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导语
自2006年我国财政部推出《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以来,研发支出资本化便成为一种可能,减轻了企业当期费用化金额过高的压力。
伴随着近年来国家多次优化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研发支出资本化连同加计扣除的做法被越来越多企业所采纳。
然而在企业落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本文将聚焦在企业当前面临的痛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供读者们参考。
为何研发支出要做资本化处理?
研发支出资本化,指的是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将研发支出作为隐形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方式,后期逐年摊销。
相较于常规的费用化处理,研发支出资本化(配合加计扣除)能够为企业创造一些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对诸如医药、创新等研发投入高昂的行业企业而言。
研发密集型行业中,往往具有「前期研发支出金额巨大,后期盈利逐步体现」的特点。按照传统的费用化方式处理,事实上忽略了研发成果的资本属性,因为事实上,成功的研发成果的确能为企业带来收入,类似于一种“生息资产”。
如果研发支出当期全部费用化,那么在企业初创期,利润表现无法体现出其未来成长价值。尤其是涉及融资需求的场景下,十分不利于外界对企业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恰当采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能够将前期的高额投入与后期的收益匹配起来,更有利于外界合理评估与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是更真实和科学的财务处理方式。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给了管理层更充分的选择权。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公共部门之所以发布加计扣除的政策,为企业提供节税的路径,不难看出也有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的用意。
总而言之,研发支出资本化是企业「让企业支出与营收表现长期更加匹配和科学」合理合法的处理方式,也是大环境之下的顺势而为。
研发资本化还有隐藏福利?
详见文末的小彩蛋
落地难点在哪里?
研发支出资本化,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