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完整性-23差分对的特性

第二十三章 差分对的特性


前言

微信公众号:【鹿末讲电子】 —— 一个分享硬件技术原创文章的公众号。
bilibili:【鹿-末】本文内容已发布视频讲解,请移步B站观看。


差分对是指存在耦合的一对传输线。应用一对传输线的价值,与其说在利用差分对的特性,倒不如说在利用差分信令的特性,是信令应用了差分对。

差分信令是用两个输出驱动器去驱动两条独立的传输线,一条线运送1比特,而另一条线运送它的补。所测量的信号是两条线之间的差,这一差信号携带着要传送的信息。
差分信令与单端信令相比有很多优点,如下所示:

  1. 双驱动器产生的dI/dt比单端驱动器时的大幅降低,从而减小了地弹、轨道塌陷和潜在的电磁干扰。
  2. 与单端放大器相比,接收器中的差分放大器可以有更高的增益。
  3. 差分信号在一对紧耦合差分对中传播,其串扰较小,应对差分对的两条传输线公共返回路径中的突变的稳健性也比较好。
  4. 差分信号通过连接器或封装时,不易受到地弹和开关噪声的干扰。
  5. 使用价格低廉的双绞线即可实现较远距离的差分信号的传输。差分信号的最大缺点是会产生潜在的电磁干扰。如果不对差分信号进行恰当的平衡或滤波,或者如果存在任何共模信号分量,都可能使加在外部双绞线上的实际差分信号产生电磁干扰问题。

第二个缺点是,与传输单端信号相比,传输差分信号需要两倍数量的信号线。第三个缺点是要理解许多新原理和重要的设计规则。

23.1 差分信令

一种获得广泛应用的信令方案就是低压差分信令(LVDS)

当观测信号电压时,分清被测点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当驱动器在一条传输线上驱动一路信号时,在信号线和返回路径之间会存在一个信号电压,这样的信号通常称为单端传输线信号。当两路驱动器驱动一个差分对时,除了各自的单端信号,这两路信号线之间还存在一个电压差,这样的信号称为差分信号。下图给出了这两种信号的测量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低压差分信号中,由两个输出引脚驱动1比特的信息。每路信号电压范围为1.125~1.375V,并且各自驱动一条传输线。信号线和返回路径上的单端电压如下图所示。在接收器端,线1的电压是V_1,线2的电压是V_2。差分接收器检测线1与线2之间的电压差,恢复出差分信号,即V_diff=V_1−V_2。其中,V_diff表示差分信号,V_1表示线1相对于其返回路径的信号电压,V_2表示线2相对于其返回路径的信号电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除了这些携带所传递信息的差分信号,电路中还存在着共模信号。共模信号用两条信号线上的平均电压表示,定义为V_common=1/2(V_1+V_2)。其中,V_common表示共模信号,V_1表示线1相对于其返回路径的信号电压,V_2表示线2相对于其返回路径的信号电压。

LVDS 信号包含差分信号分量和共模信号分量,这些信号分量如下图所示,差分信号的摆幅为-0.25~+0.25V。因此沿传输线传播的差分信号电压是一个0.5V的跳变。在阐述差分信号的幅度时,通常是指其峰-峰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同样也存在共模电压分量,它的均值为1.25V,大于差分信号分量的2倍。尽管LVDS信号称为差分信号,但它依然有很大的共模分量,通常认为这个分量是恒定的。

如果将一个LVDS信号称为差分信号,那么实际上是不对的。它有一个差分分量,但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共模分量。它并不是一个纯的差分信号。在理想情况下,通常认为共模信号是恒定不变的直流。共模信号通常不携带信息,因此也不会影响信号完整性和系统性能。

但是,电路板上互连的物理设计中,很小的干扰都会引起共模分量的改变。共模分量的改变将会潜在地引起如下两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1. 如果共模信号电压过高,就会使差分接收器的输入放大器饱和,使之不能准确地读入差分信号。
  2. 如果在同轴线电缆中有变化的共模信号,就会潜在地引起过量的电磁干扰。

23.2 差分对

构成一个差分对只需两条传输线就足够了,每条线都可以是简单的单端传输线。这两条线合在一起就称为一个差分对。从理论上讲,任何两条传输线都可以构成一个差分对。与单端传输线一样,差分对传输线也存在很多横截面形状。下图给出了最常见的几种截面几何外形横截面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理论上讲,虽然任意两条传输线都可以构成一个差分对,但抓住如下5种特征将会优化高带宽差分信号的传输性能:

  1. 差分对的最重要的性质是,它的横截面积恒定不变,而且使差分信号有一个恒定的阻抗。这些特性将会保证差分信号的反射和失真最小化。
  2. 差分对的第二个重要性质是,每条线上的时延是相同的,从而确保了差分信号边沿的陡峭。两条传输线上的任何时延差或错位(skew),都会导致差分信号失真,并使部分差分信号变成共模信号。
  3. 两条传输线应该完全相同,线的宽度和两条线之间的介质间距也应该完全相同。这种特性称为对称性。两条线不能有任何不对称,如一条线上有测试焊盘而另一条线上却没有,或一条线上有向下的颈状而另一条线上却没有,这种不对称都会使差分信号变成共模信号。
  4. 传输线的长度也必须完全相同。线的总长度完全相同,就能保证传输线上的时延相同,使错位最小。
  5. 差分对的两条传输线之间不一定有耦合,但没有耦合将导致差分对的抗噪声能力下降。与单端传输线相比,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使差分对对于由其他动态线网产生的地弹噪声有更好的稳健性。线间耦合程度越强,差分信号就越不容易受到突变和非理想情况的影响。

差分对传输线正在传输差分信号。线1上的信号是从0V到1V的跳变电压,线2上的信号是从1V到0V的跳变电压。当这两个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时,线上电压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然,虽然我们称它为差分信号,但很快就会发现这样做是错的。它并不是一个纯的差分信号,而是包含了一个大的共模分量(0.5V)。然而,这个共模信号是个常量,可以不管它,只需要关注差分分量。

给出每条传输线上的电压,就能很容易地算出电压差。根据定义,它的大小为V_1-V_2。差分对上的净差分信号如上图所示,当每条线上都是0V到1V的信号跳变时,沿互连传播的差分信号摆幅就是一个2V的跳变。同时,线上还有一个恒定的共模信号分量,大小为1/2×(V_1+V_2)=0.5V

差分对最重要的电特性就是差分信号的阻抗,称为差分阻抗


23.3 耦合时的差分阻抗

差分信号感受到的阻抗,即差分阻抗,是差分信号的电压与其电流差的比值。这个定义是计算差分阻抗的基础。它的微妙之处在于怎样定义信号电压与电流。

首先分析最简单的情况,假设构成差分对的两条传输线之间不存在耦合。现在先确定出这种情况下的差分阻抗,然后再加入耦合,看它如何改变差分阻抗。

为了使耦合降到最小,假定两条传输线离得足够远,例如线间距至少为线宽的2倍,这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不明显了。因此,每条线的单端特性阻抗Z_0为50Ω。流经信号线与返回路径之间的电流为I_one=V_one/Z_0 。其中,I_one表示流经信号线与返回路径的电流,V_one表示信号线与邻近返回路径之间的电压,Z_0表示单端信号线的特性阻抗。

例如,将0V到1V的跳变信号加到第一条线上,同时将1V到0V的跳变信号加到第二条线上。每条线都有一个电流回路,流经第一条线的电流大小为I=1V/50Ω=20mA,方向为从信号线流向返回路径。第二条线的电流也是20mA,但方向是从返回路径流向信号线。

沿传输线传播的差分信号跳变就是两条信号线上的差信号,它的电压是每条信号线上电压的2倍:2×V_one。在本例中,沿信号线对传播的就是一个2V的跳变。同时,如果仅着眼于这两条信号线,就会发现在它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电流回路,有20mA的电流从一条信号线流出,再流入另一条信号线。

差分阻抗大小是单端信号线特性阻抗的2倍。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两条信号线之间的电压是每条信号线自身电压的2倍,而流经差分信号线的电流却与流经单端信号线的相同。如果单端信号线的特性阻抗是50Ω,差分阻抗就是2×50Ω=100Ω

如果一个差分信号经差分对传播到了接收端,差分信号看到的阻抗通常就会非常大,这会使差分信号反射回源端。这种多次反射将会产生噪声,影响信号质量。如下图所示,仿真的是在差分对末端出现的差分信号。出现振铃的原因就在于差分信号在低阻抗的驱动器和高阻抗的线末端之间出现了多次反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消除反射的一种方法是在两条信号线的末端跨接一个端接电阻器,去匹配差分阻抗。这个电阻器的阻值必须为R_term=Z_diff=2×Z_0。对差分信号而言,信号线末端的端接电阻和差分对的阻抗相同,这就会消除反射。下图所示为两条信号线之间加入100Ω端接电阻器时,接收端的差分信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差分阻抗还可以看成两条单端信号线等效阻抗的串联,如下图所示。从每条信号线的前端看进去,每个驱动器看到的信号线特性阻抗都是Z_0。两条信号线之间的阻抗是每条信号线与返回路径之间阻抗的串联。两条信号线之间的等效阻抗(或称为差分阻抗)是串联阻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4 耦合的影响

当我们把两条带状线靠得很近时,它们的边缘电场和磁场就会互相覆盖,之间的耦合程度也会很强。耦合程度是用单位长度上的互容C_12和互感L_12描述的。除非特别说明,电容矩阵元素指的是SPICE电容矩阵元素,而不是麦克斯韦电容矩阵元素。

当两条信号线靠近时,C_11和C_12都将发生改变。因为信号线1和返回路径之间的边缘场被邻近的信号线阻断了,所以C_11会减小,而C_12会增加。但负载电容C_L=C_11+C_12却没有较大的变化。下图给出了两条带状线的等效电容电路及C_L,C_11和C_12的变化情况。带状线材料为FR4,线宽为5mil,特性阻抗为50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必须注意,由电容和电感矩阵元素描述的耦合与所加电压完全无关,它只与导线的几何结构和材料特征有关。

当两条信号线靠近时,L_11和L_12也都将发生改变。由于邻近导线的感应涡流,L_11将会有略微的减小(当两者最接近时的减小量小于1%),L_12将会增加。

两条信号线的间距越小,它们之间的耦合就越强。但即使间距最小(即线间距等于线宽)的情况下,最大的相对耦合度(即C_12/C_L或L_12/L_11)也不到15%,当间距大于15mil时,相对耦合度就降到了1%,基本上可忽略不计。

当两条传输线相距很远时,线1的特性阻抗和另一条线完全没有关系。它的特性阻抗与C_11成反比。

我们发现,当有第二条邻近信号线存在时,信号线1的特性阻抗不是一个特定的值。它还取决于邻近信号线被驱动的情况。如果信号线2被固定在0电位,则阻抗值接近于未耦合时的值;如果信号线2加相反信号,阻抗值就会降低;如果信号线2加相同信号,阻抗值就会升高。下图给出了这3种情况下,信号线1的特性阻抗随两条信号线间距的变化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只处理单端信号时,一条传输线仅用一个阻抗描述。但是,当它是一对线中的一个且存在耦合时,需要用3种不同的阻抗加以描述。这时就要给出新的标志,以分清讨论的是哪一种阻抗。

当线间距小于3倍线宽时,邻近信号线的存在影响到第一条线的特性阻抗。此时必须考虑与它的接近程度及其驱动方式。

差分信号在这两条信号线上分别驱动两个相反的信号。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此时每条信号线的阻抗会因为彼此之间的耦合而减小。当差分信号沿差分对传输时,对信号而言,阻抗是每条信号线与其返回路径之间单端阻抗的串联。差分阻抗依然是每条线的特性阻抗的2倍,只是每条线的奇模特性阻抗由于耦合而有所减小。

下图给出了当两条信号线的间距逐渐减小时,差分阻抗的变化情况。对带状线而言,相比于线间距等于3倍线宽的无耦合情况,在可制造的最小间距(如线间距等于线宽)下,存在耦合时的差分阻抗也仅仅减小了约1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5 差分对返回电流的分布

当两条边缘耦合微带线的间距大于3倍线宽时,线间耦合度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差分信号去驱动它们,信号线中就会出现电流,返回平面中也就会出现与之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的电流。

假定流经线1的电流方向是流进纸内的,其返回平面内电流的方向是流向纸外的。同理,流经线2的电流方向是流向纸外的,其返回平面内电流的方向是流进纸内的。返回平面中返回电流的分布局限在各自的信号线下面,当由差分信号驱动时,返回路径平面中的电流分布不会出现重叠。

如果仅仅着眼于信号传输线内的电流,就像是等量电流从一条信号线流入,从另一条信号线流出。我们可能会由此得到这样的结论:一条信号线上的差分信号的返回电流由另一条信号线运送。等量电流从一条信号线流入,再从另一条信号线流出,这的确是事实,但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因为这里差分对的两条信号线的线间距比较大,所以当用差分信号驱动时,返回平面中的电流不会出现重叠。此时返回路径平面内的总电流为零,但每条信号线下的平面中都有确定的局部电流分布。任何改变电流分布的因素都将会改变差分对的差分阻抗。

毕竟,返回平面的存在限定了每条走线的单端阻抗。如果增加与平面之间的距离,走线的单端阻抗就会增加,这会引起差分阻抗的改变。

在两条边缘耦合微带线最紧耦合的情况下,即信号线的线间距等于线宽时,返回平面中电流的重叠程度依然很小。

差分对的信号线与返回路径平面之间的耦合程度大于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时,返回路径平面中就会出现两路不同的相互分离的电流,并且返回路径电流分布只出现微小的重叠。返回路径电流分布严重制约着差分对的差分阻抗,返回路径电流分布的扰动直接影响到差分阻抗。

对任何一对共用返回导体的单端传输线而言,如果返回导体距信号走线足够远,差分信号的返回导体电流分布就会相互重叠并完全抵消掉。此时返回路径导体的存在对差分阻抗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第一条信号线上的返回电流将完全可能由另一条信号线运送。有以下3种情况需要关注:

  1. 边缘耦合微带线,返回平面足够远;
  2. 双绞线电缆;
  3. 宽边耦合带状线,返回平面足够远。

对边缘耦合微带线而言,若线间距达到可制造的最小值,典型值等于线宽,则线间耦合度将达到最大。当信号线阻抗约为50Ω,线间距最小时,返回平面中有明显的电流分布,平面的存在将影响差分阻抗。如果将平面移到更远处,那么每条线的单端阻抗将会增加,差分阻抗也将会增加。然而,随着平面越移越远,差分信号的返回电流在平面中的重叠程度也就更大。

当返回路径平面达到一个足够远的距离时,返回路径电流的重叠达到使返回路径电流消失的程度。此时,返回路径平面的存在将不再影响到差分阻抗。随着返回路径平面与信号线之间距离的增加,单端阻抗将不断地增加,但差分阻抗达到约140Ω的最大值后将不再增加。此时返回路径电流完全重叠。

根据经验法则,当信号线与返回路径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两条信号线外边缘之间的跨度时,返回路径平面内的电流互相重叠,返回路径平面的存在对信号线的差分阻抗没有影响。此时对差分信号而言,一条信号线的返回电流完全可以看成由另一条信号线运送。

毕竟,像这种距平面较远的边缘耦合微带线更像由单端信号驱动的共面传输线。在两种情况下,信号都是由信号线之间的电压表示的。此时,单端信号与差分信号相同,这样单端信号受到的阻抗也会与差分信号受到的阻抗相同。所以,如果共面传输线下面的介质厚度很大,而边缘耦合微带线的返回平面较远,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共面传输线的单端特性阻抗与微带线的差分阻抗相同。

将两条双绞线其中的一条作为单端驱动时,它把屏蔽线当成其返回路径的导体。当信号电流沿信号线流动时,外面的屏蔽线中有对称的返回路径电流流过。同理,当第二条双绞线也作为单端驱动时,返回路径电流有着相同的分布,只是方向相反。当两条双绞线都近似位于屏蔽层的中心并由差分信号驱动时,它们的返回电流朝相反方向流动且相互叠加,屏蔽层中将没有剩余电流分布。此时,屏蔽线对导线的差分阻抗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可以将其除去。

当屏蔽层距双绞线非常近时,两条双绞线偏离轴心的位置将导致它们在屏蔽层中的返回电流分布稍有不同。此时屏蔽层位置的改变将会轻微地改变差分阻抗。如果屏蔽层离得足够远,返回路径电流就会大致呈对称分布,两路返回电流相互叠加,此时屏蔽层的位置影响不到差分阻抗。当屏蔽层半径超过两条双绞线中心间距的2倍时,返回电流大部分叠加,差分阻抗的大小与屏蔽层的位置无关。

差分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性质,当信号线与返回平面之间的耦合度大于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度时,返回路径平面中出现明显的返回电流。平面在确定差分对差分阻抗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度远大于信号线与返回平面之间的耦合度时,平面中的大部分返回电流会叠加、抵消掉。这种情况下,平面影响不到差分信号,将它移走也不会影响到差分阻抗。此时第一条信号线的返回电流可以完全看成由第二条信号线运送。

根据经验法则,要使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度大于信号线与返回平面之间的耦合度,则信号线与最近平面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两条信号线线间距的2倍。

在多数板级互连中,信号线与平面之间的耦合度远大于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度,所以此时平面中的返回电流十分重要。此时,第一条信号线的返回电流不能看成由第二条信号线运送。然而,若返回路径被移开,比如出现了间隙,则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起主要作用。在这个突变区域内,第一条信号线的返回电流基本上可看成由第二条信号线运送。此时,在返回路径的突变区域内,可以通过增加线间耦合度而使差分对的差分阻抗变化最小。

在连接器的连接处,差分对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度一般大于信号线与返回引脚的耦合度。此时一条引脚的返回电流基本上可看成由另一条引脚运送。


—END—

持续更新中,想了解更多知识请点赞并关注我哦!
微信公众号:鹿末讲电子

点我关注微信公众号

bilibili:鹿-末

点我观看讲解视频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