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研究区域
流域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从自然角度看,流域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区域,流域是以河流为网络的、分水线包围的具有明显边界的区域。从经济角度讲,流域又是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进行以水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区域。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流域既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流域文明起源于水,流域发展依赖于水,流域问题的本质表现为水的问题。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从主要源流叶尔羌河源头算起全长2349km,历史上曾有九大水系汇入塔里木河干流。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前,车尔臣河、克里雅河、迪那河相继与干流失去地表水联系,之后喀什噶尔河、渭干河也逐渐脱离干流。目前与塔里木河干流有地表水联系的只有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及开孔河四条源流,形成目前“四源一干”的格局,阿克苏河是唯一常年向塔里木河供水的河流,汇入水量占四条源流总水量的70%,阿克苏河-塔里木河已成为相对独立的流域系统。塔里木河干流(肖夹克-台特马湖)全长1321km,塔里木河流域总面积102万km2,覆盖了塔里木河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塔里木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干旱内陆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和生态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区域,也是全球变化问题在干旱区的重要响应地区。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春旱、夏洪、盐碱、风沙是流域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干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在历史时期,塔里木河流域曾呈现出水量丰盈,湖泊密布,植被繁茂的景象。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各源流向干流输送的水量连年减少,水质不断恶化,下游近400km河道断流萎缩,尾闾台特玛湖干涸;中下游地区植被衰败,大片胡杨林死亡,沙漠化扩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成为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工程治理主要集中于源流,修建引水枢纽和平原水库,以增引地表水为目的。塔里木河干流几乎无工程项目,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任凭河水泛滥,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源流生产的发展,致使源流来水减少,上、中游超量引水,牧民随意扒口堵坝,汛期洪水四处漫溢,形成大片胡杨林枯死,绿色走廊濒临灭绝。
除了采取大量的工程手段外,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一系列非工程措施予以配合,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利用数理知识、水文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从基础地理数据和测站记录的历史水文气象数据出发,来分析流域水文过程的特征与变化规律,模拟源流山区降雨径流形成过程以及汛期洪水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未来山区洪水过程预测与预报,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6.2 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目的是探讨塔里木河流域水文过程变化规律和进行水文过程模拟,收集和整理的数据涵盖水文、气象、地形、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植被、土壤以及卫星遥感数据等。综合运用ArcGIS 8.3软件、数据库(SQL Server)、遥感图像处理(PCI)、数据挖掘和信息提取(Matlab等)、水文模型(DHI系列软件)等各种可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已建立的理论体系下,解决所选取的典型研究区域内的水文过程实践问题。具体的研究方法有:
(1)基于小波分析的年径流序列信息量系数计算。
(2)基于小波变换的年径流序列分维数计算。
(3)基于极差分析法、分维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的年径流序列Hurst指数计算。
(4)基于小波理论的年径流序列多尺度分析(趋势性、周期性和突变性)。
(5)基于Mann Kendall年径流序列趋势性和突变性检验。
(6)基于Multi-Mann Kendall季节径流序列趋势性检验。
(7)基于EOF分析的气温时空变化分析。
(8)基于EOF分析的降水量时空变化分析。
(9)基于EOF分析的蒸发量时空变化分析。
(10)基于Partial Mann Kendall径流过程气候因子影响度检验。
(11)基于回归分析的月径流量与气温相关关系分析。
(12)基于空间分析(趋势面)的植被指数NDVI变化趋势分析。
(13)基于MIKE11 NAM模型降雨径流过程模拟。
(14)基于MIKE11 HD模型河道洪水传播过程模拟。
(15)基于MIKE11 FF模型实时洪水预报模拟。
6.3 主要结论
水文循环涉及地球表层系统的各个圈层,因而水文过程的研究带有综合或集总的特点。在水文过程变化规律分析与模拟的研究中,可以包括多种尺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案;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可以从水文过程的物理基础出发进行探讨,也可以从水文循环的某一特征量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考虑了大尺度与小尺度的水文过程,主要分析水文过程中几个主要特征量降水、蒸发、气温与径流的变化规律。水文过程变化规律的分析是水文过程模拟的前提与准备性工作,而水文过程模拟应结合更多更具体的水文过程变化规律的内容,才能获得合理准确的模拟结果,并提出有建设性的预测模式。
6.3.1 径流过程分析
一般地,水文时间序列信息量系数愈大,表示水文序列变化愈复杂。从小波变换出发,计算了描述水文序列复杂性的定量指标——信息量系数,塔里木河源流区年平均径流量序列的信息量系数ICF介于0.589~0.727之间。根据水文序列的统计自相似性,塔里木河源流区年平均径流量序列的分维数估计中应用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系数的分维算法,建立自相似性过程的分维数D与频谱指数a的相关关系,频谱指数介于0.044~0.215之间,分维数D介于1.39~1.48之间。
Hurst系数是对序列长相关结构的表征,且同序列的能量谱有直接联系,是反映水文序列是纯随机过程或长滞时相关结构的定量指标,这在水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小波估计法、极差分析法和分维估计法3种方法分析计算了实测径流序列的Hurst系数。分析塔里木河源流区年平均径流量序列的Hurst系数从0.5271到0.6171变化,平均值为0.582;各河径流序列的Hurst系数均大于0.5,表明径流量序列具有长持续性相关结构,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年径流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
年平均径流量的多尺度分析中采用小波分析法,根据小波系数的实部和模部平方分别绘制等值线图,从中可以获得年径流量序列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和突变性特征。小波变换系数的模平方等值线图反映在小波变换时频域中年径流量波动的能量曲面集中变化趋势;小波系数实部等值线图反映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丰、枯、平水年变化趋势,以及丰、枯水年相互交替的转折点;零值小波系数实部与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共同反映了年径流量多年变化的突变特征,可以确定年径流量在大时间尺度(大于20年)、中等时间尺度(10~20年)和小时间尺度(小于10年)上丰、枯特征发生转变的具体时间。小波方差图中各尺度因子的小波方差的最大值与领域极大值反映了年径流时间序列的多种周期成分,沙里桂兰克径流量序列具有21.1年的主周期,协合拉径流量序列具有21.1年的主周期,卡群径流量序列具有4.9年的主周期,玉孜门洛克径流量序列具有16年的主周期,乌鲁瓦提径流量序列具有4.9年的主周期,同古孜洛克径流量序列具有7年的主周期。
6.3.2 径流过程影响要素分析
塔里木河源流区气候要素在时间域上的变化规律是:流域气温的增加趋势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长率为0.194~0.386/10a,秋、冬两季气温增长率均高于春、夏季气温增长率;降雨量变化趋势是:20世纪70年代降雨量较60年代减少(偏干),80年代开始增湿,90年代降雨量进一步增加;蒸发量(φ20cm蒸发皿观测值)的变化趋势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蒸发量趋向增加,在天山南麓山区及山前平原年蒸发量趋向增加,柯坪-哈尔坡盆地、喀什-莎车三角洲、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北坡蒸发量趋于减少。
塔里木河源流区气候要素在频率域上的变化规律是:年平均气温序列在16年的时间尺度上在1997年后进入气温增加阶段;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在32年的时间尺度上经历了1972年之前的丰水期、1972至1992年期间的枯水期,在1992年之后又进入了丰水期;蒸发量变化趋势较复杂。
塔里木河源流区气候要素在空间域上的变化规律是:山区气温增加趋势的显著性高于平原盆地,在1997年后气温场的空间变化类型均为U1型,表示源流区的气温呈整体增加趋势,并且山区气温的增加幅度高于平原盆地地区;降雨量空间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W1(7次)类型为主,表示源流区内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源流区年平均蒸发量空间域在1997后均表现为R3型,表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蒸发量减少,而在源流区中、低山和平原区的蒸发量增加。
塔里木河位于亚洲中部内陆干旱区,流域周围耸立着许多高大山体,冰川积雪水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冰川融水、雨雪水和地下水3种河川径流补给方式,其中昆马力克河、叶尔羌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托什干河和提兹那甫河以雨雪水补给为主;以冰川与永久性积雪补给使得径流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变差系数C V值在0.15~0.25之间。冰川冰雪融化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趋于增加,这是河川径流量多年保持稳定并在近年来略有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塔里木河源流年平均径流量多年稳定变化中,叶尔羌河的卡群和玉孜门洛克站年径流量增加趋势显著,阿克苏河的沙里桂兰克和协合拉站年径流量增加趋势显著,和田河的同古孜洛克年径流量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而乌鲁瓦提的年径流量增长趋势不明显。年内各季节径流量的变化规律是,卡群、玉孜门洛克和同古孜洛克的冬季径流量增加趋势显著,沙里桂兰克的秋季径流量增加趋势显著,协合拉的夏季和冬季径流量增加趋势均显著。
降水和气温决定着区域的气候湿润或干燥程度,对径流的形成和地域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内陆干旱区的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深居亚洲大陆和远离海洋的地理分布格局,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多风沙、气温昼夜变幅大和日照充足的典型干旱气候特征,冰川融水是源流区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而气温是影响冰川积累与消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气温和降水对年径流的影响而言,气温显得相对重要,并且径流量随气温的升高呈指数增加,气温对径流量的影响较为显著。气候因子PMK检验分析表明,气温和蒸发对年径流序列变化趋势的影响程度高于降水的影响,同时表现出流域差异性:阿克苏河流域沙里桂兰克和协合拉站蒸发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影响程度大于气温对年径流的影响;叶尔羌河流域卡群和玉孜门洛克蒸发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影响程度小于气温对年径流的影响;和田河流域同古孜洛克气温对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小于蒸发量的影响,而蒸发量呈显著减少趋势。
在研究植被指数NDVI与径流系数的相关关系中,在冰川融水补给比重越大的河流,NDVI与径流系数的相关性越突出,如昆马力克河、叶尔羌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而雨雪水补给比重占优势的托什干河与提兹那甫河,NDVI与径流系数的相关性不大,而托什干河NDVI与年径流系数则出现了负相关关系。在塔里木河源流区NDVI变化趋势图(1981-2001)中,NDVI显著增加的阿克苏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其年径流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和田河流域年径流增加趋势不显著,而NDVI值表现出显著减少的趋势。
6.3.3 洪水过程分析
6.3.3.1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流域地域广阔,气候和地形变化复杂,从而形成类型多样、不同特征的灾害性洪水,按洪水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融水洪水、混合型洪水和冰川湖溃决洪水。暴雨洪水是由区域性暴雨和局地性暴雨形成,其特点是来势凶猛,挟沙量大,年际变化大;融水型洪水发生在夏季持续高温天气的情况下,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季节积雪融化洪水和高山冰雪消融洪水;塔里木河流域河川径流补给形式多样,从高山至山前平原区,不同高度带补给水源形成的不同类型洪水,按其成因有分为积雪融水与暴雨混合洪水,高山冰雪融水与暴雨混合洪水两种情况;冰川湖突发洪水是冰川阻塞湖冰下、冰内的突然排水所形成,分为支冰川阻塞主谷型和主冰川阻塞支谷型,叶尔羌河河源克勒青河发生的是支冰川阻塞主谷型冰川湖溃决洪水,而在昆马力克河河源依诺勒切克河发生的是主冰川阻塞支谷型冰川湖溃决洪水,塔里木盆地周围是冰川湖突发洪水灾害的多发地区。
塔里木河自身不产流,主要由发源于冰川积雪带的三条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补给,塔里木河的洪水主要来源于阿克苏河,其次是和田河,叶尔羌河所占比重最小,但叶尔羌河的突发性洪水有时也会影响到塔里木河干流洪水;阿克苏河不仅是四条源流中补给塔里木河最大的河流,也是唯一常年向塔里木河输水的河流,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占四条源流总水量的70%,阿克苏河-塔里木河已成为相对独立的流域系统。
6.3.3.2 托什干河
对托什干河发生的42场春季积雪融化洪水,46场夏秋季冰川消融洪水、21场暴雨洪水以及混合型洪水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春季积雪融水洪水发生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洪水规模取决于冬季山区降雪强度(积雪厚度)及翌年春季的气温变化,从1957年至2002年有约26%场春季洪水形成了年最大洪峰流量;冰川消融型洪水大多数发在夏季7月、8月,场次洪水洪峰流量多数为年最大洪峰流量,成为托什干河的主要洪水类型;暴雨洪水一般来势凶猛,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洪量不大,极少造成年最大洪峰流量。
6.3.3.3 昆马力克河
对昆马力克河发生的23场春季积雪融水洪水、12场暴雨洪水、25场高山冰川消融洪水、43场冰川湖溃决洪水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昆马力克河河源区冰川资源十分丰富,夏季高温引起大规模的冰川及季节性积雪消融,形成昆马力克河最常见的高山冰川消融型洪水;暴雨洪水通常出现于夏季6—8月,由高强度的暴雨而形成,集中出现于山区,平原较少,规模不大。
冰川堰塞湖突然排水和冰坝溃决造成突发性洪水,这类洪水多叠加于消融洪水之上,洪峰流量高,洪水流量大,洪水起涨缓慢,退水迅速,整个洪水过程缓涨陡落。根据洪水发生时间、总历时、涨洪历时、落洪历时、涨洪流量、洪峰流量等特征参数的差异,将冰川湖溃决洪水的分为三类,第一类冰川湖溃决洪水发生在非汛期的5—6月或10—12月,特点是洪峰流量不大,具有6~9年的发生周期。第二类冰川湖溃决洪水发生在主汛期后的8月、9月,特点是洪水历时短,具有2~4年的发生周期。第三类冰川湖溃决洪水叠加于夏季高山冰雪消融洪水之上,发生在汛期7月、8月,是昆马力克河主要洪水类型。冰川湖溃决洪水在消融洪水的涨升段、洪峰期以及消退期都有可能发生,从而形成4种不同形式的洪水过程线,其特点是洪峰流量值大幅度提高、洪量剧增,洪峰流量均为年最大洪峰流量,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到2700m3/s;在1983年后洪峰流量和爆发频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洪峰流量在1983年前为1281m3/s,而1983年后为1678m3/s,增加了25%;在1983年前以2~5年为发生周期,而1983年后以1~3年为发生周期。
由于冰川湖的突发性排水常发生在冰川强烈消融期或弱消融期及其后的高水位期,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融水迅速增加,是冰川湖溃决洪水暴发的主要根源,同时冰川湖溃决洪水的洪峰流量与干燥度表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在干旱少雨和湿润多雨年份出现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在干旱少雨年份气温偏高,高山冰川冰雪消融量增加,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和洪水洪峰流量增大;而在湿润年份降水偏多,山区降水(雨)频繁发生,积雪和土壤一样有一定的持水能力,雨强较大的降雨能提供融雪所必要的热量,并可使积雪变松,加速融雪出水过程;同时雨水的冲刷作用促使冰雪尽快融化,雨雪融水一泄而下极易形成较大的洪水过程,但降水时高山冰川区消融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因而出现洪水的洪峰流量低于干旱年份的洪水。
6.3.3.4 阿克苏河
阿克苏河是由托什干河和昆马力克河两大支流汇合而成,是以冰雪消融补给为主的河流。由于阿克苏河流域覆盖面广,两大支流地形、地貌特征、水流条件、流域形状等形成洪水的基本要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阿克苏河洪水的成因与类型则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对托什干河109场洪水和昆马力克河67场洪水分进行分析,阿克苏河洪水变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昆马力克河洪水动态特征。对阿克苏河洪水序列的一致性分析,协合拉、沙里桂兰克站断面以上多为游牧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小,其洪水系列不存在不一致性问题;从西大桥(新大河)与协合拉洪峰流量及洪量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了大洪水年份(1994年、1997年、1999年、2001年),未见有数据点的明显时段性系统偏离,这表明自1952年以来人类活动尚未对阿克苏河西大桥站洪水系列一致性产生显著性的影响。
对托什干河109场洪水和昆马力克河67场洪水的洪水传播特征进行分析,两大支流洪水沿程传播速度随洪水类型及洪峰流量的差异而变化,昆马力克河洪峰流量高于托什干河,传播速度大于托什干河洪水;昆马力克河洪水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三类冰川湖溃决洪水、第二类冰川湖溃決洪水、第一类冰川湖溃决洪水以及消融洪水;托什干河洪水传播速度最快的为暴雨洪水,其次为夏季消融型洪水,春季融雪型洪水洪峰流量不大,传播速度也最小;就夏季冰川消融型洪水的传播速度而言,托什干河洪水大于昆马力克河。从流域特征来看洪峰传播速度的差异,由于托什干河主河道与山脉平行,流域形状成长条状,且河道纵坡较缓,流域平均高程相对较低,所以洪水汇流集中条件不及昆马力克河,洪峰流量相对小些;而昆马力克河,流域形状呈扇形,主河道垂直于山脉,由北而南,河道比较短,而且纵坡陡峻,其左边支流发源于汗腾格里峰与托木尔峰冰川集中作用区,其附近有20多座高于6000m的高峰,流域平均高程较托什干河流域高,同时,由于昆马力克河上游存在冰川阻塞湖,洪水主要是由冰川湖突发洪水和高山冰川消融洪水形成,其洪量高于托什干河的夏秋季消融型洪水。
6.3.4 降雨径流模拟
降雨径流模拟是采用了高程分带、包含融雪模块的NAM模型,输入数据有降水、蒸发和气温,按观测降水和蒸发站点的分布位置,将流域划分成多个泰森多边形以计算流域面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流域气温是以参考(站点)气温的高程垂直递减率来表示,干季和湿季的垂直递减率分别为0.372℃/100m,0.628℃/100m。按阿克苏河流域地形高程、植被、土壤和土地资源利用类型随海拔高程的变化将流域特分成9个高程带。设定初始条件和模型参数,模型参数包括模拟时间、模拟步长、度日系数、融雪临界温度,9个高程带的平均高程、最大滞蓄量和最小滞蓄量,参考气温的点高程及干、湿季气温垂直递减率,参数降水的点高程及降水梯度。建立NAM模型对1999年阿克苏河流域降雨径流过程进行率定,对2000年流域降雨径流过程进行验证,并用8项评价参数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阿拉尔站验证结果的拟合优度系数为0.852,累计模拟流量值与累计观测流量值基本接近,模拟总量的误差较小,为0.178%,最大峰值流量基本与观测值相当,误差仅为0.098%,但模拟结果存在一定的相位误差。
6.3.5 河道洪水演算
河道洪水演算采取了洪水波演算(Kinematic Routing)法,由于在洪水期(5—9月)流量较大,模拟时忽略了沿程取水量、支流汇入量,以及各类水工建筑物的影响。河网概化成由托什干河、昆马力克河、阿克苏河与和田河组成的分汊型河网,在沙里桂兰克、协合拉与和田控制站分别设定上游流边界条件,在流域出口阿拉尔站设定下游水位边界条件。设定模型初始条件和河床阻力,模型参数包括模拟时间、时间步长以及模拟结果存储方式等。
率定过程从1999年5月15日8:00至1999年9月2日20:00;验证过程从2000年5月10日8:00至2000年8月18日20:00。1999年水位模拟拟合优度系数R 2为0.882,流域模拟R 2为0.871;2000年水位模拟R 2为0.793,流域模拟R 2为0.792。用表示总量和峰值的8项评价参数对对西大桥(阿克苏河)站的模拟与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水位总量模拟误差较小,1999年为-0.002%,略低于观测值;2000年为0.004%,略高于观测值;1999年与2000年流量总量模拟误差为4.5%左右。水位峰值模拟误差较小,1999年为0.017%,2000年为-0.011%。1999年流量峰值模拟误差为12.76%,模拟结果偏大;2000年流量峰值模拟误差为-9.191%,模拟结果偏小。
6.3.6 洪水预报模拟
基于MIKE11模型的洪水预报模拟是以NAM模型模拟降雨径流、MIKE11 HD进行河网径流演算和MIKE11 FF用于实时校正,运用于塔里木河干流入口处(阿拉尔站)洪水预报系统中,建立了阿克苏河流域的洪水预报模式,这是利用实时信息(如降雨、蒸发、流量、气温等)、以实时洪水预报为目的、满足模拟系统实时运行需要的模拟系统。对阿克苏河流域1999年夏季洪水预报过程进行了模拟,以预报开始时刻、校正点与校正河道、预报点作为假设条件,通过对校正参数的调整,对阿拉尔站的水位和流量过程模拟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6.4 研究展望
流域水文过程的研究是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的基础,也是流域内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充分认识流域特征,分析水文过程及其变化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书作为塔里木河域水文过程变化规律的探索性研究,只是干旱区水文过程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内容的冰山一角,流域水文过程及其演化规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还需要对水文过程的内在机理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开发进程的加快,新疆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愈来愈尖锐。为避免因水资源过量开发而造成地表水减少、地下水枯竭,避免生态环境再遭受破坏,需要对干旱区河流进行以下多方面问题的研究。
(1)融雪径流形成机制与模拟方法的研究。利用现有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实验站的工作,研究尺度转换问题,采用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冰川消长、积雪消融与山区其他气象要素和下垫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变化规律。从理论上深入认识洪水与枯水径流的产流机制与汇流机制,从实践上提高对于冰川、积雪与融冰、融雪、雨雪融水洪水过程的物理水文模拟和山区洪水的实时预报,建立防洪预报预警系统,为防洪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2)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结合现代信息采集手段,研究山地水文过程、绿洲水文过程、荒漠水文过程,研究山区水文子系统与绿洲水文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绿洲水文子系统与荒漠水文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以生态水文学为理论基础,从系统角度将山区产流、绿洲转化与耗水、生态耗水与保护有机联系起来,保证在每个水循环子系统的正常运转基础上,使整个内陆区水文循环系统安全可靠。
(3)水文循环全过程研究。从高山区降水、积雪和高山冰雪消融、径流形成,从地面径流到地下径流,从河流源头到河流尾闾,从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到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从绿洲引水到荒漠植被,结合工程水文和生态水文的思路,采用成因分析、数理统计和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研究水文全过程,分析研究其循环与分布规律。
(4)目前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工作重点主要是山区水文,注重分析研究山区径流形成和变化规律,较少涉及灌区和荒漠生态保护区内的水循环问题,对绿洲水文和荒漠生态水文的研究十分缺乏。绿洲水文循环强烈的人为作用与荒漠水文循环自然衰竭变化是一个自上而下响应敏感的单向过程。绿洲经济和荒漠生态是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两大竞争性用户,处于河流下游荒漠生态用水,在不受水权保护的情况下,只能是被动的受害者。就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而言,绿洲水文与荒漠生态水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全面实施,要求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这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5)流域地下水和土壤水是流域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时空变化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土壤水分为例,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时间和资料方面的限制,论文研究未能涉到这些方面的内容,将水文循环中各个环节(包括大气、地表和地下水分循环)中的所有要素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6)论文研究偏向于中、小尺度的水文过程,水文过程研究是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过程,这也是今后深入研究水循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对干旱区微观机制机理的研究,考虑宏观外部环境变化如气候、人类活动等对微观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可以解释水循环过程时空演化的具体过程和驱动因子,从而为合理调控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