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业团队来说,股权与薪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设计方案可以激励团队勇往直前,而不好的设计方案则会导致团队内耗不断,分崩离析。而且因为股权与薪资设计属于企业的原生问题,解决起来是要伤筋动骨的,稍有不慎,便可能葬送整个团队的未来。
今天,我想用自己创业失败的真实经历,来为大家分享我的血泪教训。
在2015年时,我与两位关系很好朋友共同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我主抓产品规划与销售推广,另外两人分别负责研发管理和技术架构。公司注册资本 100 万元,我出资 40 万,他们各出 30 万,股权按出资比例分配:我占40%,他们各占30%。
我是公司的发起者,因为是全职投入没有其他收入,所以每月领取2万元工资,而他们是兼职支持,不拿工资。我们约定,待公司业绩突破一千万时,他们便全职加入。
创业是很艰辛的,我白天四处奔波谈合作、跑业务,晚上熬夜做产品规划,盯项目进度,几乎没有休息过。终于在第三年,公司业绩成功突破千万大关。可当我满怀期待地要求两位合伙人全职加入时,他们却找借口推脱。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他们所在的公司即将上市,作为技术骨干,他们是有期权的,一旦现在离职,损失将高达千万。
而这时的公司,已有 30 多名员工,8 个项目同时推进,管理压力远超我的负荷。我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周末也在加班,身体和精神都已处于崩溃边缘。无奈之下,我提议若他们无法全职,就适当让出部分股权,引入新的合伙人来分担我的压力。没想到,他们竟要求我也同时让股。
我说我是全职,你们是兼职,我日夜操劳才把公司干到这个程度,凭什么还要我让股。他们说你是全职,但我们并没有亏待你,我们给了你工资,而且我们也不是没有出力,技术架构是我们利用业余时间搭建的,我们也很辛苦呀,而且我们还没有拿一分钱工资。他们的话让我一时语塞!
回想起这三年我的种种艰辛,年纪轻轻就已两鬓斑白,好不容易把业绩做起来,接下来还有很多未知的困难需要克服,失败的风险依然很大…… 而他们,即便公司失败,也能凭借原公司的期权获得千万收入。我心里很不平衡,于是更加坚定立场,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就要退出公司。而他们两人却认为我是在要挟他们,认为公司能够走到今天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们的技术支持是不可能的。
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曾经亲密无间的创业伙伴分道扬镳,公司也在一年后黯然倒闭。
这段失败的经历,让我深刻反思。那时的我对合伙开公司的理解远不够,在股权与薪资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这些缺陷正是导致团队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
第一,股权分配认知偏差。开公司不是简单的生意合作,出资比例不应成为股权分配的唯一标准。作为创始人,股权占比如果低于50%,在关键决策上就会失去话语权,为后续矛盾埋下隐患。
第二,约定缺乏书面保障。技术股东全职条件仅为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协议,导致对方在利益诱惑面前背弃承诺,却无法追责。
第三,个人价值未合理体现。我全职拿2万,他们兼职不拿工资,大家都在为公司做贡献,看上去似乎很公平,但实际上我所面临的压力和风险是完全不同的,没有管过公司的人很难理解。
第四,合伙人选择不够慎重。创业需要全身心投入,若合伙人存在其他选择,关键时刻就难以共患难,这样的团队是走不远的。
如果能重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规划股权与薪资体系:
一是确保创始人话语权。作为创始人,股权占比必须超过 50%,掌握公司决策权,避免关键时刻陷入被动。
二是优化股权分配机制。综合考虑资金与人力投入,对于出资但兼职的股东,采用期权激励模式,待其全职后再行权,兼职期间仅享有出资部分的股权。
三是预留股权激励空间。提前预留 10%-20% 的股权,用于激励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激发团队积极性,减轻创始人管理负担。
四是建立动态调整规则。股权和薪资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个人贡献动态调整,并将规则明确写入公司章程,确保执行时有理有据。
五是重视协议文本约定。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约定形成书面协议,无论关系多亲密,白纸黑字才是权益的有力保障。
创业不易,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希望我的这段失败经历,能为正在创业或准备创业的朋友提供参考。如果你也有类似经历或独到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让我们共同成长,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