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带领乡亲们摸着石头过河

第十四章、带领乡亲们摸着石头过河

土地承包后,在给农民带来实在在实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矛盾。有些农民今天他的利益得到满足,村干部以为矛盾彻底解决了。结果到了明天又有了新的利益,还需要去面对,去解决。一些农民看到附近的村社利益更实惠,就要吵着去更实惠的地方去。每当遇到这些问题,傅大虎平静地对村干部说:“这些问题很好理解,谁不愿意到一个更实惠的地方去发展。你要留住他们必须要有留住他们的本钱,这就是努力发展农村经济,让他们走,他们也不想走。”
在带领乡亲们摸着石头过河的那段日子。傅大虎面对成片成片丰腴的土地,面对绿荫匝地的树林,面对成群肥壮的牲畜,他徘徊过……。哪一次执行起党的政策来,他不是雷厉风行?哪一次,他的脚步迟缓过?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一句口头禅:“执行政策是一把刀,执行对了杀了敌人,执行错了杀自己。”在他迷惘的时候,他又想到了盟旗两位老领导。两位老领导笑着对他说:“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你过的好就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了老领导的话垫底,老傅的底气就更足了。
对于政策他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关键时刻,他总是走在前头!”他家十三口人,包了五十亩土地,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他领着老婆孩子开始辛勤劳作。村民们的一句话,象烧红的烙铁,一直烙着他的心:“包产到户了,干部不行了,”太小瞧人了他很生气。但转念一想:“也不能全怪群众。那些年,一些干部当甩手掌柜,伤了群众的心。群众那样说,正说明干部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嘛。”
你说你行,就得干行出个样来,你做出了样子,群众能不秉服?他老伴儿就地取材,用农闲时间,打几块苇帘,想卖帘子贴补点家用。他对老伴说,要有骨气,决不能叫人看扁了。共产党员不是那离大锅饭就活不了的人,也不是靠揩油水混日子的人……。为了为共产党挣口气,春天他领着全家把地平了又平,整了又整,直到他满意了才开始播种。底肥施足了,播种机把那珍珠般的良种播入平展展的土地,那笔直的禾垄里寄予了他的全部希望。他带着全家,挥动锄头,深刨细锄,犹如绣花。入夏时节,他追肥浇水,一丝不苟。每逢雨季,他提早筑坝拦洪,引洪入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天寒地冻,他也不消停,顶着凛冽的山风积攒粪肥,为来年的生产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整个儿马卜子数他家的庄稼长得好,糜黍有一人高,秋后算帐,他的产量比别人高出两成以上,去年,他种了七亩高粱,全部进行单株管理,亩产超过了一千一百斤。
一九八二年总产达到二万二千斤,亩产平均六百斤,一九八三年总产二万八千,亩产超过了七百斤,两年售粮三万二。农民们说:“不服气不行还是人家老支书行哩。”憨厚的老傅舒开了一颗紧揪的心。他呵呵笑道:“咱总算没给党丢脸。”
老傅心里都清楚:单靠单打一的粮食生产,要想真正富起来费事哩,必须广开门路。他家当时有八个劳力,为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在家里发挥各尽所长。大集体时二儿子就学下了开拖车的技术,为了发挥二儿的一技之长,他向周围的社员们借了一万四千元,买回一台崭集新的捷克拖拉机。
傅大虎的血管里涌动的是躁动不安的血液。一天只睡二三个钟头便恢复了体力,他爬在土坷垃里干活儿,人们从未见过也直直腰、喘喘气!儿女、媳妇们想挺挺腰小憩一下,都要偷偷瞟一眼老傅是否在场……。
在他家的责任田头,一个简短的家庭会,把五户人家二十九口人组成了一个小集体,弟兄们七拼八凑,凑了两千元钱作为生产资金,买牛、买马,置办农具。富裕后的傅大虎又在思索一个新问题:即怎样跟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旗帜走,怎样真正实现农民自己的梦想。回顾自己几十年当村官的历程,曾有过信心,也有过彷徨与观望,也从实践中悟出一个结论,土地的承包,确实改变了所有农民的命运。这个深刻变化不仅发生在地貌上、生产关系上,也发生在人们的灵魂深处。
然而,在他心目中,这些仅仅是向中国式的新农民迈出了第一步,往后的路会更长更曲折。自古以来,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维系了几千年。特别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从秦始皇戍边垦伐到本世纪初,几千年的封建农业体制,不但板结着人们的思想,也板结着每一块土地。原始的耕种方法和古老的思维方式,禁锢着农业的发展。
多少年来,农民的对土地的诉求,如同他家那间低矮的茅屋,院子里有一棵被雷火劈过的柳树,伤痕累累地永远遥望着远方。

一九八九年春天来得特别早。德岭上还是皑皑白雪的时候,乌梁素海畔的冰雪已经溶化了。面临五光十色的市场经济,土改时就参加工作的一些村干部确实有些应暇不及了。此时,傅大虎也深深地陷入深思。虽然村里实实在在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但毕竟这是是一场触及每一个人利益与灵魂的革命。
一些与他并肩为马卜子村农民吃饱饭、有衣穿,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土改语重心长地对傅大虎说:“王副县长的嘱咐咱村实现了。歌词里说得好,开创新时代需要继往开来。我们哥儿几个先退下来,你再把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傅大虎听罢默默地点头。那些老土改退下来后,他们都默默地为马卜子的明天发挥着余热。
就在这年冬天,年近花甲的傅大虎向大佘太镇党委,正式递交了申请,提出要退休。时任大佘太镇党委书记乔永华经过慎重考虑,没有直接表示同意。他请示旗委书记赵福成,赵福成书记又请示了巴彦淖尔盟委书记杨志荣,杨志荣书记说:“这怎么能行呢?任基层领导,工作出色,任劳任怨,一心想着为群众谋福利,怎么能放担子?”
赵福成书记说:“傅大虎不是想放担子,是想带头创业致富,做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为农民如何致富闯一条路。”杨志荣书记听罢,沉吟了片刻连声说:“好,好,有远见。”于是就点头同意了。旗委赵福成书记问傅大虎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组织尽量帮你解决”。傅大虎说:“我什么要求也没有,也不要任何待遇,只希望能让我自己干,是骡子是马溜溜看。”
赵福成书记继续说:“你是个老党员,老干部,想自己干的话,旗里给你协调些无息贷款,方便你起步发展”。傅大虎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就是要靠勤劳创业致富,如果我拿了政府的无息贷款,背后人们会说我是靠政府支持才发家致富的。
就这样退休后,傅大虎一直担任大佘太镇党委委员。他虽然不当村干部了,但还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位土生土长的马卜子村人,也和所有马卜子村人一样,有着扯不断的浓浓的乡愁。
他说他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他参加工作后不娱乐赌博,不图私利享受,一心用在工作上。现在虽然不当干部了,还想把生他养他的这个地方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带领大家同甘共苦,人们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好起来。现在遇上了好时代,他一定为乡亲们闯一条劳动致富的新路。
一天,傅大虎找到原旗委书记张国华,他对张书记说:“万马奔腾还有一马当先,邓小平同志提倡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允许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想相应党的号召带个头,等我富起来后,再带动群众富裕。张书记点头了,并为他联系到三万元的银行贷款。傅大虎退休后程新宽,王福新,尹鸡换,韩四旺等一批有文化,有干劲,懂经济的年轻干部,在傅大虎的呵护下迅速成长起来了。

马卜子村靠海畔,芦苇是这里的主导产业,村民家家户户都堆着高高的芦苇垛,屋顶上又是一垛垛的苇帘子。农民辛辛苦苦编织出来的苇帘子卖不出去,傅大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傅大虎通过市场调研后,把第二部发展思路锁定在芦苇产业上。
有了三万元贷款他的信心就足了。首先,他设想要把当地当柴烧的芦苇推向市场。为了解决运输工具,他先找到了巴盟计委,从那里买了一辆大型日本扶桑车,载重量五吨,然后又到呼市竹草厂签订了二十万斤芦苇和2二十万斤枳棘的供货合同,并负责拉运。有了这笔合同,傅大虎对闯市场的信心更足了。在迈开走向市场的第一步时,他深情地对家人们说:“咱世世代代靠种田吃饭的农民,迈开这一步不容易。如果这一步走对了,就算是给乡亲们踩条劳动致富的道。如果砸了,也算是我老傅对马卜子村民们的一种承诺。”
那天,当他的儿子二亮,将装满苇席的汽车发动机轰响后,家人与村民们久久不肯离开。从他们的眼神里饱含着一种期望。父子俩坐着破旧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呼市竹草厂已经是深夜一点了。竹草厂的大门早关了,父子俩就在附近的车马店住了一宿。第二天过了秤,又赶回装货。就这样父子俩来来回回,在马卜子村通往呼市的路上颠簸了一百多天,才把货全部送到对方,同时也挣了第一笔收入。有了这笔原始资本积累,开始谋划第二步。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农民的农业收入确实提高了。但是,农民的住房还是土坯房,傅大虎退下来后,也闲不住。除了为当地农民卖苇帘找销路外,也经常在村里转转。他发现村里大多数房屋的墙,被盐碱腐蚀的裸露出土坯了。有的屋子屋顶只抹了一层泥,遇到淅淅沥沥连下几天雨,屋子里和屋外面一样下雨。
村里有一家外来户,全家半夜被雨淋醒。醒来才发现被子已经全湿了,他们忙将盆儿碗儿放到滴水的地方,还是无济于事。于是用塑料单子绑在屋顶的四角,等塑料单子里漏满一盆水,就倒一盆,一盆接一盆地倒。然后一家人听着雨声发呆,不知脸是上雨水还是泪水,就这样一直坐在到大天亮。这件事让傅大虎辗转反侧,他和家人商议要办砖场。
于是,傅大虎在砖厂总投资50万元,当年建成投产,砖厂建成后,因为没有实行机械化,而是劳动密集型作业,当时雇用工人40多人,年产量达到300万块左右,产值达到50万元,也为当地农民盖房建院提供了方便条件。乌梁素海的的海水经常侵蚀农田,和农民的房屋。
傅大虎的砖场效益稍好,就拿出一部分资金了却他多年的心愿,修筑一段防海堤。村民盖新房傅家的砖场有规定,马卜子村民一块砖少收两分钱,学校修校舍砖场也一如既往地优惠提供。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形象地说老傅这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村边有一片撂荒地,大队决定以承包的方式进行开发。1994年春天,大队经过竞争筛选,傅大虎一家因为有了砖厂的收入,交齐了首期承包费,承包了这一片土地,共1000亩,承包期为三年,其余承包费分年度给大队上缴。土地承包后,一家人在地里种植了葵花、小麦、玉米,但由于干旱缺水,收购价格低等原因,头两年都没有挣钱。为增加产值,傅大虎投资打了三眼机井。
一九九六年,他家的油葵亩产大幅度增加,仅油葵就产出20万斤,加上农副产品价上升,当年仅油葵一项就实现纯收入40多万元。二亮从粮库背回一尼龙袋钱,全家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大家高兴得合不拢嘴。于是,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盖新房,有得说买汽车。傅大虎一言不发,他心里压了多年的想法终于成形了。傅大虎从小吃惯了野苹窝头,后来生活富裕了,看到周边地区大型的面粉加工厂,加出的面粉又白又细,他盼望着有自己的面粉加工厂。
一九九二年,傅大虎在马卜子村建起了一家大型面粉厂,日加工面粉四、五万斤。傅家的面粉厂建成后,既不掺假,也不缺斤少两,当地农民,能够将自家生产的小麦加工成又细又精道的白面。
老傅的家族企业在大搞运输业的同时,推动殖业的步伐。在往山西等地送货时,往回返是空车,白耗油又没有收入。为增加效益,他们就顺便收购一些猪、羊回来,发展养殖业。虽然辛苦点、累点,可这样不到两年,傅家母猪也发展到20多头,繁殖盛时,一年可出栏400头小猪崽。
傅家的养殖场前后共经营了十几年,挣钱的同时,傅大虎不忘及时纳税,回报国家社会。十几年间,他所经营的各种项目共向国家缴纳税款一百多万元,最多的时候,一年交税十万元。
傅大虎富裕后没有闲着,他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在关键时刻总是伸出援助之手。有的社员不懂化肥的施用方法,他就耐心讲解,实地示范,手把手地教他们。他家的拖拉机,只要有人张口用,从来不叫人家为难,挣钱多少他从不计较。有几户社员想承包大队的猪场,可总是不敢下决心。他们信任自己的老支书,感到有他在一起心里头就踏实了。为了鼓励群众的积极性,最后还是挤出五百元钱入了一股。
在他承包的二百亩林地中,大力种树种草,大力发展林牧业,还要植一些经济林,增加收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家庭副业,充分挖掘地域资源的潜能,不断增加家庭收入……。他想新的,谋远的,前景越来越美好。

那年红山水库做截流工程时,他在繁重的劳动中,腿一着凉变就成了黑紫色,日子久了成滑膜炎。一九九三年,傅大虎腿部病发,住进了乌拉特前旗人民医院,后转入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手术。
转院时,借了乌拉特前旗政府的车送至医院。没有车了,傅大虎的腿刚做了手术,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傅大虎的几个孩子们商议说:“父亲辛苦苦劳累了一辈子,现在腿也有了毛病,现在咱家也有了一些钱,给他买一辆车吧”。
商议妥当就用26万元买了一辆车。车买回来后,傅大虎想:我一个农民,坐这么高级的车不合适,也不习惯。于是他找到大佘太镇的镇领导说:“这辆车我坐不合适,送给你们坐吧”。
大佘太镇的领导说:“你为大佘太镇的农民做了很大的贡献,你是靠自己发家致富买的,还是你坐合适,我们不能坐”。农民傅大虎坐上了三菱车,一时轰动了乌拉特前旗及周边地区。
在大集体时期,傅大虎看着公社的高书记坐一辆212的吉普车,心想什么时候咱农民也能坐上小汽车到处溜溜。一九九六年他的这个梦终于实现了,他家买了一辆三菱车,成为《内蒙古商报》的头条。

傅大虎带头致富的同时,时刻没有忘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他对村里的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提出新要求。奉公守法做生意,堂堂正正做老板。物质富裕了,精神也要富裕。这是马卜子村人的新追求。以德服人,是傅大虎的治村法宝。村委会的一本帐,涉及到村民之间产生土地、宅基地、财务等方面的纠纷,各执一词互不退让。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村里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凡是涉及到村民的事,由村民委员会民主协商解决。傅大虎说:“要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基层治理的探索,起源于基层群众自发的探索。”
村里的大事小事有时乱得一团麻。他回到家里后,更有些焦躁不安了。老伴儿见他一圈一圈地瘦下了,知道他的心思安慰道:“这积攒下多少年的穷车,再发力也得慢慢拉。”然而这件事成了傅大虎挥之不去的纠结。
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寒气逼人,冷风呼啸,空荡荡的田地里圪蹲着一个人.嘴里叼着一支烟卷,双手抱住头。从忽明忽暗的烟火的光亮中,能看清他憔悴的面容。黑红的脸庞棱角分刃,象锻轧的钢,象熔铸的铁,他的一双眼睛闪闪发光,象夜空的星星,他两条浓密的长眉紧拧在一起。
他在琢磨着一个新问题: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分配制度也合理了。社员把承包后的劳动,完全看成是给自家的劳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不用谁喊破嗓子,也不用谁做出样子,大伙儿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土地。除了精耕细作外,又一次掀起开垦撂荒地的高潮。
不少盐碱滩变成了肥沃的淤土地,盐碱地和沙滩地也成了水浇地。行政建制,改变了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马卜子村管理的七个自然村,全部实行了土地大包干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也改成村,。承包初期留下的集体财产,如队房、库房、粉房、油房和饲养院,有的承包给农户,有的拆分给了村民。
改革开放与人民公社的解体,土地承包制的稳定和巩固,粮食统购统销的取消,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进一步调动起人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以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的发展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经营农业和生产,有余钱舍得投入再生产,科学种田,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购买农用机具,改善耕作条件,已成为马卜子村的时尚潮流。
在支部书记傅大虎率先带动下,全村掀起了购买农机具的热潮。如地膜机、玉米脱粒机、铲草机、抽水泵等农机具应有尽有。耕地、耙磨、播种、浇灌、脱粒全用自家农机具,夏收雇用外地联合收割机。除夏锄、秋割还靠一定的人工外,其他耕作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这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多少年来马卜子村马拉车、牛耕田、人摇耧的耕作方法,已经成为历史。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结构。过去因土地质量低等因素以糜黍为主。现在随着耕地质量的提高,和对市场观念的认识和提高,种植结构也改为以小麦、玉米、高粱和向日葵为主。种植结构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亩产的质量与数量。二0一五年,马卜子村仅玉米一项,就向国家销售商品粮二千万斤,是以往大佘太镇向国家销售商品粮的总数。

南昌村原来与马卜子村是一个合算单位。后来,傅大虎考虑到这个村基础雄厚,村干部陈兰套也有魄力,独立成一个大队更能发挥作用。于是主动找到公社领导谈自己的想法。公社领导笑着对他说:“老傅,人家都搞兼并,你却把嘴里的肥肉往外推。”傅大虎认真地说:“这样做对南昌村的村民有好处。”公社采纳了傅大虎的建议,将南昌村独立成为一个大队。
南昌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兰套,也是一心气高的乡村干部。俗话说,人近邻,地近畔,抬头不见还得低头看。这回陈兰套真的要与傅大虎较劲了,心想你傅大虎能办成的,我陈兰套也一定能办得到。他看见马卜子村能从红山口子引水下山,也想引水下山。在设计时,如果引水渠走直线,挖渠时要占马卜子村的部分土地。陈兰套不想落这个人情,把图纸改成绕着马卜子村走。
这样,南昌村的引水工程必须通过红明村的地界,人家要二十万元的占地补偿费。这下陈兰套着急了,村里孩子们买课本都从鸡屁股里掏,那里有这二十万呀!这时,南昌村的民工们已经把山上的引渠水开下来了。这条渠的地段全是硬石层。到头来苦没少吃,工没少费,人们望着这半拉子工程还是干瞪眼。
这件事傅大虎也着急了,他主动找到一脸沮丧的陈兰套善意地对他说:“你呀!把这不服输的脾气改一改。”陈兰套没啥说的只是低下头一个劲儿地搔脑袋。过了一会儿,陈兰套望着傅大虎说:“不是不服输,是掏不起占地补偿费呀!” 傅大虎听罢哈哈大笑:“谁向你要补偿,分文不取,这回你放心了吧。” 陈兰套疑惑地望着傅大虎一脸的真诚,双手抓住傅大虎那双粗糙的手,含着泪说:“大哥,我服你了。”
傅大虎把陈兰套说通了,一些村干部却不干了,他们议论纷纷:“陈兰套凭什么连个软话也不说。”傅大虎笑着对大伙儿说,他就是这个脾气,都是一个锅里搅过稀稠的弟兄,不能咱吃稠的连稀的也不让他们喝吧。南昌引水工程竣工那天,开闸了!随着抽水机皮带转动 哗啦啦的流水就象一把巨大的烫斗,把南昌村人心上久皱的愁纹一下子烫展了。
当渠里的清流溅起欢快的浪花,汩汩地流进了南昌村干裂的农田,人们抹去眼泪,脸色是那样的严竣,那样的自信。陈兰套这个从不认输的硬汉眼眶里也湿润了。他喃喃自语道:“多么好的干部,多好的乡亲啊!为了邻村的农民利益付出了多么重的代价。”

  • 7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