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介绍
DDR的英文全称为double-data-rate 3 synchronous dynamic RAM,double指的是在SCLK进行双边缘信号采集,synchronous指的是同步信号,即数据的写入与读出都是经过时钟进行同步的,dynamic指的是动态刷新RAM中的值,因为DDR3是采用电容的电荷来表示数据是0还是1,我们知道电容都是不理想的,会有寄生参数ESR,当电容充满电表示1时,随着时间的流逝,电容的电会经过电容的ESR等寄生参数消耗掉,在电容掉电的过程中,如果不给电容充电也就是刷新,那么电容的电压就会逐渐变为0,最终导致所有的存储单元都变为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需要DDR3内部进行动态刷新电位,及时补充损失掉的电荷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LPDDR3关键信号解析
DQ:数据线,对DDR的读写都是经过对DQ电平的写入,双向口,电平参考VREFFDQ
DM:数据输入屏蔽,数据写入的时候,如果DM为高,将屏蔽写入,为输入信号,参考电平为VREFFCA
DQS:数据选通,为双向数据,当需要对DDR进行写入时,发送端为主控,接收端为DDR,中心与写入的数据DQ中心对齐,当需要对DDR进行数据的读出时,发送端为DDR,接受端为主控,中心与数据DQ边缘对齐
注:写的时候DQS及DQ均是主控给的信号,所以采样点在DQ的中间能采集到最稳定的数据,读的时候DQS及DQ都是DDR给的,在主控端会进行延迟一段时间再去采样DQ的值
DDR走线要求
数据组:
单端信号要求走50Ω±10%,差分信号走100Ω±10%,其中DQ、DM为单端信号,DQS为差分信号。
DQS差分信号:走线宽度及差分线间距由PCB的叠层阻抗所决定
DQ数据线:DQ的走线宽度由PCB的叠层阻抗决定,组内走线间距需要走2W原则(两走线中心点距离为2倍走线宽度)
DQS和DQ走线间距:走线需要大于等于2W
不同数据组之间的间距:走线需要大于等于2W
DQS差分对之间最大延迟:1PS(1PS的延迟在PCB上大概对应6mil,所以我们要求差分对之间的等长控制在5Mil就一定不会出错)
DQS与DQ的最大延迟:5PS(1PS的延迟在PCB上大概对应6mil,所以我们要求差分对之间的等长控制在30Mil以内)
因为CLK与DQS之间的最大延迟可以接受为150ps,也就是每个数据组之间只要做到750mil内等长即可,但普遍控制在120mil以内
数据信号组为8位为一个字节即为一组,但还需要包括DQS和DQM(DQ0-7,DQM,DQS)
第二组信号为DQ8-DQ15,DQM,DQS
时钟走线
时钟为差分对走线,差分阻抗为100Ω±10%,走线的宽度及差分线之间的距离由PCB的叠层所决定
时钟信号线由于未高频且上升沿非常陡,容易干扰别人,所以我们需要做到3W原则,即和其它信号走线最起码做到3倍线宽的净宽
差分对最大的延迟为:1PS即6mil,通常按5mil等长设计
时钟CLK与DQS之间允许的最大延迟为:150PS
控制组
CSN:片选信号,当CS#为高时,所有信号无效,为输入信号,CS的参考电压为VREFFCA
CKE:时钟使能,高使能,低禁止,为输入信号,CKE的参考电压为VREFFCA
控组信号走线阻抗控制为50Ω±10%,走线的宽度由PCB的叠层决定,控制信号需要控制3W原则
控制信号与时钟之间的最大延迟为:5PS即30MIL
地址组
地址信号我们需要控制阻抗为:50Ω±10%,走线的宽度由PCB叠层即阻抗需求所决定,走线之间的宽度需要控制3W原则
与SLK最大的延迟为:5ps,即30MIl
总结
通常我们是将地址组,控制组,时钟组作为一组进行等长处理,等长控制在100m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