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U的零偏稳定性/零偏不稳定性

武大多源智能导航实验室的文章介绍到:

零偏稳定性:严格来说应该称为零偏不稳定性(in-run instability),反映器件上电稳定后其零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根据具体测算方法又分为两种:

a)我国的国军标定义的零偏不稳定性:采集几个小时的静态数据,每10秒或100秒求平均(以便抑制器件白噪声的影响),然后统计这些平均值的标准差。

b)Allan方差给出的零偏不稳定性:采集足够长时间的静态数据(一般大于10小时,越高等级的器件所需时间越长),画Allan方差曲线,取其谷底值。

    前者对惯导的实际表现有比较直接的影响,有现实指导意义;而后者则只是反映器件在极端理想条件下的性能极限,缺乏现实意义。从具体数值来看,前者也比后者大几倍甚至高一个量级。

    有些国内同行将国军标指标称为“零偏稳定性”,而将Allan方差指标称为“零偏不稳定性”,以示区别,但我觉得这在文字表述上会造成困扰,因此更倾向于称它们是两种零偏不稳定性指标。

在看器件的精度指标用于评价精度好坏时,需要看上述指标即可,只需要注意其零偏不稳定性的具体计算/测试方式,避免用不同评价方式给出的数值进行对比。

但是要注意,零偏的常值部分(所谓常值误差)和零偏不稳定性或计算与评价的时间尺度有关,在某一个时间尺度的常值误差,把时间尺度放大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可能就不再是常值误差,而是稳定性的一部分,反之亦然。
因此,对于所谓确定性/随机性误差的研究需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尺度具体分析。

  • 10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GJB 450 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 GJB 1909.1-94 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参数选择与指标确定要求 GJB 900 -90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 GJB 368. 1~6 系统维修性通用规范 GJB 1389-92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 GJB/Z 23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 GJB/Z 102-97 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 GJB 1093-91 核监控装备环境试验规程 GJB 150 1~18-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GJB3107-97 地地战略导弹指挥监控系统设备通用规范 GJB 1909.1-94 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参数选择与指标确定要求 GJB 1389-92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 GJB/Z 23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 GJB 1093-91 核监控装备环境试验规程 GJB3107-97 地地战略导弹指挥监控系统设备通用规范 GJB150.1-.20-19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GJB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 GJB813-1990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和可靠性预计 GJB 546A-1996 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大纲 GJB 899-1990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GJB/Z 299B-1998 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 GJB150.1-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总则 GJB150.2-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低气压(高度)试验 GJB150.3-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高温试验 GJB150.4-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低温试验 GJB150.5-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温度冲击试验 GJB150.6-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温度-高度试验 GJB150.7-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太阳辐射试验 GJB150.8-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淋雨试验 GJB150.9-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湿热试验 GJB150.10-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霉菌试验 GJB150.11-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盐雾试验 GJB150.12-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砂尘试验 GJB150.13-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爆炸性大气试验 GJB150.14-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浸渍试验 GJB150.15-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加速度试验 GJB150.16-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振动试验 GJB150.17-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噪声试验 GJB150.18-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冲击试验 GJB150.19-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温度-湿度-高度试验 GJB150.20-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飞机炮振试验 GJB150.21-87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风压试验 GJB150.22-87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积水/冻雨试验 GJB150.23-91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倾斜和摇摆试验
声明:该设计资料来源于网友eeworld-lb8820265的开源分享,仅供学习参考,不可用途商业用途。 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疑惑:论文中那么多四旋翼控制算法和姿态解算算法,为何在开源四旋翼平台中见不到?控制算法都是PID,姿态解算都是mahony和EKF。 但现在四旋翼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有待继续提高,变重心变质量情况下的控制效果不佳,起飞不稳定,室内自主悬停控制不够理想,惯性导航和室内导航精度低等。可研究的内容还很多,任重而道远。会发现当仿真通过后,却找不到一个趁手的四旋翼平台进行验证。 目前适合研究的四旋翼平台: Pixhawk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好。但是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 编译复杂,开发环境不是IDE,无法在线debug 2. Nuttx操作系统复杂,而且实时性有待提高,传感器数据读取到最后控制输出的时间过长 3. 很多代码用matlab生成,不利于阅读,没有利用F4的Dsp核,效率低下,且代码结构复 杂,不利于二次开发 4. 数传速度低,只有1Hz,不能实时分析 5. IMU没有减震,需要整个飞控加减震 6. 修改程序到成功烧录过程繁琐,且不支持无线更新 大疆的M100和guidance是不错的开发平台,但是却主要用来开发视觉算法。控制算法和姿态解算给封装了。 其他:某宝上面的各种飞控,元器件性能低下,无操作系统,控制算法和姿态解算算法性能低,接口少,作为玩具还可以,作为科研那就呵呵了。Ascending Technologies公司的四旋翼开发平台倒是经常被各个科研院校和比赛使用,但是价格摆在那里。 因此越来越感受到拥有一个适合研究的四旋翼平台的重要性,无奈我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因此开贴聚拢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只有开源才能促进技术的进步。 初步设想的四旋翼具有如下的特点: 1. 具有先进的控制和姿态解算算法 2. 程序模块化设计,方便各种算法的实现 3. 提供Matlab仿真和理论支持 4. 高速数传,数据波形实时查看和分析 5. 高性能MCU和IMU 6. 优化代码,充分利用DSP核 7. 支持无线更新 8. 使用IDE编写、编译、调试和烧录 9. 采用简单高效的操作系统,充分减少控制延时 10. IMU放到有减震海绵的铝盒子里,接口形式可更换不同方案 11. 提供多种常见接口,也提供以太网接口,方便连接机载电脑 根据我个人的优势和技术的特点,初步确定四旋翼软硬件如下: MCU+GPS+IMU盒子方案一: 元器件 型号 MCUSTM32F746ZGT6 GPS+Mag3DR GPS Acc+MagLSM303AGR GroL3GD20H Acc+GroLSM6DSM 气压计LPS22HB IMU盒子方案一全部采用ST最新的高性能元器件,有现成的驱动,和Pixhawk一样采用双陀螺仪加速度计冗余设计。MCU 采用高性能F746,可以运行复杂算法。 IMU盒子方案二:元器件型号 AccADXL354 GroADXRS642 ×3 气压计MS5803 IMU盒子方案二采用ADI高性能惯性传感器和高性能气压计,满足更高性能需求。飞控软件相关: 部分 具体 操作系统FreeRTOS 文件系统FatFs 通信协议Mavlink 开发环境Keil+QT 协同工作Github 开源协议BSD3-clause 四旋翼飞控的主板,IMU,元器件和主控板第一代实物截图: 过一番探讨,决定第一版硬件采用三部分组成,核心版采用Nucleo F767,主板固定在机架上,IMU做成减震盒子。 主板上接口与硬件:PWM遥控接口,PPM遥控接口,8个电机控制接口,1个PWM用户接口, 3DR GPS的接口,SD卡接口,电源管理,Flash,三色LED灯,F450机架接口。 IMU上硬件与接口:LSM6DSM,LPS22HB,LSM303AGR,ICM20608,2W加热电阻,3.3V电源,14pin的排线接口。 IMU上采用了很多冗余器件,例如LSM6DSM与ICM20608功能重合,主要是为了测试性能。 说明: EEDrone开源四旋翼从零开始详细的制作步骤,详见“相关文件”超链。
IMU是指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它是由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多种传感器组成的集成装置,用于测量和监测物体的姿态、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IMU的非正交性越大越好意味着其内部各个传感器的坐标轴之间的夹角越大越好。这一点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非正交性大可以减少误差叠加。由于IMU中的传感器一般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当传感器坐标轴之间的夹角过小时,它们之间的误差会互相叠加,导致姿态和加速度的测量结果不准确。而如果传感器坐标轴之间的夹角足够大,其误差叠加效应会减小,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非正交性大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当IMU中的传感器坐标轴之间的夹角较小时,对于同一运动模式的姿态变化,不同坐标轴上的测量值变化较小,导致IMU对于细微的运动变化反应不敏感。而当传感器坐标轴之间的夹角增大时,即非正交性增大时,同一运动模式的姿态变化在不同坐标轴上的测量值变化也增大,系统可以更加灵敏地检测和监测物体的运动变化。 最后,非正交性大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例如高加速度或者高振动的条件下,IMU的传感器可能会受到干扰。而当传感器坐标轴之间的夹角足够大时,即非正交性适当增大时,干扰在各个坐标轴上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不至于干扰系统的测量结果,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IMU的非正交性越大越好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稳定性,使其在各种应用领域都能够更加可靠和精确地实施物体的姿态、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的测量和监测。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