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马延磊教授领衔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示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青年肠癌(早发性肠癌)与发病年龄大于50岁的老年肠癌(迟发性肠癌),在肠道菌群谱、代谢谱、细菌酶基因谱改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基于“细菌-代谢物-细菌酶基因联合”标志物开发诊断模型,未来有望通过粪便样本,实现对青年肠癌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检测,进一步推动基于菌群的诊断策略在临床一线的转化和应用。
这项探索性研究工作,为了解青年肠癌发病机制,为探索适合青年人群肠癌早筛、早诊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向。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胃肠道领域著名期刊Gut杂志。
肠癌呈年轻化趋势
青年肠癌缺有效早筛“利器”
结直肠癌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公众普遍认为的老年疾病。近些年,肠癌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据美国癌症中心估计,照这个态势继续发展,青年肠癌发病率在未来15年将翻倍,20%的肠癌将发生在年龄低于50岁的人群。
据悉,社区大肠癌筛查2013年首次纳入上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针对老年人群。青年人群的肠癌早发现,一般都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症状后方去就诊。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早诊“窗口期”。
“尽管肠镜是发现肠癌有效‘利器’,但在青年人群广泛应用肠镜做早筛获益未必高于风险,过度诊断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马延磊教授列举了一组数字:“大肠癌在20岁~34岁青年人绝对患病率仅占大肠癌总体患病率的1%,在35-49岁年龄组,大肠癌的患病率仅有6.8%。”
目前,探索开发更好的风险预测工具,以协助早期识别出这类高风险青年肠癌患者,并且建立更好的筛查策略,已成为目前青年肠癌临床诊断研究的重点。
绘制青年肠癌菌群谱和代谢物谱
揭示未来早筛早诊策略和方向
肠道微生物群是关系人体肠道健康与否的重要微环境。目前,众多研究已证实,肠道微生态紊乱是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并且老年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与年轻人群差异显著。是否青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具有诊断价值特征病原菌谱和代谢物谱?是否这些菌群和代谢物是诱发青年肠癌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针对这些学界还未破解的难题和疑问,马延磊教授带领团队历时四年,对共计549例中国青年肠癌、老年肠癌以及年龄匹配健康人群对照,进行粪便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测序分析,并根据多组学特征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用于鉴别青年肠癌。
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大样本队列,在全球首次描绘了中国青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谱和代谢物谱。马延磊教授指出,青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出现严重失调,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在菌群谱和代谢谱组成特征上,青年肠癌也明显区别于老年肠癌。
研究发现,青年肠癌多组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致病菌Flavonifractor plautii富集、红肉饮食相关细菌富集以及色氨酸、胆汁酸和胆碱代谢的增加;由红肉饮食相关菌、胆碱代谢物和细菌胆碱代谢酶构成的反应途径激活可能是青年肠癌发病的潜在干预靶点。另一方面,老年肠癌的特征则表现为具核梭杆菌富集、短链脂肪酸过度消耗、乙酸/乙醛代谢向乙酰辅酶A代谢转变。研究团队为评价青年肠癌的多组学标签分类能力,构建了随机森林分类器模型。结果证实,基于宏基因组、代谢组和细菌酶基因联合标志物的预测模型具有区分青年肠癌和健康人群的强大潜力,未来可用于青年人群的肠癌早期筛查。
基于青年肠癌肠道菌群谱和多组学特征研究成果,马延磊教授对青年人预防肠癌提出如下健康提示:首先应该避免高危因素,如戒烟,避免油炸食物,尽量少吃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改变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摄入,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及保持愉悦心情。日常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另外,对于青年人群中平时有腹部不适症状或者排便习惯及形状改变,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并积极进行肠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肠癌或癌前病变,可以起到早诊早治和预防的作用,改善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团队一直致力于结直肠癌全程管理,注重大肠癌防筛诊治。本研究有助于有效提高青年人群预防肠癌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延磊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担任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转化医学组委员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结直肠外科工作,擅长微创外科,参与和完成了众多手术创新。研究方向为“结直肠癌与肠道微生态”。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 论著30余篇,包括J Clin Oncol、Gastroenterology、Gut、Nat Commun、Mol Cancer、Clin Cancer Res、Ann Surg等杂志。
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自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自然国际合作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树兰医学青年奖提名、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第一三共制奖教金、香港求是科学奖等奖励;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等人才培养计划及个人荣誉。
猜你喜欢
iMeta简介 高引文章 高颜值绘图imageGP 网络分析iNAP
iMeta网页工具 代谢组MetOrigin 美吉云乳酸化预测DeepKla
iMeta综述 肠菌菌群 植物菌群 口腔菌群 蛋白质结构预测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讨论群,己有国内外6000+ 科研人员加入。请添加主编微信meta-genomics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高级职称请注明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最新文章目录阅读