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提及中台,两个经典案例常被引用。
其一为2013年马云参观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2015年阿里巴巴确立“大中台、小前台”战略;
其二则是华为的中台战略转型,其核心理念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阿里巴巴是互联网企业中率先提出中台建设理念的先锋。据传,阿里巴巴中台架构思想的萌芽源于2015年马云的一次商务考察之旅。彼时,马云带领阿里巴巴高管团队前往北欧芬兰,考察了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移动游戏公司之一的Supercell。在该公司,5至7名员工即可组成一个独立的开发团队,即“cell”。这些小团队自主决定开发何种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依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整。若游戏反响不佳,便会果断终止。正是这种独特的开发模式,助力Supercell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其背后的关键支撑,正是强大的中台。
Supercell的中台,是将游戏开发过程中共有的游戏素材、算法等整合起来,并构建了科学的研发工具和框架体系。凭借这一强大的中台,多个小团队能够迅速开发出新游戏。在中台的有力支持下,Supercell的“细胞”团队得以灵活运作,形成高效的分散式作战模式。团队开发的游戏广受欢迎,自然皆大欢喜;即使游戏失败,也无妨,因为试错成本极低,直接放弃即可。成立9年来,Supercell仅正式发布5款游戏,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效率低下。2016年6月,腾讯以86亿美元收购了员工不足200人的Supercell公司84.3%的股权,人均贡献值超过3.54亿人民币。
当时,阿里巴巴内部也在谋划一场改革,旨在整合产品技术与数据能力,赋予公司快速创新的能力。这家北欧企业的管理理念与马云正在构思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此次考察之旅或许加速了阿里巴巴中台架构改革的进程。
定义
“内台”一词在古代指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地位更为尊贵。
而如今,中台主要应用于互联网行业,其内涵远比古代的“内台”丰富。从分类来看,中台涵盖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产品中台、研发中台、移动中台、组织中台等众多类型,其中“技术中台+数据中台”的双峰模式尤为盛行。
中台的本质在于对通用能力进行“封装”,并以接口或组件的形式实现共享,其使用群体之间是否存在交叉网络外部性并非其核心属性。
从字面上理解,中台是相对于前台和后台而言的。前台是公司与外部用户(或客户)进行交互的界面,后台则包含公司的财务、法务、管理、仓储物流、计算能力等基础性资源。中台的变化相对前台较为稳定,因此前台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采用临时方案,等待中台提供稳定服务。中台需要以前台为服务对象,要求前台开放业务,以便中台提取通用的业务逻辑。简而言之,前台和后台的标准化、模块化共同构成了中台。
作用
中台的作用是将通用业务抽取出来,供前台调用。它能够为前台提供稳定的服务,实现业务的沉淀、迭代和组件化输出。
中台有助于消除烟囱式架构、实现架构解耦、构建统一中台以及服务重用。烟囱式IT系统是指公司内部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彼此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也无法打通。中台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分散、孤立的系统架构问题。
若中台不具备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那么它将缺乏商业价值。
在大型企业中,涉及众多后台的管理时,同一项事务在执行层往往需要在多个后台反复配置,策划层需要考虑多个后台的组合实现能力,管理层则需要查看多个后台来评估活动实施效果。为何不能将这些后台进行整合“打包”呢?这正是中台概念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特点
前台:专注于产品服务的快速迭代与试错。
中台:提供统一的支撑性服务。
后台:致力于基础科技研究和长期战略设计。
-
敏捷:业务需求变化迅速,变更频率以天甚至更短为单位计算。对于大型单体应用而言,庞大的开发团队对其进行变更变得愈发困难。将大型应用拆分为多个小型应用组合,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实现业务的敏捷性。
-
解耦:随着业务的发展,业务系统之间的交互日益复杂。一个功能的修改可能会对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只有将交互频繁的功能独立出来,从应用中拆解,才能大幅降低应用之间的耦合度。
-
复用:通过复用一些公共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开发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同时,数据和流程也能够得到集中管理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