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晶振
晶振全称是晶体振荡器,是指从一块石英晶体上按一定方位角切下薄片(简称为晶片),石英晶体谐振器,简称为石英晶体或晶体、晶振。而在封装内部添加IC组成振荡电路的晶体元件称为晶体振荡器。其产品一般用金属外壳封装,也有用玻璃壳、陶瓷或塑料封装的。振荡器就是可以产生一定频率的交变电流信号的电路。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将直流电能转换为具有一定频率的交流电能。其构成的电路叫振荡电路。
电路符号:晶振是电子电路中最常用的电子元件之一,一般用字母“X”、“G”或“Z”表示,单位为Hz,晶振的图形符号如图所示。
晶振的分类: 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 和 有源晶振 两种类型。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谐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
无源晶振一般是2引脚的无极性器件(部分无源晶振有无极性的固定引脚)。无源晶振本身不直接输出方波或正弦波信号,一般需借助于负载电容形成的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正弦波信号)。当与适当的电路相结合时,晶振将在其固有的谐振频率上产生振荡。(需要外围电路、成本低)。无源晶振的核心是一片薄薄的、具有压电效应的石英(比较便宜,且机械结构比较可靠)片,该石英片的厚度决定了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因此其厚度不可能无限制的薄,也就意味着石英晶体的振荡频率不可能无限制的高,一般在市场上很难买到30MHz以上的晶体,虽然有的公司能够提供到66MHz的晶体,但价格会非常的贵,因为要切割出如此高频率对应的薄石英片的成本会更高(良率比较低)。
有源晶振是一个完整的谐振振荡器,通常是4个引脚( -电源、地、输出、输出使能或空)。方波信号的频率由石英晶体的谐振频率决定,通常在几千赫兹至数十兆赫兹的范围内,石英晶体振荡器与石英晶体谐振器都是提供稳定电路频率的一种电子器件(自带振荡,真正意义上的晶振,成本较高,稳定性强)。有源晶振能做到更高的频率,最高能达到100M左右。因为有源晶振本质上是个内部封装了石英晶体、振荡电路、输出电平调节电路的模块,其振荡电路可以振荡在晶体的3x、5x乃至7x的谐波上,也被称为“泛音振荡器”,并能够满足你需要的电平。
另外提一下温补晶振,温补晶振的精度可以做到比普通晶振更高。温补晶振是将压电石英晶体原有的物理特性通过外围电路逆向改变使得石英晶体原有频率随温度的变化尽可能的变小的一种补偿方式所做的石英晶体振荡器。
有的低功耗MCU器件除了正常工作需要的比较高的时钟外,还有一个很低频率的时钟电路(比如下图中用于实时时钟的32.768KHz),能够在系统休眠(主时钟驱动的电路不工作)的情况下保持局部电路的工作。
电子元件是电路设计中一个很关键的所在,电路的精准直接关乎使用这颗晶振的产品的质量问题,但是最重要的体现在于一个小参数那就是晶振的ppm值,即精度电容值。精度值越低表明这颗电子元件越精度越精确,使用起来越耐用和反应出来的效果就越好。
2. 晶振ppm误差公式
1:120ppm,27M的晶振,频率的误差 = 120/100万*27M=3240Hz,晶振的精度决定时钟的计时准确度。
2:所配晶振频率:32772.2HZ,误差为+1.2ppm
一年的误差计算过程为:
Δf = +1.2/100万*32772.2
Δt/秒= Δf/32772.2 = 1.2/100万
一年的误差 = Δt*24*3600*365 = 37.8秒
3. 晶振的主要参数
晶振的主要参数有标称频率、老化率、频率准确度、频率稳定度、相位噪声、功耗等。
1、标称频率:是指晶振的标称输出频率;
2、频率准确度:是指常温(25度)下,所测晶振频率相对标称频率的差值。这一点是不太重要的;
3、频率稳定度:一般是指频率温度稳定度,是指在晶振的工作温度范围内频率随着温度变化的大小,一般用PPM或PPB来标示,1PPB=0.001PPM=1*10-9;
4、老化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频率值随着变化的大小;
5、相位噪声: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率(C/N),是表征频率颤抖的技术指标。一般来说雷达等设备会对相位噪声有特殊要求;
6、晶体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RR等效阻抗”,晶振长出现停振现象。经分析均为晶片阻值大于80欧姆。
4. 晶振工作原理
若在石英晶体的两个电极上加一电场,晶片就会产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晶片的两侧施加机械压力,则在晶片相应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场,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压电效应。如果在晶片的两极上加交变电压,晶片就会产生机械振动,同时晶片的机械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
石音晶体振荡器是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制成的一种谐振器件,他的基本构成大致是:从一块石英晶体上按一定方位角切下薄片,在他的两个对应面上涂敷银层作为电极,在每个电极上各焊一根引线接到管脚上,再加上封装外壳就构成了石英晶体谐振器。
在一般情况下,晶片机械振动的振幅和交变电场的振幅非常微小,但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为某一特定值时,振幅明显加大,比其他频率下的振幅大得多,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它与LC回路的谐振现象十分相似。它的谐振频率与晶片的切割方式、几何形状、尺寸等有关。
当晶体不振动时,可把它看成一个平板电容器称为静电电容C,它的大小与晶片的几何尺寸、电极面积有关,一般约几个皮法到几十皮法。当晶体振荡时,机械振动的惯性可用电感L来等效。一般L的值为几十豪亨到几百豪亨。晶片的弹性可用电容C来等效,C的值很小,一般只有0.0002~0.1皮法。晶片振动时因摩擦而造成的损耗用R来等效,它的数值约为100欧。由于晶片的等效电感很大,而C很小,R也小,因此回路的品质因数Q很大,可达1000~10000。加上晶片本身的谐振频率基本上只与晶片的切割方式、几何形状、尺寸有关,而且可以做得精确,因此利用石英谐振器组成的振荡电路可获得很高的频率稳定度。
晶振在电气上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并联再串联一个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的频率为串联谐振,较高的频率为并联谐振。由于晶体自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当的接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范围内,晶振等效为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晶振的两端并联上合适的电容它就会组成并联谐振电路。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个负反馈电路中就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范围很窄,所以即使其他元件的参数变化很大,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一般的晶振振荡电路都是在一个反相放大器的两端接入晶振,再有两个电容分别接到晶振的两端,每个电容的另一端再接到地,这两个电容串联的容量值就应该等于负载电容,请注意一般IC的引脚都有等效输入电容,这个不能忽略。一般的晶振的负载电容为15皮或12.5皮,如果再考虑元件引脚的等效输入电容,则两个22皮的电容构成晶振的振荡电路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实际上,晶体的行为就像一个串联RLC电路,由组件组成:
- 低阻值电阻RS
- 大值电感LS
- 小值电容器CS
然后将与其电极Cp的电容并联。石英晶体的等效电路显示了一个串联RLC电路,它表示晶体的机械振动,与一个电容Cp并联,它表示与晶体的电气连接,石英晶体振荡器倾向于朝着它们的“串联谐振”运行。
典型的晶体振荡器的振荡频率范围可以从大约40kHz到远高于100MHz,具体取决于它们的电路配置和使用的放大设备。晶体的切割也决定了它的行为方式,因为一些晶体会以一种以上的频率振动,从而产生称为泛音的额外振荡。
此外,如果晶体的厚度不平行或不均匀,它可能具有两个或多个谐振频率,都具有产生所谓的谐波的基频和谐波,例如二次或三次谐波。
5. 晶振在PCB板的设计布局
由于晶振内部存在石英晶体,受到外部撞击等情况造成晶体断裂,很容易造成晶振不启振,所以通常在电路设计时,要考虑晶振的可靠安装,其位置尽量不要靠近板边、设备外壳等地方。PCB对晶振布局时通常注意以下几点:
- 晶振不能距离板边太近、晶振的外壳必须接地
否则易导致晶振辐射杂讯。如果一定要布置在PCB边缘,可以在晶振印制线边上再布一根GND线,同时在包地线上间隔一段距离就打过孔,将晶振包围起来。
- 晶振下方不能布信号线,否则易导致信号线耦合晶振谐波杂讯。
- 若滤波器件放在晶振下方,且滤波电容与匹配电阻未按照信号流向排布,会使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变差。耦合电容应尽量靠近晶振的电源引脚,按电源流入方向,依容值从大到小顺序摆放。
- 时钟信号的走线应尽量简短,线宽大一些,在布线长度和远离发热源上寻找平衡。
6. 内部和外部振荡器
内部振荡器通常用于为不需要精确计时的 MCU 提供计时。内部振荡器对于低波特率的 UART 通信来说已经足够好了,但是CAN、USB 或以太网等对时序精度要求更严格的通信协议需要外部晶体和振荡器。
使用外部振荡器允许更宽的频率范围,其中内部振荡器通常是一个频率,带有少量时钟预分频器选项。
6.1 外部时钟和振荡器的优点
精度 - 内部时钟不精确,可能受噪声影响。
温度无关性 - 振荡器和时钟(尤其是温度补偿振荡器)可用于低温或高温应用或温度变化很大的场合。随着温度的变化,振荡频率可以保持相对相同。
速度 - 内部振荡器可能无法达到 IC 的最高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外部振荡器。
电压 - 内部振荡器的速度可能取决于它正在运行的电压。如果振荡器驱动可能产生射频干扰的设备,则在其控制输入中添加变化的电压可以分散干扰频谱,使其更接近理想状态。在此示例中,只有外部电压控制器振荡器才能提供该功能。
需要多个时钟 - 如果许多子系统需要同步运行并相互连接,则可以使用单个外部时钟发生器来替代每个子系统的自由运行时序组件。
7. 其他振荡器
7.1 非精准时钟需求的RC振荡器
晶体、晶振具有高Q值和高输出能力,适用于抖动必须极低的应用,但其缺点就是它像电感一样不能够集成在器件的内部,在今天强调系统成本要低、PCB板上空间趋于越来越紧凑的情况下,器件内部集成非晶振的振荡电路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就非常有意义。比如有的MCU、数字通信器件通常内置了RC相移振荡器用于非精密要求的时钟产生,生成的时钟频率取决于内部集成的R、C值,这种振荡器具有大约1%的精度而且抖动比较高,适用于转换时序不重要的应用,例如为MCU计时和驱动简单的七段LCD,也可以用于实现高达几Mbps、时序容差达到几百ns的UART通信、低速/全速的USB数据通信等。
7.2 MEMS时钟振荡器
近几年还有一种替代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器件 - MEMS(微机电)振荡器被广泛使用,它可以在扩展温度下工作,频率非常稳定,具有极高的可靠性,抗冲击和振动,体积也可以做的非常小,接近1平方毫米。由于其结构的不同,MEMS时钟可以在出厂的时候通过编程生成不同频率的器件,相对于晶振要灵活多了。MEMS振荡器具有高Q值,输出较低至500飞秒的相位噪声,它被广泛用于网络设备中。
7.3 直接数字合成器DDS
如果你不需要非常高的频率,要求频率灵活可调,而且调节精度需要非常的高(比如数字收音机中),如何实现实现?有一种方法叫DDS(直接数字合成)可以来帮到你,它的优点就是只要你有一个主时钟,就可以产生任意频率点的时钟信号,而且频率点可以非常高精度地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