是自发的事情。我们并不是“被动坠入”爱。
青年:那么,爱是什么呢?
哲人:爱需要培养起来。如果仅仅是“被动坠入”的爱,那谁都可以做到。这样的事情不值得称为人生课题。正因为它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一原则就想去谈论爱,所以,也就只能说一些与人毫不相关的“命运”或动物性“本能”之类的词。把对自己来说本应是最重要的课题看作意志或努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不加正视,进一步说就是不“主动去爱”。
青年: 不主动去爱?!
哲人: 是的。主张“被动坠入之爱”的你也一定是这样吧。我们必须思考既不是神性又不是动物性的“人类之爱”。

• 2.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  
青年: 关于这一点,可以提出很多反证。我们都有过坠入爱情的经历,先生也不例外吧,只要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经历过几次爱的风暴和无法抑制的爱的冲动。也就是说,“被动坠入的爱”确实存在。这一事实您承认吧?!
哲人:  请你这么想。假设你想要一部相机,在商店橱窗里偶然看到得德国制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你被它深深地吸引。虽然它是一部你从未碰过的、连对焦方式都不懂得相机,但你却特别想得到。你想随身携带着它任意拍照……也可以不是相机,包、车、乐器,什么都可以。那种心情你可以想象吧?
青年: 是的,很明白。
哲人: 这种时候,你简直就像是坠入爱情一样被这部相机所吸引,被无法抑制的欲望“风暴”所袭击。闭上眼睛就能浮现出它的样子,耳中甚至可以听到按动快门的声音,根本无心去想其他任何事情。如果是孩童时代,或许还会在父母面前撒娇耍赖百般央求。
青年: ……哎……哎呀。
哲人: 但是,一旦实际到手,半年不到就厌倦了。为什么一到手就厌倦呢?因为你原本就并不是想用德国制的相机“拍照”。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它而已……你所说的“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这种拥有欲和征服欲。
青年: 总而言之,“被动坠入的爱”就好比是被物欲迷住?
哲人: 当然,因为对方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很容易赋予这种爱浪漫的故事。但是,本质上和物欲一样。
青年: ……呵呵呵,这可真是杰作。
哲人: 怎么了?
青年: ……人可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啊!主张邻人爱的你怎么能说出这么具有虚无主义色彩的话来?!什么是“人类之爱”?!什么是反常识?!这种思想趁早丢给满身污水的老鼠去吧!!
哲人: 恐怕你对我们的辩论前提有两点误解。首先,你关注的是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与王子结合之前的故事;但是,阿德勒关注的是电影拉上帷幕之后,两个人结合以后的“关系”。
青年: 结合以后的……关系?
哲人: 是的。即使从热烈相爱到结婚,那也不是爱的终点。结婚是真正意义上考验两个人爱的开始。因为,现实的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
青年: ……也就是说,阿德勒所说的爱是指婚姻生活?
哲人:  这就是另一点。据说对热衷于演讲活动的阿德勒,被听众问得最多的是恋爱方面的问题。世上有很多提倡“被他人爱的方法”的心理学者。怎么做才能获得意中人的爱?或许人们期待阿德勒也能就此给出建设性意见。但是,阿德勒所说的爱完全不同于此。他一贯主张的是能动的爱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人的方法”。
青年: 爱的方法?
哲人: 是的。要理解这一观点,不仅仅是阿德勒,最好也挺挺埃里克·弗洛姆的话。他出版乐畅销世界的名为《爱的艺术》的著作。的确,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青年: 这种玩笑话,谁会信呢?!爱这种事,即使坏人也会。困难的是被爱!即使说恋爱的烦恼全都集中在这一句话上也不为过。
哲人: 曾经我也这么认为。但是,了解了阿德勒并通过育儿活动实践了其思想,懂得了更博大的爱的存在之后,现在的我持完全相反的意见。这是与阿德勒思想本质相关的部分……一旦懂得了爱的困难,你也就理解了阿德勒思想。

•3.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青年: 不,我绝不会让步!如果仅仅是爱,谁都能够做到,无论性格多么乖僻的人也无论是多么无能的人都能爱上别人,也就是说,从可以爱他人。但是,获得他人的爱却极其困难。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外表就是这样,而且在女性面前常常会满脸通红、声音变细、目光游离,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经济实力,而且令人苦恼的是性格还很乖僻。哈哈,爱我的人在哪里呢?!
哲人: 你在之前的人生中有没有爱过谁呢?
青年: 根本不是困难或简单的问题!察觉到的时候就已经坠入爱中,不知不觉就爱上了,那个人终日在脑海种萦绕,怎么都挥之不去。这不就是爱这种感情码?!
哲人: 那么,现在你还爱着谁吗?
青年: ……不。
哲人: 为什么?爱不是很简单吗?
青年: 哎,可恶!跟你谈话简直就像是在跟不懂感情的机器说话!“去爱”简单,肯定很简单。但是,“遇上值得爱的人”很难!!问题是“与值得爱的人相遇”!一旦遇上值得爱的人,爱的风暴就会席卷而来,那可是你想阻止都阻止不了的激情风暴!
哲人: 明白了,爱不是“艺术”问题,而是“对象”问题。对于爱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去爱”,而是“爱谁”。是这个意思吧?
青年: 那是当然!
哲人: 那么,阿德勒如何定义爱的关系呢?我们来确认一下。
青年: ……总归是一些肉麻的理想论吧。
哲人: 最初,阿德勒说:“关于一个人完成的课题或者二十人共同完成的工作,我们都接受过相关教育。但是,关于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却并未接受过相关教育。”
青年: ……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哲人: 例如,就连翻身都做不到的婴儿慢慢学会双腿站立、到处走动,这是谁都无法代替的“一个人完成的课题”。站立、走路、掌握语言并学会交流,或者是哲学、数学、物理学之类的学问,这一切都属于“一个人完成的课题”。
青年: 是这样。
哲人: 与此相对,工作是“与同伴共同完成的课题”。即使看似由一个人完成的工作,比如绘画之类的工作,其中也一定有协作者存在,制作画笔或颜料的人、生产画布的人、制造画架的人以及画商和购买者。根本没有任何工作可以脱离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或协作。
青年: 是的,正是如此。
哲人: 并且,关于“一个人完成的课题”和“与同伴共同完成的课题”,我们会在家庭或学校里接受充分的教育。是这样吧?
青年: 嗯,是的,我们学校也教给学生这些。
哲人: 但是,关于“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我们却从未接受过相关教育。
青年: 这个“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哲人: 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爱”。
青年: 也就是说,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但是,我们没有学习完成它的“方法”……这样理解可以吗?
哲人: 是的。
青年: ……呵呵呵,您也知道这些我全都无法接受吧?
哲人: 是的,这只不过是入口而已。对于人类来说,爱是什么?它与工作关系、交友关系有何不同?还有,我们为什么必须爱他人?……黎明将近,我们剩的时间不是很多了,咱们抓紧时间一起思考一下吧。

• 4. 变换人生的“主语”
青年: 那么,我就直截了当地问了。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这句话看似是说了些什么,但实际上什么也没说。究竟由“两个人”共同完成什么?
哲人: 幸福,过上幸福生活。
青年: 嗬,回答得倒很干脆啊!
哲人: 我们都希望获得幸福,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一点你同意吧?
青年: 当然。
哲人: 并且,我们为了获得幸福必须涉入人际关系之中。人类的烦恼全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人类的幸福也全都是人际关系的幸福。这也是我反复强调过的话。
青年:  是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必须面对人生课题。
哲人: 那么,具体来讲,对人类来说,幸福是什么呢?三年前的那个时候,我讲述了阿德勒关于幸福的结论,也就是“幸福即贡献感”。
青年: 是的,这是相当大胆的结论。
哲人: 阿德勒说过: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可以在这里”之类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对别人有用,即使眼前的人表现得非常高兴,原则上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他是否真的高兴。在此就出现了“贡献感”这个词。如果我们拥有“我对别人有用”之类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贡献感,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继续寻求依据,从共享感中寻找幸福,从共享感中获得喜悦。我们通过工作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我们通过交友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如果是这样,幸福就在其中。
青年: 是的,这一点我认同。坦率地说,这是我目前为止接触过的幸福论中最简单也最容易理解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对通过爱过上“幸福生活”的论调反而无法理解。
哲人: 或许是吧。那么,请你想一想关于分工的讨论。分工的根本原理是“我的幸福”,也就是利己心。彻底追求“我的幸福”的结果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分工关系成立,可以说是健全的利益交换发挥作用。你还记得这些话吗?
青年: 是的,非常有趣的讨论。
哲人: 另一方面,使交友关系成立的是“你的幸福”。对于对方,不需要担保或抵押,无条件地信赖。这里并不存在利益交换的想法,通过一味信赖、一味给予的利他态度,交友关系才会产生。
青年: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哲人: 是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那么,爱的关系成立又是追求什么的结果呢?
青年: ……那应该是爱人的幸福、崇高的“你的幸福”吧?
哲人: 不对。
青年: 噢!那么,爱的本质是利己主义,也就是“我的幸福”?!
哲人: 这也不对。
青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哲人: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青年: ……不可分割的我们?
哲人: 是的。阿德勒提出了比“我”或“你”更高一级的“我们”。关于人生的所有选择,都遵循这一顺序。既不优先考虑“我”的幸福,也不只是满足“你”的幸福,只有“我们”两个人都幸福才有意义。“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就是这么回事。
青年: 既利己又利他?
哲人: 不是。既“不”是利己又“不”是利他。爱并非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
青年: 为什么?
哲人: …… 因为“人生的主语”发生了变化。
青年: 人生的主语?!
哲人: 我们自出生以来一直都是用“我”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我”的耳朵聆听声音,在人生中追求“我”的幸福,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是,当懂得真正的爱的时候,“我”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我们”。既不是利己心又不是利他心,而是在全新的准则下生活。
青年: 但是,那“自我”岂不是又可能消失了?
哲人: 正是。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青年: 什么?!

• 5.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哲人: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通过爱让两个人过上幸福生活。那么,为什么爱可以带来幸福呢?一言以蔽之,因为爱就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青年: 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哲人: 是的。一来到世上我们便君临了“世界中心”,周围的人都关心“我”,不分昼夜地哄我、喂我、照顾我,“我”笑世界也笑,“我”哭世界也动摇,简直就像是君临家庭这一王国的独裁者。
青年:  哎呀,至少现代社会是这样。
哲人: 这种类似于独裁者的绝对力量,其力量源泉是什么?阿德勒断言其为“脆弱”,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
青年: ……正因为是脆弱的存在,周围人都必须帮助?
哲人: 是的,“脆弱”在人际关系中是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这是阿德勒在长期临床经验中得出的重大发现。我介绍一位少年的例子。他害怕黑暗。到了晚上,母亲在卧室里把他哄睡,然后关上灯出去。然后,他总是哭。因为一直不停地哭,所以目前就会回来问他“为什么哭啊”。停止哭泣的他就会细声回答“因为太黑啦”。觉察出儿子“目的”的母亲就会叹口气问“那么,妈妈来了之后就明亮些了吗”。
青年: 呵呵,的确如此!    

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唯有如此。
爱和勇气密切相连。你还不懂爱,惧怕爱,回避爱,因此,依然保留着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因为你缺乏拥抱爱的勇气。
弗洛姆说:“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并且,他还说:“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种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自我奉献。”例如,在察觉到对方好意的那一瞬间,就开始注意那个人,不久就会喜欢上对方,这种事经常有吧?这种状态就是即使自己判断失误,也能够确保“被爱的保证”,感到了担保之类的东西,例如“那个人一定喜欢自己”或者“应该不会拒绝自己的好意”等。并且,我们能够依靠这种担保逐渐加深爱。另一方面,弗洛姆所说的“主动去爱”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担保。不管对方如何看自己,只是去爱,投身爱中。
青年: ……不可以为爱寻求担保。
哲人: 是的。为什么人要为爱寻求担保呢?你明白吗?
青年: 不想受伤,不愿伤心。是这样吧?
哲人: 不,不是这样。是认为“肯定会受伤”,基本确信“一定会伤心”。
青年: 什么?!
哲人: 你还无法爱自己,做步道尊重自己、信赖自己。因此,你就会认为在爱的关系中“肯定会受伤”或“一定会伤心”,认为不可能有人爱这样的自己。
青年: ……但是,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哲人: 我没什么优点,所以,无法和任何人建立爱的关系,不能涉足没有担保的爱……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自卑情结,因为这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不解决课题的借口。
青年: 但……但是……
哲人: 分离课题。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他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唯有分离课题,自己先去爱。
青年: ……哎呀,我先正利一下。的确,我还不能爱自己,抱着极大的自卑感,甚至发展成了自卑情结,本应该分隔开的课题也无法进行分离。倘若客观判断现在的辩论,也许是这样吧。那么,怎样才能消除我的自卑感呢?结论只有一个——接纳“这样的我”,邂逅爱我的人!若非如此,根本不可能爱自己!
哲人: 也就是说,你的立场是“如果你爱我的话,我就爱你”?
青年: ……嗯,简单说的话,是这样。
哲人: 结果,你之关注“这个人是否爱我?”看似是在关注对方,其实是只关注自己。谁会爱这种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你呢?如果说有满足我们这种自我中心需求的人,那或许只有父母。因为,父母的爱,特别是母亲的爱完全是无条件的。
青年: ……你当我是小孩吗?!
哲人: 好吧,那个“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并且,世界也不是你的母亲。你必须正视并更新自己隐含的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可以被动等待爱自己的人出现。
青年: 啊,这完全是来回兜圈子!

• 6.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哲人: 不可以止步不前,咱们再前进一步。今天一开始,关于教育的辩论中,我说到了两件“无法强迫的事”。
青年: ……是尊重和爱吧?
哲人: 是的。无论什么样的独裁者都无法强迫别人尊重自己,在尊重关系中,只能自己主动去尊重别人。归根结底,无论对方态度如何,自己能做的仅此而已。这我已经说过了。
青年: 而且,爱也一样?
哲人: 是的,爱也不能强求。
青年: 但是,有一个重大问题先生还没有回答。即使是我也想要去爱某个人,坦率地说,的确有。完全不同于对爱的恐惧,是渴望爱的心情。那么,为什么却不涉足爱呢?重点是因为还没有遇到“值得爱的人”!因为没有遇到命中注定的人,所以无法实现爱!恋爱最大的难关就是“遇到对的人”!
哲人: 你是说真实的爱始于命中注定的邂逅?
青年: 当然。因为对方是自己将要奉上人生,甚至改变人生“主语”的人。绝不能将自己的一切交付给一个不可靠的人!
哲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命中注定的人”呢?也就是说,如何察知命运?    
青年: 不知道……“那个时刻”到来的时候,一定能够明白吧。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哲人: 的确。那么首先我来回答一下阿德勒的基本立场吧。无论是恋爱还是人生其他一切事情,阿德勒根本不认可“命中注定的人”。
青年: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哲人: 不存在。
青年: ……等等,这一点我必须记清楚!
哲人: 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中追求“命中注定的人”呢?为什么对结婚对象抱着浪漫的幻想呢?关于其中的理由,阿德勒认为是“为了排除一切候选人”。
青年: 排除候选人?
哲人: 即使像你这样感叹“没有邂逅”的人,实际上也几乎是每天都在遇到一些人。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一年之中遇不到任何人的人根本没有……你也常常遇到很多人吧?
青年: 如果仅仅是处在同一场所也算的话。
哲人: 但是,要将这种简单的“相遇”发展成某种“关系”的话,那需要一定的勇气。比如,主动搭腔或者写信。
青年: 是的,的确如此。岂止需要一定的勇气啊?是需要最大限度的勇气。
哲人: 所以,没有足够的勇气涉足“关系”的人会怎么做呢?沉迷于“命中注定的人”这一幻想之中……好比现在的你这样。明明值得爱的人就在眼前,但却找各种理由退却,说什么“不是这个人”,并自欺欺人地认为“一定还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缘分的人”。根本不想进一步发展关系,亲手排除一切候选人。
青年: ……不……不是。
哲人: 就这样,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
青年: 我在逃避“关系”?
哲人: 并且活在幻想之中。你认为幸福会不请自来,常常在想:“虽然现在幸福还没有到来,但只要遇到命中注定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
青年: ……可恶!啊,你的话太可恶了!
哲人: 的确,这话不好听。但是,如果思考一下追求“命中注定的人”的“目的”,辩论自然而然就会归结到这一点上。

• 7. 爱即“决断”
青年: 那么,我来问问。假如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靠什么决定结婚?结婚可是从这广大的世界选择独一无二的“这个人”吧?难道是靠容貌、财富或者地位之类的“条件”进行选择?
哲人: 结婚不是选择“对象”,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 选择生活方式?!那么,“对象”是谁都无所谓吗?
哲人: 归根结底是这样。
青年: 别开玩笑了!!这种论调谁会承认呢?!请收回!马上收回!!
哲人: 我承认这一说法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我们可以爱任何人。
青年: 别开玩笑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素不相识的女性,你可以爱上她并与之结婚吗?
哲人: 如果我决心这么做的话。
青年: 决心?!
哲人: 当然,很多人都是感觉与某人的相遇是“命运安排”,然后凭着直觉决定结婚。但这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命运,而仅仅是自己决心“相信是命运安排”。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相遇的形式如何都无所谓。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面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那么,我们与任何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爱。
青年: ……您注意到了吗?先生您正在贬低自己的婚姻!我的妻子并非命中注定的人,结婚对象是谁都可以!!您敢在家人面前这么说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您就是一个荒唐的虚无主义者!!
哲人: 这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现实主义。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决定论,排斥命运论。根本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不可以被动等待那个人出现。被动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一原则必须坚持。但是,当我们回顾与伴侣一起走过来的漫长岁月时,往往会感觉是“命运的安排”。这里所说的命运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东西,也不是偶然降临的东西,而是由两个人的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
青年: ……什么意思?
哲人: 你已经明白了吧……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
青年: ……
哲人: 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必须做命运的主人。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
青年: 但是,具体怎么做呢?!
哲人: 跳舞。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也不去考虑根本不存在的命运,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现在”。阿德勒认为舞蹈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游戏”,他也广泛地向孩子们推荐。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不去想将会走向何处,牵着对方的手,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时此刻的感动,不停旋转不停律动。你们跳动过来的长长的舞蹈轨迹,人们就会称其为“命运”。
青年: 爱情和婚姻是由两个人跳动的舞蹈……
哲人: 你现在只是站在人生这一舞场的角落里旁观着跳舞的人们。感叹“不会有人愿意与这样的自己跳舞”,并在内心深处焦急等待着“命中注定的人向自己伸出邀请之手”。就这样,咬紧牙关拼命守护着自己,以免更加伤心更加讨厌自己。你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牵起身边人的手,尽情尽力地去跳舞。命运由此开始。

• 8.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青年: 在舞场角落旁观的男人……呵呵呵,你依然还是这么瞧不起人啊……不过,即使我也由想要跳舞的时候,而且也实际去跳过。也就是说,我也有过恋人。
哲人: 嗯,是的。
青年: 但是,那并不是可以结婚的关系。我和她并不是因为相爱才交往,双方都只是想找一个“男朋友”或“女朋友”。两人也都很清楚那是迟早会结束的关系,一次也没有谈过未来,更不用说考虑结婚了。就是那种很短暂的临时关系。
哲人: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这种关系吧。
青年: 并且,一开始我就对她不太满意。心想,“虽然有各种不满意,但自己也没有资格奢望太多。自己也就配这样的对象。”她也一定是这样选择的我吧。哎呀,现在想来那真是应该感到羞愧的想法,即使现实就是不能过多奢望。
哲人: 你能正视这种想法已经很了不起了。
青年: 所以,我一定要问一问。先生您究竟是如何下定决心结婚的?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也不清楚两个人未来会如何,甚至很可能会遇到更好的人。一旦结婚的话,这种可能性也就消失了。既然如此,我们,不,是先生您,又是如何下定决心与独一无二的“这个人”结婚的呢?
哲人: 想要获得幸福。
青年: 哎?
哲人:如果爱这个人的话,自己能够更幸福,下定决心结婚是处于这种想法。现在想来,那应该是一种追求超越了“我的幸福”的“我们的幸福”的心理。但是,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阿德勒思想,也从未理性地思考过爱情和婚姻,只是想要获得幸福,仅此而已。
青年: 我也是这样!人都是渴望幸福才开始交往。但是,这和结婚是两回事吧!
哲人: ……你渴望的不是“获得幸福”,而是更廉价的“获得快乐”吧?
青年: ……什么?!
哲人: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即使如此,你依然可以去爱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你有这个决心吗?你可以许下这样的诺言吗?
青年: 爱的……责任?
哲人: 例如,有的人一边说着“喜欢花”,一边却任其枯萎,忘记浇水,也不倒盆,把花摆在美观的地方,根本不考虑其向阳性。的确,这个人也喜欢观赏花,这是事实,但却称不上“爱花”。爱是一种更具献身精神的行为。你的情况也一样。你一直在回避爱应该背负的责任,只是贪恋爱的果实,既不为花浇水又不修剪。这就是短暂的、享乐性的爱。
青年: ……明白了!我并不爱她!只是巧妙地利用了她的好意!
哲人: 不是不爱,是不懂“主动去爱”。如果懂得主动去爱,或许你也可以和那位女士建立“命中注定”的关系。
青年: 和她?我和她?
哲人: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如果是阿德勒的话,也许会把这里的“信念”换成“勇气”吧。你只有一点点勇气,所以,也就只能爱一点点。不具备爱的勇气,试图止步于孩童时代的被爱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
青年: 如果有爱的勇气,我和她……
哲人: ……是的。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青年: 您是说那时如果有“获得幸福的勇气”,我就会爱上她,面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
哲人: 并且也已经实现自立了。
青年: ……不……不明白!可是,只有爱,唯有爱吗?!我们要想获得幸福,真的只有爱吗?!
哲人: 只有爱。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青年: 但是,您那时不是已经说过了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拥有贡献感,就能获得幸福”。这难道是谎言吗?!
哲人: 不是谎言。问题是获得贡献感的方法或者说生活方式。本来,人的存在本身就会对某些人有贡献。不是看得见的“行为”,而是通过自己的“存在”做着贡献。根本没必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
青年: 撒谎!我根本没有这种体会!
哲人: 那是因为你以“我”为主语活着。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感受到仅仅活着就可以互相贡献,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青年: ……您是说感受到不仅仅是同伴,而是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哲人: 也就是共同体感觉……好了,我不能进一步涉足你的课题了。但是,如果你要我给你个建议的话,我就会说“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青年: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哲人: ……你看!东方的天空已经开始发白了。
青年现在真心理解了阿德勒所说的爱。如果我有“获得幸福的勇气”,我也许会爱上某个人,重新选择人生。也许会实现真正的自立,遮挡着视线的浓雾转瞬就会散去。但是,有些事情青年还不知道:云开雾散之后并非乐园一样的美丽草原: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

• 9. 保持单纯
青年: ……结论是什么?
哲人: 到此结束吧。并且,今夜是最后一次会面。
青年: 哎?
哲人: 这个书房不该是你这样的年轻人常来的地方。并且,最重要的是你是个教育者,你应该待的地方是教室,你应该对话的对象是作为未来主人的孩子们。
青年: 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就此结束,我肯定还会迷失方向。因为我还没有到达阿德勒的阶段!
哲人: ……的确还没有开始攀登。但是,你已经到达第一个台阶处了,三年前我就说过“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然后,在结束这次讨论之前,我就只附加一点。
青年: 什么?
哲人: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因为这需要不断经受“平凡日常”的考验。
青年: 啊!!
哲人: 如果仅仅是了解阿德勒、赞同阿德勒、接受阿德勒,人生并不会因此改变。人“最初的一步”很重要。只要跨越了第一步,就没有问题。当然,最大的转折点也是“最初的一步”。但是,实际的人生、平凡日常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这一点就像哲学一样。
青年: 日常生活确实是一种考验!!
哲人: 今后你也许还会多次与阿德勒发生冲突,可能也会产生怀疑。或许会想要停止步伐,也或许会因爱而疲惫,想要寻求被爱的人生。并且,也许会想要再次探访这个地方。但是,到那时候,请你与孩子们——这些属于新时代的朋友们一起交谈。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请用你们的手去更新阿德勒思想,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
青年: 由我们来更新阿德勒思想?!
哲人: 阿德勒并不希望自己的心理学被教条化地固定下来,只在专家中进行传承。他把自己的心理学定位为“所有人的心理学”,并希望其作为人们的常识流传下去,尽量远离学院世界。我们并非手拿永久不变的经典的宗教人士。并且,阿德勒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主,而是一位与我们平等的哲学者……时代在不断前进,新的技术、新的关系、新的烦恼也会随之而生,人们的常识也会随着时代慢慢变化。正因为我们珍惜阿德勒思想,所以才必须不断更新它。绝不可以成为原教旨主义者。这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被赋予的使命。

• 10.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青年: ……先生今后有什么打算?!
哲人: 肯定还会有闻风而来的年轻人。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的烦恼不会变……请你记住,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很有限。然后,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
青年: ……是的,的确。
哲人: 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
青年: 朝着最佳分别不断努力?!
哲人: 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无论是在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与爱人之间的关系中,都是如此。例如,假设你现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突然终止,或者是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突然终止,你能够把它当作“最佳分别”平静接受吗?
青年: 不……不。这实在是……
哲人: 那么,你只能今后努力建立起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关系,“认真活在当下”就是这个意思。
青年: 还来得及吗?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
哲人: 来得及。
青年: 但是,实践阿德勒思想需要实践。先生不也说过吗?“恐怕要花费人生一半的时间”!
哲人: 是的。但这是阿德勒研究者的见解,阿德勒说了与此完全不同的话。
青年: 什么话?
哲人: 有人问“人的变化有期限吗”?阿德勒回答说“的确有期限”。然后他调皮地微笑了一下,又补充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青年: ……哈哈!太高明了!
哲人: 开始去爱吧。然后,与爱的人一起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根本没必要去在意期限之类的问题。
青年: 您认为我能做到吗?这种不断的努力?
哲人: 当然。自从我们三年前见面以来,你一直在付出努力。并且,现在也正要迎来“最佳分别”。对于我们一起度过的时间应该也没有一丝后悔。
青年: ……是的、是的!完全没有!
哲人: 能够以如此神清气爽的心情告别,我感到很骄傲。对我来说,你是最好的朋友。谢谢!
青年: 哎呀,我当然很感激。您能这么说我真的很感激。但是,自己能配得上您的话吗?我没有这个自信!这真的有必要成为永远的分别吗?咱们不能再见面吗?
哲人: 这是作为爱知者也就是作为哲学者的你的自立。三年前,我已经说过了吧?答案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而是要靠自己的手去发现。你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
青年: 从先生这里自立起来……
哲人: 这次我看到了一个重大的希望。你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久就会爱上某人、实现自立、成长为真正的大人。当这样的学生数十数百地增长的时候,或许时代就会追上阿德勒。
青年: ……这正是三年前我立志走教育之路时的目标!
哲人: 创造这种未来的是你,不要迷茫。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青年: 是的,完全看不清!什么也看不到!
哲人: 我从未收过弟子,即使对你也是倍加小心地接触,尽量避免产生师徒意识。但是,应该传达的全部传达之后的现在,我感觉终于明白了。
青年: 明白了什么?
哲人: 我一直寻找的既不是弟子也不是接班人,而是一个伴跑者。你作为一个具有相同理想的、无可替代的伴跑者,助我鼓起勇气继续前行。今后,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感受到你的存在。
青年: ……先生!!跑!我和您一起跑!任何时候都一起跑!!
哲人: 来,昂起头走回教室。学生们在等着你。新的时代,你们的时代在等着你!在与外界隔绝的哲人的书房,踏出这扇门,外面又是混沌的世界,噪声、冲突、无尽的日常在等着。“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却非常困难,那里有平凡日常的无尽考验。”的确如此。即使这样,我依然要再次投身于混沌世界,因为我的同伴、我的学生都生活在这广大的混沌世界之中,因为我生活的地方也在那里……青年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下定决心打开了现实之门。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